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六冊 (43)
第六冊 (43)
1. 疝
又治一人病後飲水,患左丸痛甚,灸大敦,用摩腰膏,內用烏、附、丁、麝者,以摩其囊上,抵橫骨端,炙溫帛覆之,痛即止,一宿腫亦全消矣。
歷代獨治外束之寒《發明》云:男子七疝痛不可忍者,婦人瘕聚帶下,皆任脈所主陰經也。乃肝腎受病,治法同歸於一,宜丁香楝實丸。凡疝氣帶下,皆屬於風,全蠍治風之聖藥也。川楝、茴香皆入小腸經,當歸、玄胡索活血止痛。疝氣帶下,皆積寒邪入於小腸之間,故用附子佐之。
丁香、木香為引導藥也。羅謙甫治火兒赤紐鄰久病疝氣,復因七月間飢飽勞役,過飲潼乳所發,甚如初,面色青黃不澤,臍腹陣痛,搐撮不可忍,腰曲不能伸,熱物熨之稍緩,脈得細小而急。《難經》云:任之為病,男子內結七疝,皆積寒於小腸之間所致也。非大熱之劑,即不能愈。
遂制一方,名之曰沉香桂附丸。臍下撮急疼痛,並臍下周身一遭皆急痛,小便頻數清,其五脈急洪緩澀沉,按之皆虛,獨腎脈按之不急,皆虛無力,名曰腎疝。宜丁香疝氣丸。男子婦女疝氣,臍下冷痛,相引腰胯而痛,宜當歸四逆湯。《發明》天台烏藥散、川苦楝散、《簡易》木香楝子散,皆用巴豆炒藥。
許學士云:大抵此疾,因虛而得之,不可以虛驟補。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留而不去,其病則實。故必先滌去所蓄之邪熱,然後補之。是以諸藥多借巴豆氣者,蓋為此也。《金匱方》寒疝腹中痛,逆冷,手足不仁,若身疼痛,灸刺諸藥不能治,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。用烏頭一味,以蜜二升,煎減半去渣,以桂枝湯五合和之,令得一升後,初服二合;不知,再服三合;又不知,復加至五合。其知者,如醉狀,得吐者為中病。
海藏以附子建中湯加蜜煎治疝,即此法也。腹痛,脈弦而緊,弦則衛氣不行,即惡寒,緊則不欲食,弦緊相搏,即為寒疝。寒疝繞臍痛,若發則自汗出,手足厥冷,其脈沉弦者,大烏頭煎主之。《衍義》云:葫蘆巴,《本經》云得茴香、桃仁,治膀胱氣甚效。嘗合用桃仁麩炒各等分,半酒糊丸,半為散。
每服五七十丸,空心食前鹽酒下。散以熱米飲調下,與丸子相間,空心各一二服效。《寶鑑》葫蘆巴丸。
丹溪治內郁之濕熱煎方:枳實(九粒炒)、桃仁(十四個炒)、山梔仁(九個炒)、吳茱萸(七粒炒)、山楂(四粒炒)、生薑(如指大),上六味,同入擂盆擂細,取順流水一鍾,入瓶內煎至微沸,帶渣服。如濕勝㿗疝者,加荔枝核。如痛甚者,加鹽炒大茴香二錢。如痛處可按者,加薄桂少許。
丸方:山梔(二兩炒)、山楂(四兩炒)、枳實(炒)、茴香(炒各二兩)、柴胡、牡丹皮、八角茴香(各一兩炒)、桃仁、茱萸(炒各半兩),末之,酒糊丸。空心鹽湯下五六十丸。
白話文:
疝氣的治療方法有很多,古籍記載了一些案例和處方。
例如,有人患病後飲水導致左側睾丸劇痛,用艾灸大敦穴、摩腰膏外敷,內服烏藥、附子、丁香、麝香,並將藥膏塗抹在患處,覆蓋溫熱的布,疼痛即止,一夜腫脹消退。
歷代醫家認為,男子七疝、婦女瘕聚帶下等症狀都與任脈陰經有關,是肝腎受病所致,治療方法相同,可用丁香楝實丸。疝氣帶下屬風,全蠍是治療風的良藥;川楝子、茴香入小腸經,當歸、玄胡索活血止痛;因為疝氣帶下是寒邪積聚於小腸,所以用附子輔助。丁香、木香則有引導藥物的作用。
另有一案例,患者因飢飽勞役、飲用羊奶過多而發病,症狀嚴重,面色青黃,臍腹陣痛難忍,腰彎不能伸直,熱敷可略緩解,脈象細小急促。治療用沉香桂附丸。
也有人因臍下絞痛,小便頻數清澈,五脈急洪緩澀沉,唯獨腎脈虛弱無力,稱為腎疝,用丁香疝氣丸治療。 臍下冷痛,牽引腰胯疼痛者,用當歸四逆湯。天台烏藥散、川苦楝散、木香楝子散等方劑都使用炒巴豆。
有醫家認為,疝氣多因虛弱而起,不可急於補益,需先清除邪熱,再行補益。因此許多藥方都利用巴豆的特性。寒疝腹痛、逆冷、手足麻木,其他藥物無效者,可用烏頭桂枝湯。
還有用附子理中湯加蜜煎治疝氣的方法,以及針對腹痛、脈弦緊的寒疝,用大烏頭湯治療,寒疝繞臍痛、自汗、手足厥冷、脈沉弦者也用此方。 葫蘆巴配伍茴香、桃仁治療膀胱氣有效,可用其製成丸劑或散劑服用。
丹溪先生治療內郁濕熱的方劑,以及針對濕熱盛的疝氣加荔枝核,疼痛劇烈者加鹽炒大茴香,疼痛處可按壓者加桂枝的療法。也有相對應的丸劑配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