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七冊 (14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七冊 (14)

1. 目赤

夫絲脈在風輪、氣輪上下粗細連斷為病,各有緩急常變不同,既不能明其證,又何能施療乎。【赤絲亂脈證】謂氣輪有絲脈赤亂,久久常如是者。然害各不同。或因目痛火雖退,不守禁戒,致血滯於絡而赤者。或因冒風沙煙瘴,親火向熱,鬱氣勞心,恣酒嗜燥,竭視勞瞻而致,有所鬱滯而赤者。

有痛不痛,有淚無淚,有羞明不羞明,為病不等。蓋病生在氣輪白珠上,有絲脈縱橫,或稀密粗細不等,但常常如是,久而不愈者也。非若天行客風等證之暴壅赤脈貫睛之難惡者比。若只赤亂,或昏昧澀緊不爽,或有微微淚濕者輕,因而犯戒者雙重。若脈多赤亂,兼以枯澀而緊痛,淚濕而爛腫者重。

驗之當以大脈為主,從何部分而來,或穿連某位,即別其所患在何經絡,或傳或變,自病合病等證,分其生克承製,然後因其證而投其經以治之。治外者,細脈易退,大脈虯紫者退遲。雖點細而脈大者,必須耐久去盡方已,庶無再來之患。不然,他日犯禁,其病復發,若有別證,火亦循此而至。

凡絲脈沿到風輪上者,病尤重而能變。若因其滯而日積月累,一旦觸發,脈紫脹及睥腫者,用開導之。凡見絲脈虯紫,內服外點,點時細縮,不點即脹,久久亦然,及因而激動滯病變者,珠雖不紫,睥雖不腫,亦有積滯在內深處,乃積滯尚輕,而在絡中幽深之所,故未脹出耳。揭開上睥深處看之,其內必有不平之色在焉。

因其滯而量其輕重,略略導之,不可過,過則有傷真血,水虧膏澀,目力昏弱之患。【附目珠俱青證】乃目之白珠變青藍色也。病在至急。蓋氣輪本白,被郁邪蒸逼,走散珠中,膏汁游出在氣輪之內,故色變青藍,瞳神必有大小之患。失治者,瞳神損而為終身痼疾矣。然當各因其病而治其本。

如頭風者,風邪也。傷寒、瘧疾,痰火熱邪也。因毒者,毒氣所攻也。余仿此。

白話文:

目赤

絲脈在風輪、氣輪上下,粗細連斷程度各異,病情的緩急變化也莫測高深,難以明確診斷,更難以施治。所謂「赤絲亂脈證」,是指氣輪出現紅色絲狀脈絡,紊亂不規則,長期如此。但其病因和危害各有不同。有的可能是因為目痛痊癒後,不遵守禁忌,導致血液滯留在經絡中而發紅;有的可能是因為風沙、煙瘴、靠近火熱之物、鬱怒傷心、縱酒嗜辣、過度用眼而導致氣血鬱滯,從而出現眼紅。

可能有疼痛或無疼痛,可能有淚水或無淚水,可能有畏光或無畏光,病情輕重不一。病灶位於氣輪(眼白)上,有絲狀脈絡縱橫交錯,稀疏、密集、粗細程度也各不相同,但經常如此,久治不愈。這與天行客風等症狀引起的急性充血、脈絡貫穿眼球的嚴重情況不同。如果只是脈絡發紅紊亂,或者視力模糊、澀痛不適,或者略微有淚水,則病情較輕,但若因此違犯禁忌則病情加重。如果脈絡多處發紅紊亂,並且伴隨眼乾澀、緊痛,淚水增多、眼瞼腫脹,則病情較重。

診斷時應以大脈為主,觀察其來源部位及走向,判斷病灶所在的經絡,以及病情的傳變、併發症等,分析臟腑之間的相生相剋關係,然後根據病情選取相應的經絡進行治療。治療外在病症時,細脈容易消退,而粗大的紫紅色脈絡消退較慢。即使是細小的脈絡,但若大脈存在,則必須持久治療,將其完全去除,才能避免復發。否則,日後再次違犯禁忌,病情就會再次發作,甚至出現其他併發症。

凡是絲狀脈絡沿伸至風輪(眼瞼)者,病情尤為嚴重且容易變化。如果因為氣血瘀滯日積月累,一旦誘發,脈絡紫脹,眼瞼腫脹,則應採用疏導的方法治療。凡是見到絲狀脈絡呈現紫紅色,內服藥物同時外敷藥物,敷藥時脈絡收縮,停藥則脹痛,長期如此,或因此誘發病情變化,即使眼白沒有紫脹,眼瞼也沒有腫脹,也表示體內深處有瘀滯,只是瘀滯較輕,位於經絡深處,所以沒有明顯脹出而已。揭開上眼瞼深處觀察,其內必然有不正常的顏色。

根據瘀滯的程度判斷病情輕重,稍微進行疏導,不可過度,過度則會損傷真血,導致眼乾澀、視力減弱等問題。【附目珠俱青證】是指眼白變為青藍色。病情危急。因為氣輪本應潔白,被鬱邪蒸逼,侵入眼白,膏液外溢於氣輪內,所以顏色變為青藍,瞳孔必然有大小異常。若治療不當,瞳孔受損,將導致終身眼疾。因此,應根據病因治療根本病症。

例如,頭痛是風邪所致;傷寒、瘧疾是寒邪、痰火、熱邪所致;中毒是毒氣侵襲所致;其他病因以此類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