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七冊 (25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七冊 (25)

1. 外障

其色或白,或糙米色,或肉色中帶焦黃微紅藍碧等色,斑爛駁雜不一。若中有一點黑色者,乃腎絡氣見,雖治不能盡去。此狀與斑脂翳、瑪瑙內傷形略相似。斑脂翳,乃破而結成瘢痕不能去者。瑪瑙內傷,乃小而薄未掩瞳神之輕者。此則高厚顯大,生在膏外可退,故不同耳。

【混障證】謂漫珠皆一色之障也。患之者最多,有赤白二證。赤者易治於白者,赤者怕赤脈外爬,白者畏光滑如苔,有此二樣牽帶者,必難退而易發。若先因別證而成混障,則障去而原病見矣。若無別證,到底只是一色者。若混障因而犯禁觸發者,則變證出,先治變證,後治本病。

一云混睛證,白睛先赤而後癢痛,迎風有淚,閉澀難開,或時無事,不久亦發,年深則睛變成碧色,滿目如凝脂赤路,如橫赤絲,此毒風積熱。宜服地黃散。外點七寶膏。【驚振外障證】目被物撞觸而結為外障也。與傷在膏上急者不同。初撞目時,亦有珠疼澀脹之苦,為其傷輕而瘀自潛消,故痛雖止而不戒禁,有所觸發其火,致水不清,氣滯絡澀而生外障。有撞雖輕反不知害,有所觸犯,遂為外障者。

有撞重不戒,反觸而變為凶疾者。凡外障結而珠疼頭痛及腫脹者,皆是惡證,防變。急宜治之。(治見為物所傷條。)【黑翳如珠證】非蟹睛、木疳之比。木疳是大者,生則瞳損不可治。此則至大方損珠,後損瞳神也。又非蟹睛因破流出之比,此肝氣有餘,欲泛起之患,故從風輪際處發起黑泡,如珠子圓而細,或一或二,或三四五六,多寡不一。其證火實盛者痛,虛緩者不痛。

治亦易平。若長大則有裂目之患。(先服羚羊角散,後服補腎丸)。【木疳證】生於風輪者多,其色藍綠青碧,有虛實二證。虛者大而昏花,實者小而痛澀。非比蟹睛因破而出,乃自然生出者。大小不一,亦隨其變長也。

白話文:

外障:眼白顏色可能發白、像糙米色、或肉色中夾雜焦黃、微紅、藍、碧等顏色,斑駁雜亂不一。若其中有一點黑色,是腎絡氣外洩所致,即使治療也未必能完全去除。這種情況與斑脂翳、瑪瑙內傷略微相似。斑脂翳是眼膜破裂後形成的瘢痕,無法去除。瑪瑙內傷是較小且薄,未遮蓋瞳孔的輕微病症。而外障則隆起明顯,長在眼白表面,可以消退,所以有所不同。

混障:指眼白顏色均一的白膜障礙。此症患者最多,分赤白兩種。紅色者比白色者容易治療,紅色者怕赤脈外露,白色者怕光滑如苔蘚狀,如果同時出現這兩種情況,則難以消退,且容易復發。如果混障是由其他疾病引起,則治好混障後,原來的疾病症狀就會顯現。若沒有其他疾病,則終究只是一種顏色。如果混障患者犯禁觸發病情,就會出現新的症狀,應先治療新的症狀,再治療原發病。

混睛:指眼白先發紅,然後發癢疼痛,迎風流淚,眼睛澀脹難以睜開,有時沒事,過不久又會發作,時間久了眼白會變成碧綠色,整個眼白像凝固的油脂,布滿紅色血絲,如同橫生的紅色絲線,這是毒風積熱所致。宜服用地黃散,外用七寶膏。

驚振外障:眼睛受外力撞擊而形成的白膜障礙。與膏膜受傷急症不同。剛受撞擊時,眼睛也會有疼痛、澀脹等不適,由於傷勢較輕,瘀血會自行消散,所以疼痛雖止,但若不忌口,受到刺激,就會導致眼部水液不清,氣滯血瘀而形成白膜障礙。有些輕微碰撞當時沒有感覺,但之後受到刺激就會形成白膜障礙。

也有些碰撞嚴重卻未忌口,反覆刺激而導致病情惡化。凡是白膜障礙形成後,伴隨眼珠疼痛、頭痛和腫脹的,都是惡性症狀,應警惕病情變化,需緊急治療。(治療方法見外傷條)。

黑翳如珠:與蟹睛、木疳不同。木疳較大,一旦發生就會損傷瞳孔,無法治愈。而黑翳如珠則先損傷眼珠,之後才損傷瞳孔。它也不同於蟹睛破裂流出的情況,這是肝氣過盛,想要外溢的疾病,所以從瞳孔邊緣長出黑色泡泡,像珠子一樣圓而小,可能一個,也可能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個,數量不一。病情火熱者會疼痛,虛弱者則不痛。

治療也比較容易。如果長大,則會有眼裂的危險。(先服用羚羊角散,後服用補腎丸)。

木疳:多發生在瞳孔邊緣,顏色呈藍綠青碧,分虛實兩種。虛證者較大,視力模糊;實證者較小,疼痛澀脹。與蟹睛破裂流出不同,它是自然生成的。大小不一,也會隨時間增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