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七冊 (17)
第七冊 (17)
1. 目癢
因風而癢者,驅風一字散。因火而癢者,於赤痛門求降火之劑。因血虛而癢者,四物湯。【癢若蟲行證】非若常時小癢之輕,乃如蟲行而癢不可忍也。為病不一,須驗目上有無形證,決其病之進退,至如有障無障,皆有癢極之患,病源非一。有風邪之癢,有血虛氣動之癢,有虛火入絡,邪氣行動之癢,有邪退火息,氣血得行,脈絡通暢而癢。大凡有病之目,常時又不醫治而自作癢者,癢一番則病重一番。
若醫治後而作癢,病必去速。若癢極難當,時時頻作,目覺低陷者,命亦不久。有極癢而目脫者,死期至矣。癢而淚多者,血虛夾火。大抵痛屬實,癢屬虛,雖有火,亦是邪火乘虛而入,非其本病也。
白話文:
眼睛因為風邪引起的搔癢,可以用驅風一字散來治療。因為火氣引起的搔癢,要到治療眼睛紅痛的篇章裡找降火的藥方。因為血虛引起的搔癢,可以用四物湯來治療。【癢像蟲爬的症狀】這種癢不是平常輕微的搔癢,而是像有蟲在爬一樣,癢到無法忍受。引起這種癢的原因有很多,必須檢查眼睛是否有其他明顯的症狀,來判斷病情是惡化還是好轉。即使眼睛有遮蔽物或沒有遮蔽物,都可能有極度搔癢的困擾,病因並不單一。有的是因為風邪引起的搔癢,有的是因為血虛氣動引起的搔癢,有的是因為虛火侵入經絡,導致邪氣流動引起的搔癢,還有的是因為邪氣消退、火氣平息,氣血運行順暢、脈絡暢通時引起的搔癢。
大凡眼睛有病,如果長期不治療,卻自己出現搔癢的症狀,每癢一次病情就會加重一次。如果治療後才出現搔癢,表示病情快要好轉。如果癢到極點難以忍受,而且時常發作,眼睛看起來凹陷的,壽命也就不長了。有極度搔癢而導致眼球脫落的,就表示死期將近。如果搔癢又伴隨淚水過多,表示血虛且有虛火。一般來說,疼痛多屬於實證,搔癢多屬於虛證,即使有火氣,也是邪火趁虛而入,並不是真正的病因。
2. 外障
在睛外遮暗。《內經》診目痛,赤脈從上下者,太陽病。從下上者,陽明病。從外走內者,少陽病。按此論表裡之翳明矣。用以治病,如鼓應桴也。凡赤脈翳初從上而下者,屬太陽。以太陽主表,其病必連眉稜骨痛,或腦頂痛,或半邊頭腫痛是也。治法宜溫之散之。溫則臘茶、鹽川附等分,煎服立愈。
薛立齋嘗以此證用川附一錢作一服,隨愈。一方,附子半兩,芽茶一大撮,白芷一錢,細辛、川芎、防風、羌活、荊芥各半錢,煎服神效。散則《簡要》夏枯草散、(必與退云丸相兼服。)東垣選奇湯、羌活除翳湯之類是也。赤脈翳初從下而上者,或從內眥出外者,皆屬陽明。
以陽明主裡,其證多熱,或便實是也。治法宜下之寒之。下則局方流氣飲、錢氏瀉青丸、局方溫白丸,加黃連、黃柏之類,累用累驗。寒則一味黃連羊肝丸之類是也。(婁全善云:妻侄女形肥,笄年時得目疾,每一月或二月一發,發時紅腫澀痛難開,如此者三年,服除風散熱等劑及尋常眼藥,則左目反有頑翳,從銳眥來遮瞳神,右目亦有翳從下而上。經云:從外走內者,少陽病。
從下上者,陽明病。予謂此少陽陽明二經有積滯也。脈短滑而實,晨則似短。潔古云:短為有積滯遏抑臟腑,宜下之。遂用溫白丸減川芎、附子三之二,多加龍膽、黃連。如東垣五積法,從二丸每日加一丸,加至大利,然後減丸。又從二丸加起,忽一日於利下,下黑塊血若干如墨,大而硬堅,從此漸覺痊而翳盡去矣。
)赤脈翳初從外眥入內者,為少陽。以少陽主半表半裡,治法宜和解之。神仙退云丸、羌活退翳湯、消翳散之類是也。翳膜者,風熱重則有之,或斑入眼,此肝氣盛而發在表也。翳膜已生,在表明矣,宜發散而去之。若反疏利,則邪氣內搐,為翳益深。邪氣未定,謂之熱翳而浮。
邪氣已定,謂之冰翳而沉。邪氣牢而深者,謂之陷翳。當以焮發之物,使其邪氣再動,翳膜乃浮,佐之以退翳之藥,而能自去也。病久者不能速效,宜以歲月除之。新翳所生表散方,東垣羌活除翳湯。有熱者,退云丸之類。焮發陷翳,《保命集》羚羊角散之類,用之在人消息,若陰虛有熱者,兼服神仙退云丸。
東垣云:陽不勝其陰,乃陰盛陽虛,則九竅不通,令青白翳見於大眥。乃足太陽、少陰經中郁遏,足厥陰肝經氣不得上通於目,故青白翳內阻也。當於太陽、少陰經中九原之下,以益肝中陽氣衝天上行,此當先補其陽,後於足太陽、少陰標中,瀉足厥陰肝經陰火,乃次治也。《內經》曰:陰盛陽虛,則當先補其陽,後瀉其陰,此治法是也。
每日清晨以腹中無宿食服補陽湯,食遠服升陽泄陰丸,臨臥服連柏益陰丸。若天色變,大寒大風,並大勞役,預日飲食不調,精神不足,或氣弱,俱不得服。候體氣和平,天氣如常服之。先補其陽,使陽氣上升,通於肝經之末,利空竅於眼目矣。魏邦彥夫人目翳暴生,從下而起,其色綠,腫痛不可忍。
白話文:
眼疾外障是指眼球外部有遮蔽物使視線模糊。
《內經》提到,診斷眼睛疼痛,如果紅絲從上下延伸,是太陽經的問題;紅絲從下往上走,是陽明經的問題;紅絲從外向內走,是少陽經的問題。這說明了表裡病變的道理。用這個理論來治療眼病,就好像敲鼓,鼓就會響一樣靈驗。
一般來說,紅絲和遮蔽物最初是從上往下發展的,屬於太陽經的病變。太陽經主表,所以病症通常伴隨眉骨疼痛,或是頭頂痛,或是半邊頭腫痛。治療方法應該用溫熱藥發散。溫熱可以用臘茶、鹽川附等量混合煎服,通常很快就會好。薛立齋曾經用一錢的川附子治療這種病,一次就好。也有一個方子,用半兩附子、一大撮芽茶、一錢白芷,以及各半錢的細辛、川芎、防風、羌活、荊芥,煎服效果很好。發散藥物可以使用《簡要》中的夏枯草散(必須和退云丸一起服用),或是東垣的選奇湯、羌活除翳湯之類。
紅絲和遮蔽物最初是從下往上發展,或是從內眼角往外發展的,都屬於陽明經的問題。陽明經主裡,所以病症多為熱證,通常會伴隨便秘。治療方法應該用寒涼藥來攻下。攻下可以選用局方的流氣飲、錢氏的瀉青丸、局方的溫白丸,並加入黃連、黃柏等藥,屢試屢驗。寒涼可以用單味黃連羊肝丸之類。
(婁全善提到:他的姪女體型肥胖,在成年時得了眼疾,每隔一兩個月就會發作一次,發作時眼睛紅腫澀痛,難以睜開。這樣持續了三年,吃了祛風散熱的藥以及常用的眼藥後,左眼反而長了頑固的遮蔽物,從內眼角開始遮蔽瞳孔。右眼也有遮蔽物從下往上發展。
《內經》說:「從外向內走,是少陽經的問題;從下向上走,是陽明經的問題。」我認為這是少陽和陽明兩經有積滯的緣故。把脈是短滑而實,早上把脈好像變短了。李杲說:「短脈代表有積滯,抑制了臟腑功能,應該攻下。」於是使用了溫白丸,減少了三分之二的川芎和附子,並多加了龍膽和黃連,就像東垣的五積法一樣,每天增加一丸,加到大便暢通,然後再減少藥丸。又從兩丸加起,有一天瀉下,拉出像墨一樣的黑色血塊,又大又硬。從此眼睛逐漸痊癒,遮蔽物也消退了。
紅絲和遮蔽物最初從外眼角向內發展的,屬於少陽經的病變。少陽經主半表半裡,治療方法應該用和解的藥物。可以使用神仙退雲丸、羌活退翳湯、消翳散之類。
眼睛出現膜狀遮蔽物,通常是風熱很嚴重,或是斑點侵入眼睛,這是肝氣旺盛而表現在外面的症狀。遮蔽物一旦產生,就代表病已經在表,應該用發散的藥物來治療。如果反而用疏利的方式,邪氣就會內縮,使遮蔽物更加嚴重。邪氣還不穩定的,稱為熱翳,浮在表面;邪氣已經穩定的,稱為冰翳,沉在深處;邪氣牢固而深層的,稱為陷翳。應該用能使邪氣發動的藥物,使遮蔽物浮到表面,再配合去除遮蔽物的藥物,就可以自行去除。
病情時間長的,無法快速見效,需要時間慢慢調理。新生的遮蔽物,可以用東垣的羌活除翳湯等發散方來治療。有熱證的,可以使用退云丸之類。治療陷翳,可以使用《保命集》中的羚羊角散之類,具體用法要根據個人情況而定。如果陰虛有熱的,可以同時服用神仙退云丸。
東垣說:「陽氣不能勝過陰氣,就會造成陰盛陽虛,導致九竅不通,在眼角出現青白色的遮蔽物。這是足太陽、少陰經的鬱結,導致足厥陰肝經的氣無法上通到眼睛,所以出現青白色的遮蔽物。」應該在太陽、少陰經氣的根源處,補足肝中的陽氣,使其上行,然後在足太陽、少陰經的表層,瀉去足厥陰肝經的陰火,這是治療的先後順序。《內經》說:「陰盛陽虛,應先補陽,後瀉陰」,這就是治療的法則。
每天清晨空腹服用補陽湯,飯後服用升陽泄陰丸,睡前服用連柏益陰丸。如果天氣變化、寒冷大風、過度勞累、前一天飲食不調、精神不佳、或氣虛弱,都不能服用這些藥。要等到身體狀況平和,天氣正常才能服用。先補陽氣,使陽氣上升,通達肝經末梢,使眼部的竅穴通利。
魏邦彥的夫人突然得了眼翳,從下而起,顏色發綠,腫痛難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