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三冊 (2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三冊 (2)

1. 漏氣

身背皆熱,肘臂牽痛,其氣不續,膈間厭悶,食入即先嘔而後下,名曰漏氣。此因上焦傷風,閉其腠理,經氣失道,邪氣內著,麥門冬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身體背部都感到發熱,手肘和手臂會牽引著疼痛,氣息無法順暢接續,胸膈之間感到厭煩悶悶的,吃進東西後會先嘔吐然後才排泄下去,這種情況稱為「漏氣」。這是因為上焦部位感受風邪,使得皮膚毛孔閉塞,經絡氣血運行失常,邪氣進入體內而造成的。可以用麥門冬湯來治療。

2. 走哺

下焦實熱,大小便不通,氣逆不續,嘔逆不禁,名曰走哺。人參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下焦(身體下半部)有實熱,導致大小便不通暢,氣機逆亂無法順暢運行,而且頻繁嘔吐不止,這種情況就稱為「走哺」。可以使用人參湯來治療。

3. 吐食

上焦氣熱上衝,食已暴吐,脈浮而洪,宜先降氣和中,以桔梗湯調木香散二錢,隔夜空腹服之,三服後,氣漸下,吐漸去,然後去木香散,加芍藥二兩,黃耆一兩半,同煎服之,病愈則止。如大腑燥結,食不盡下,以大承氣湯去芒硝微下之,少利為度,再服前藥補之。如大便復結,又依前微下之。

《保命集》用荊黃湯調檳榔散。中焦吐食,由食積與寒氣相格,故吐而疼,宜服紫沉丸。《金匱》大黃甘草湯,治食已即吐,又治吐水。吐食而脈弦者,由肝勝於脾而吐,乃由脾胃之虛,宜治風安胃,金花丸、青鎮丸主之。《金匱》茯苓澤瀉湯,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。

白話文:

上焦(指胸腔以上部位)的氣熱向上衝,導致吃完東西後立刻劇烈嘔吐,脈象呈現浮而洪大的情況,應該先降氣、調和脾胃功能。可以服用桔梗湯,再加入木香散二錢,在空腹時隔夜服用,連續服用三次後,氣會逐漸下降,嘔吐也會逐漸停止。之後可以去除木香散,加入白芍二兩、黃耆一兩半一起煎煮服用,直到痊癒為止。

如果出現大便乾燥,食物無法順利下行的情況,可以用大承氣湯去掉芒硝,稍微瀉下通便,達到微瀉的效果就好,然後再服用之前的藥方來調理。如果大便再次乾燥,就再用同樣的方式稍微瀉下。

《保命集》這本書提到可以用荊黃湯搭配檳榔散來治療嘔吐。中焦(指脾胃所在的部位)的嘔吐,是由於食物積滯和寒氣相互阻隔,所以會出現嘔吐且伴隨疼痛的症狀,應該服用紫沉丸來治療。《金匱要略》這本書提到大黃甘草湯,可以治療吃完就吐,也可以治療吐水。嘔吐且脈象呈現弦緊的情況,是由於肝氣過盛而導致脾胃虛弱,應該以疏肝安胃的原則治療,可以服用金花丸、青鎮丸。《金匱要略》也提到茯苓澤瀉湯,可以治療胃部有逆氣向上嘔吐且伴隨口渴想喝水的症狀。

4. 乾嘔

《金匱》方,乾嘔噦,若手足厥者,陳皮湯主之。卒乾嘔不息,取甘蔗汁溫服半升,日三,或入生薑汁。搗葛根絞取汁服。

白話文:

《金匱要略》記載的方子,對於乾嘔、想吐,如果還伴隨手腳冰冷的狀況,可以用陳皮湯來治療。突然乾嘔不停時,可以取甘蔗汁加熱溫服半升(約100毫升),一天三次,也可以加入一點生薑汁一起喝。或者搗碎葛根,擠出汁液服用。

5. 噁心

噁心乾嘔,欲吐不吐,心下映漾,人如畏船,宜大半夏湯,或小半夏茯苓湯,或理中湯、治中湯皆可用。《金匱》方,病人胸中似喘不喘,似嘔不嘔,似噦不噦,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,生薑半夏湯主之。胃氣虛弱,身重有痰,噁心欲吐,是邪氣羈絆於脾胃之間,當先實其脾胃,茯苓半夏湯主之。

舊有風證,不敢見風,眼澀眼黑,胸中有痰,噁心兀兀欲吐,但遇風覺皮肉緊,手足難舉動,重如石,若在暖室,少出微汗,其證隨減,再遇風,病復如是,柴胡半夏湯主之。仲景云:病人慾吐者,不可下之,又用大黃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?曰欲吐者,其病在上,因而越之可也。而逆之使下,則必抑塞憒亂而益以甚,故禁之。

若既已吐矣,吐而不已有升無降,則當逆而折之,引令下行,無速於大黃者也,故不禁也。兵法曰:避其銳,擊其惰,此之謂也。丹溪泥之,而曰凡病嘔吐,切不可下,固矣夫。

白話文:

噁心想吐,卻又吐不出來,心中感覺悶悶的,像暈船一樣難受,這種情況適合用大半夏湯、小半夏茯苓湯,或是理中湯、治中湯來治療。《金匱要略》裡說,病人胸口好像喘又不像喘,好像想吐又不像想吐,好像打嗝又不像打嗝,整個心裡亂糟糟的,非常難受,可以用生薑半夏湯來治療。

如果胃氣虛弱,身體沉重,有痰,覺得噁心想吐,這是邪氣停留在脾胃之間,應該先增強脾胃的功能,可以用茯苓半夏湯來治療。

有些人原本就有風邪的毛病,不敢吹風,眼睛乾澀發黑,胸中有痰,覺得噁心,一直想吐,只要一吹到風,就覺得皮膚緊繃,手腳很難舉動,好像石頭一樣沉重,如果在溫暖的房間,稍微流點汗,症狀就會減輕,但只要再吹到風,病就又會復發,這種情況適合用柴胡半夏湯來治療。

張仲景說過,病人想吐的時候,不可以往下瀉,那為什麼又用大黃甘草來治療吃了東西就吐的情況呢?這是因為想吐的病位在上,順著它向上吐出來是可以的,如果硬要向下瀉,反而會使氣機鬱滯紊亂,病情更加嚴重,所以禁止使用瀉藥。

如果已經吐出來了,而且吐個不停,只有向上升而沒有向下走的趨勢,就應該逆轉這種情況,引導它向下走,沒有比大黃更快的藥了,所以這時候就不禁止使用瀉藥了。兵法上說,避開敵人的銳氣,攻擊敵人的鬆懈之處,就是這個道理。朱丹溪卻拘泥於古法,說所有嘔吐的病都絕對不可以往下瀉,真是太固執了。

6. 嘔苦

經云:善嘔,嘔有苦,長太息,邪在膽,逆在胃。膽液泄則口苦,胃氣逆則嘔苦,故曰嘔膽。取三里,以下胃氣逆,則刺少陽血絡,以閉膽逆,卻調虛實,以去其邪。又云:口苦嘔宿汁,取陽陵泉,為胃主嘔而膽汁苦,故獨取膽與胃也。陽明在泉,燥淫所勝,病善嘔,嘔有苦。又云:陽明之勝,嘔苦,治以苦溫、辛溫。是運氣嘔苦,皆屬燥也。

白話文:

經書上說:容易嘔吐,嘔吐物是苦的,而且經常嘆氣,這是因為邪氣在膽,氣逆在胃。膽汁外泄就會口苦,胃氣上逆就會嘔苦,所以才說是嘔吐膽汁。可以取足三里穴來疏導胃氣下行,氣逆的狀況就會改善,然後針刺少陽經的血絡,來抑制膽氣上逆,再根據虛實狀況去調整,來去除邪氣。另外,書上又說:口苦而且嘔吐出隔夜的汁液,可以取陽陵泉穴,因為胃主嘔吐而膽汁是苦的,所以才特別取膽和胃的穴道。陽明經脈的氣在泉穴,是因為燥邪太過而造成的,病症是容易嘔吐,而且嘔吐物是苦的。書上又說:陽明經脈的氣太過,會導致嘔吐而且是苦的,治療上要用苦溫、辛溫的藥。這些運氣失調導致的嘔吐而且是苦的,都屬於燥邪所引起的。

7. 吐酸吞酸附

東垣曰:病機云,諸嘔吐酸,皆屬於熱。辨云,此上焦受外來客邪也,胃氣不受外邪故嘔。《傷寒論》云:嘔家雖有陽明證,不可攻之,是未傳入里,三陰不受邪也,亦可見此症在外也,仲景以生薑、半夏治之。孫真人云:嘔家多用生薑,是嘔家聖藥。以雜病論之。嘔吐酸水者,甚則酸水浸其心,不任其苦,其次則吐出酸水,令上下牙酸澀不能相對,以大辛熱劑療之必減。吐酸,嘔出酸水也。

酸味者收氣也,西方肺金旺也。寒水乃金之子,子能令母實,故用大咸熱之劑,瀉其子,以辛熱為之佐,以瀉肺之實。以病機之法作熱攻之者誤矣,蓋雜病醋心,濁氣不降,欲為中滿,寒藥豈能治之乎。

丹溪曰:或問吞酸,《素問》明以為熱,東垣又以為寒,何也?曰吐酸與吞酸不同,吐酸似吐出酸水如醋,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鬱而成積,成積既久,濕中生熱,故從木化,遂作酸味,非熱而何。其有鬱積之久,不能自湧而出,伏於肺胃之間,咯不得上,咽不得下,肌表得風寒則內熱愈鬱而酸味刺心,肌表溫暖腠理開發,或得香熱湯丸,津液得行亦可暫解,非寒而何。《素問》言熱者,言其本也。

東垣言寒者,言其末也。但東垣不言外得風寒,而作收氣立說,欲瀉肺金之實。又謂寒藥不可治酸,而用安胃湯、加減二陳湯,俱犯丁香,且無治熱濕鬱積之法,為未合經意。予嘗治吞酸,用黃連、茱萸各制炒,隨時令迭為佐使,蒼朮、茯苓為輔,湯浸蒸餅為小丸吞之,仍教以糲食蔬果自養,則病易安。

中脘有飲則嘈,有宿食則酸,故常噯宿腐,氣逆,咽酸水;亦有每晨吐清酸水數口,日間無事者;亦有膈間常如酸折,皆飲食傷於中脘所致。生料平胃散加神麯、麥芽各一錢,或八味平胃散,有熱則咽醋丸。膈間停飲積久,必吐酸水,神術丸。酒癖停飲吐酸水,乾薑丸。風痰眩冒,頭痛惡心,吐酸水,半夏、南星、白附生為末,滴水丸桐子大,以生面為衣,陰乾。每服十丸至二十丸,薑湯送下。

參萸丸,可治吞酸,亦可治自利。酸心,用檳榔四兩,陳皮二兩,末之。空心生蜜湯下方寸匕。

白話文:

吐酸吞酸附

李東垣說:「病機書上說,各種嘔吐酸水的情況,都屬於熱證。」又辨解說:「這是上焦受到外來的邪氣侵擾,胃氣無法接受外邪所以嘔吐。《傷寒論》說:『嘔吐的病人即使有陽明證,也不可攻下,』是因為病邪還沒有傳入裡部,三陰經也沒有受到邪氣侵犯,由此可知此病症還在外表。張仲景用生薑、半夏來治療。孫思邈說:『嘔吐的病人多用生薑,是嘔吐病人的良藥。』從雜病的角度來看,嘔吐酸水,嚴重時酸水會侵蝕心臟,令人難以忍受痛苦,其次是吐出酸水,導致上下牙齒酸澀無法咬合,用大辛大熱的藥劑治療必定可以減輕。所謂吐酸,就是吐出酸水。」

「酸味有收斂之性,西方屬肺金,肺金很旺盛。寒水是肺金所生之子,子能使母親更強壯,所以用大鹹大熱的藥劑,瀉其子,用辛熱的藥物做輔助,來瀉肺金的實證。以《病機》的方法用熱來攻治是錯誤的,因為雜病中的醋心,是濁氣不下降,想要形成中滿,寒涼的藥物怎麼能治療呢?」

朱丹溪說:「有人問,吞酸,《素問》明明認為是熱證,李東垣又認為是寒證,為什麼呢?答道,吐酸和吞酸不同,吐酸就像吐出像醋一樣的酸水,平時的津液隨著上升的氣鬱積而成,積久了,濕中生熱,所以從木化,於是產生酸味,這不是熱證是什麼呢?還有的是鬱積久了,無法自行湧出,潛伏在肺胃之間,想咯又咯不出來,想嚥又嚥不下去,肌表受到風寒,內熱就更加鬱積,而酸味刺痛心臟,肌表溫暖,毛孔打開,或者服用溫熱的湯藥或丸藥,津液得以運行,也可以暫時緩解,這不是寒證又是什麼呢?《素問》所說的熱證,指的是它的本質。李東垣所說的寒證,指的是它的末端現象。只是李東垣沒有說到外感風寒,而從收斂的氣來立論,想要瀉肺金的實證。又說寒藥不能治療酸證,而使用安胃湯、加減二陳湯,都犯了丁香的藥性,而且沒有治療熱濕鬱積的方法,是不合乎經典的含義。我曾經治療吞酸,用黃連、吳茱萸各別炮製炒過,隨著季節變化交替做輔助藥,用蒼朮、茯苓做輔助,用湯浸泡蒸餅做成小丸吞服,同時教導病人吃粗糧蔬果來調養,病就容易痊癒。」

「中脘如果有停飲就會嘈雜,有宿食就會產生酸味,所以常常會噯出腐敗的食物氣味,氣逆,咽下酸水;也有人每天早上吐出清酸水幾口,白天就沒事;也有人感覺胸膈之間常常像被酸折磨一樣,這些都是飲食傷到中脘所導致的。可以用生料平胃散加神麯、麥芽各一錢,或用八味平胃散,有熱則吞醋丸。胸膈間停飲積久,必定吐酸水,可以用神術丸。酒癮導致停飲吐酸水,可以用乾薑丸。因風痰導致眩暈、頭痛、噁心、吐酸水,可以用半夏、南星、白附子研磨成粉末,用水滴成桐子大小的丸藥,用生麵粉做成外衣,陰乾。每次服用十到二十丸,用薑湯送下。」

「參萸丸可以治療吞酸,也可以治療腹瀉。酸心,可以用檳榔四兩,陳皮二兩,磨成粉末。空腹用生蜜湯送服方寸匕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