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六冊 (42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六冊 (42)

1.

又稱沖、任、督與厥陰會於曲骨,環陰器二也。復言凡精滑白淫,皆男子之疝也。血涸不月,罷腰,膝上熱,嗌乾,少腹有塊,女子之疝也。但女子不謂之疝而謂之瘕,即任脈內結之病尤明者三也。凡戴人辯論之詞,強直專主其一,則不復顧其二,在㿗疝中有無六經外證之可辨,若果有膀胱、小腸之證者,又安得不從之。如《靈樞》謂小腸病者,小腹痛,腰脊控睪丸而痛之類。

論治法亦然。因病在下必先下之,更不問虛弱之人於首尾,不可下者下之,有不旋踵之禍,豈待下後始補,而可回其生乎。然而戴人之書,其詞直,其義明,讀之使人豁然,以去胸中之茅塞,誠是諸醫書之冠,及乎詳玩之,則少溫潤反覆之意。且夫陰陽變化,生病於無窮,治法亦無窮,非一人所能究學者。

當因其已明,益其未至,然後得為善用其書者。丹溪先生嘗論睪丸連小腹急痛者,或有形,或無形,或有聲,或無聲,人皆以為經絡得寒收引不行而作痛,不知此病始於濕熱,郁遏至久,又感外寒,濕熱被鬱而作痛也。其初致濕熱之故,蓋大勞則火起於筋,醉飽則火起於胃,房勞則火起於腎,大怒則火起於肝。火鬱之久,濕氣便盛,濁液凝聚,併入血隧,流於厥陰。

肝屬木,性急速,火性又暴烈,為寒所束,宜其痛甚而暴也。此論亦就厥陰受病處發明戴人之未至者也,誠有功於後學。蓋㿗疝不離此三者之邪,熱則縱,寒則痛,濕則腫,須分三者多少而治之。兩丸俱病固然也,設有偏於一者,予又不能無其說焉。腎有兩,分左右,其左腎屬水,水生肝木,木生心火,三部皆司血,統納左之血者,肝術之職也。其右屬火,火生脾土,土生肺金,三部皆司氣,統納右之氣者,肺金之職也。

是故諸寒收引則血泣,所以寒血從而歸肝,下注於左丸。諸氣憤鬱則濕聚,所以氣濕從而歸肺,下注於右丸。且夫睪丸所絡之筋,非盡由厥陰,而太陰、陽明之筋亦入絡也。往往見人偏患於左丸者,則痛多腫少。偏於右丸者,則痛少腫多。此便可驗也。姑書治效者一二症以明之。

予壯年啖柑橘過多,積成飲癖,在右脅下隱隱然,不敢復啖數年已。一日山行,大勞飢渴甚,遇橘芋食之,橘動舊積,芋復滯氣,即時右丸腫大,寒熱交作,因而思之,脾肺皆主右,故積飲滯氣下陷,太陰、陽明之經筋俱傷,其邪從而入於囊中,著在睪丸筋膜而為腫脹。張戴人有言,病分上下治,雖是木鬱為疝,在下則不可吐,亦當從下引而竭之。

竊念病有不同,治可同乎。今犯飢勞傷脾,脾氣下陷,必升舉之,則胃氣不復下陷而積可行,若用藥下之,恐重陷胃氣也。先服調胃劑一二帖,次早注神使氣至下焦,嘔逆而上,覺肋下積動到中焦,則吐而出之,吐後㿗腫減半,次早復吐,吐後和胃氣疏通經絡,二三日愈。凡用此法治酒傷與飲水注右丸腫者皆效。

白話文:

疝氣,又稱沖脈、任脈、督脈和厥陰經在曲骨穴交會,環繞著陰部。再說,精液滑泄、白帶異常,都是男子的疝氣。女子則表現為血虛經閉、腰痛、膝蓋以上發熱、咽喉乾燥、下腹部有腫塊,這也是疝氣的一種。只是女子不稱之為疝氣,而稱為「瘕」,也就是任脈內結的病症,這是很明顯的三種症狀。古人辯證論治,往往執著於單一觀點,而忽略其他方面。在治療疝氣時,是否能辨別出六經以外的其他證候呢?如果出現膀胱和小腸的病症,又怎麼能不考慮呢?就像《靈樞》中所說,小腸有病,會出現小腹疼痛,腰脊牽引到睪丸而疼痛等症狀。

治療方法也是如此。因為病在下焦,就應該先從下焦治療,不論患者是虛弱還是強壯,都不能盲目下瀉,否則會造成立即的禍患,豈能等到瀉下之後再補益,就能挽回性命呢?戴氏的著作,用詞直白,道理明晰,讀來令人豁然開朗,能消除心中疑惑,確實是諸多醫書之冠。然而仔細研讀,則略顯缺乏溫潤反覆之意。而且陰陽變化,疾病無窮,治療方法也無窮無盡,不是一個人所能窮盡研究的。

我們應該在已明瞭的基礎上,進一步探索未明瞭的部分,才能善用他的著作。丹溪先生曾經論述睪丸連同小腹急痛的疾病,有的看得見腫塊,有的看不見;有的有聲音,有的沒有聲音。人們都認為是經絡受寒收縮而導致疼痛,卻不知道這種病是起於濕熱,長期鬱積,又感受外寒,濕熱鬱結而導致疼痛。最初導致濕熱的原因,主要是過度勞累導致筋脈之火上升,飲酒過度導致胃火上升,房事過度導致腎火上升,大怒則導致肝火上升。火鬱久則濕氣盛,濁液凝聚,進入血脈,流注於厥陰經。

肝屬木,性急,火性又暴烈,被寒邪束縛,所以疼痛劇烈而突然發作。這番論述也從厥陰經受病的部位闡明了戴氏未曾提及的部分,確實對後學很有益處。疝氣的病邪不外乎寒、熱、濕三者,熱則脹痛,寒則疼痛,濕則腫脹,必須根據寒、熱、濕三者的輕重程度來治療。兩種病邪同時存在固然有之,但如果偏向其中一種,也應有其相應的治療方法。腎臟有左右兩個,左腎屬水,水生木,木生火,三者都主血,統攝左腎之血的是肝臟;右腎屬火,火生土,土生金,三者都主氣,統攝右腎之氣的是肺臟。

所以,寒邪收縮經脈則血液瘀滯,因此寒邪和瘀血歸屬於肝臟,下注於左邊睪丸。氣鬱則濕邪聚積,因此氣濕歸屬於肺臟,下注於右邊睪丸。而且,睪丸所屬之經絡,並不都屬於厥陰經,太陰經和陽明經的經絡也連通睪丸。往往見左邊睪丸患病的人,疼痛較重,腫脹較輕;右邊睪丸患病的人,疼痛較輕,腫脹較重。這可以驗證上述理論。在此記錄一二個療效顯著的案例以說明之。

我年輕時愛吃柑橘,積累成飲酒的嗜好,右脅下隱隱作痛,不敢再吃柑橘好幾年了。有一天登山,勞累飢渴,遇到柑橘和芋頭就吃了,柑橘引動了舊病,芋頭又導致氣滯,立刻右邊睪丸腫大,寒熱交替發作。由此想到,脾和肺都主右,所以積飲和氣滯下陷,太陰經和陽明經的經絡都受損,邪氣由此進入囊中,滯留在睪丸的筋膜而引起腫脹。張戴人說過,疾病分上、下治療,即使是肝氣鬱結引起的疝氣,在下焦的也不能催吐,應該從下引導邪氣排出。

我認為,疾病雖不同,治療方法未必不能相同。這次犯了飢勞之過損傷脾胃,脾氣下陷,就應該升舉之,則胃氣就不會再下陷而導致積聚,如果用藥下瀉,恐怕會加重胃氣下陷。先服用調和胃氣的藥物一、兩帖,然後早晨意守丹田,使氣下達下焦,嘔吐逆上,感覺肋下積塊移動到中焦,就將其吐出。吐後疝氣腫脹減輕一半,次日早晨再吐一次,吐後胃氣和順,經絡疏通,兩三天就痊癒了。凡是用這種方法治療因飲酒或飲水導致右邊睪丸腫脹的,都十分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