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六冊 (44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六冊 (44)

1.

陽明受濕熱,傳入大腸,發熱惡寒,小腹連毛際間悶痛不可忍,用梔子仁(炒)、桃仁(炒)、枳實(炒)、山楂(各等分),同研細,入生薑汁半合,用水一小鐘,湯起煎令沸,熱服之。一方加茱萸。

寒熱兼施《靈樞》云:胃中熱,腸中寒,則疾飢,小腹痛脹。丹溪云:愚見有用川烏頭、梔子等分,作湯用之,其效亦敏。後因此方隨症與形加減用之,無有不效。蓋川烏頭治外束之寒,梔子仁治內郁之熱也。又云:諸疝痛處,用手按之不痛者屬虛,必用桂枝、炒山梔細切、川烏頭等分,為細末,生薑自然汁打糊為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三四十丸,空腹白湯下。

羅謙甫云:陰疝,足厥陰之脈,環陰器,抵少腹,或痛因腎虛寒水涸竭,瀉邪補肝,蒺藜湯主之。

補例,丹溪云:疝有挾虛而發者,其脈不甚沉緊,而大豁無力者是也。然其痛亦輕,唯覺重墜牽引耳。當以參朮為君,䟽導藥佐之。蓋䟽導藥即桃仁、山楂、枳實、梔仁、茱萸、川楝、玄胡索、丁香、木香之類是也。海藏云:姬提領因疾服涼劑數日,遂病臍腹下大痛,幾至於死,與姜附等劑,雖稍蘇,痛不已,隨本方內倍芍藥服之愈。《金匱方》寒疝腹中痛,及脅痛裡急者,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。

《衍義》云:張仲景治寒疝,用生薑羊肉湯服之,無不應驗。有一婦人,產當寒月,寒氣入產門,腹臍以下脹滿,手不欲犯,此寒疝也。師將治之以抵當湯,謂有瘀血,非其治也。可服仲景羊肉湯,二服遂愈。

肝氣,肝足厥陰經之病,必小腹引脅而痛。經云:厥陰之復,小腹堅滿,裡急暴痛,是風氣助肝盛而然,治法當瀉肝也。又云:歲金太過,民病兩脅下痛,小腹痛。又云:歲木不及,燥乃大行,民病中清,胠脅痛,少腹痛。又云:歲土不及,風乃大行,民病腹痛,復則胸脅暴痛,下引小腹者,是燥邪攻肝虛而然,治法當補肝瀉金也。又云:寒氣客於厥陰之脈,則血泣脈急,故脅肋與小腹相引痛。

又云:肝病者,兩脅下痛引小腹,取其經厥陰、小腸。又云:邪客厥陰之絡,令人卒疝暴痛,刺足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,男子立已,女子有頃已,左取右,右取左。瀉肝,山梔、川芎、桂、芍之屬。補肝,當歸生薑羊肉之屬。

小腸氣,小腸之病,小腹引睪丸必連腰脊而痛。經云:少陰之脈,心下熱,善飢,臍下痛。又云:少陰之復,燠熱內作,小腹絞痛者,是熱助小腸盛而然,治法當瀉小腸也。又太陽在泉,寒淫所勝,與太陽之復,皆病小腹控睪,引腰脊,上衝心痛,及太陰司天,大寒且至,病小腹痛者,是寒邪攻小腸虛而然,治法當補小腸,瀉寒邪也。

《寶鑑》引至真大要論云:小腹控睪,引腰脊,上衝心,唾出清水,及為噦噫,甚則入心,善悲善忘。《甲乙經》曰:邪在小腸也。小腸病者,小腹痛引腰脊,貫肝肺,其經虛不足,則風冷乘間而入,邪氣既入,則厥之證上衝肝肺,客冷散於胸,結於臍,控引睪丸,上而不下,痛而入腹,甚則衝心胸。蓋其經絡所屬所繫也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受濕熱影響,傳到到腸道,出現發熱惡寒、小腹到陰部之間悶痛難忍的症狀,可用炒過的梔子仁、桃仁、枳實、山楂(份量相同),研磨成細粉,加入半合生薑汁,加一小杯水煎煮沸騰後服用。另一方劑在此基礎上再加入茱萸。

寒熱兼治,《靈樞》記載:胃中熱盛,腸中寒涼,則會出現飢餓、小腹脹痛。丹溪先生說:我見效甚快的方子是用川烏頭和梔子等量煎湯服用。後來我根據病情和症狀加減用藥,從未失手。因為川烏頭治療外在的寒邪束縛,梔子仁治療內在的熱邪鬱結。又說:各種疝氣疼痛,用手按壓不痛的屬於虛證,必須用桂枝、炒山梔(切碎)、川烏頭等量研磨成細粉,用生薑汁調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服用,每次服用三十到四十丸,空腹用白開水送服。

羅謙甫說:陰疝是足厥陰經的病症,此經脈環繞陰部,到達小腹,疼痛可能是因為腎虛寒涼,體液虧虛所致,治療應當瀉去邪氣,補益肝腎,蒺藜湯主治此症。

補充說明,丹溪先生說:有些疝氣是因虛弱而發病,其脈象不沉緊,而有力不足,疼痛較輕,只是感覺沉重下墜牽引。此時應以人參、白朮為主藥,再用一些通導的藥物輔助。這些通導的藥物包括桃仁、山楂、枳實、梔子仁、茱萸、川楝子、玄胡索、丁香、木香等。海藏先生記載:某姬因病服用了幾日涼藥,結果臍腹下方劇痛,幾乎危及生命,雖然用薑附等藥物後略有好轉,但疼痛仍然持續,於是根據這個方子,加倍服用芍藥後痊癒。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:寒疝引起腹痛及脅肋疼痛裡急者,可用當歸、生薑、羊肉湯治療。

《醫學衍義》記載:張仲景治療寒疝,用生薑羊肉湯,屢試不爽。曾有一婦人,在寒冷的月份生產,寒邪入侵產道,臍腹以下脹滿,不願用手觸碰,這是寒疝。當時有人想用抵當湯治療,認為是瘀血,但此法並非正解,應該服用張仲景的羊肉湯,服用兩次即痊癒。

肝氣,足厥陰經的病症,必然會出現小腹牽引脅肋疼痛。經書記載:厥陰經氣逆亂,小腹堅硬飽滿,裡急劇痛,這是風邪助長肝氣盛而引起的,治療方法應當瀉肝。又說:金氣過盛,則兩脅下疼痛,小腹疼痛。又說:木氣不足,乾燥之氣盛行,則出現心中煩悶,脅肋疼痛,少腹疼痛。又說:土氣不足,風邪盛行,則出現腹痛,氣逆則胸脅劇痛,並向下牽引小腹,這是燥邪侵犯肝臟虛弱所致,治療方法應當補肝瀉金。又說:寒邪侵入厥陰經脈,則血液凝滯,脈搏急促,故脅肋和小腹會相互牽引疼痛。

又說:肝臟病變,兩脅下疼痛牽引到小腹,應當在厥陰經和小腸經取穴。又說:邪氣入侵厥陰經的絡脈,會導致突然發作的疝氣劇痛,可用針刺足大趾指甲與肉交界處各一穴位,男子立即見效,女子片刻見效,左側疼痛刺右側,右側疼痛刺左側。瀉肝藥物有山梔子、川芎、桂枝、芍藥等;補肝藥物有當歸、生薑、羊肉等。

小腸疝氣,是小腸的病變,小腹疼痛牽引到睪丸,必然會連帶腰脊疼痛。經書記載:少陰經脈有心下熱、易飢餓、臍下疼痛的症狀。又說:少陰經氣逆亂,內有灼熱感,小腹絞痛,這是熱邪助長小腸之氣盛而引起的,治療方法應當瀉小腸。太陽經在泉穴受寒邪侵襲,以及太陽經氣逆亂,都會出現小腹牽引睪丸、腰脊疼痛,並向上衝擊心臟疼痛;太陰經司天,大寒將至,則會出現小腹疼痛,這是寒邪侵犯小腸虛弱所致,治療方法應當補益小腸,瀉除寒邪。

《醫學寶鑑》引用《至真要大論》的記載:小腹牽引睪丸、腰脊,向上衝擊心臟,口中流出清水,並有呃逆嘔吐,嚴重者會侵犯心臟,容易悲傷健忘。《甲乙經》說:邪氣在小腸。小腸病變,小腹疼痛牽引到腰脊,貫通肝肺,如果經絡虛弱不足,則風寒乘虛而入,邪氣入侵後,則厥陰證候向上衝擊肝肺,寒邪散佈於胸部,聚集於臍部,牽引睪丸,向上而不向下,疼痛入腹,嚴重則衝擊心胸,這是因為經絡的所屬和連繫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