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六冊 (41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六冊 (41)

1.

治之不當,內外之氣交入於腎者為腎氣,入於膀胱者為膀胱氣,入於小腸者為小腸氣。腎與膀胱一臟一腑,其氣通於外腎,小腸繫於睪丸,系會故也。又謂陰疝一名㿗疝,其種有四積,腸㿗、氣㿗、卵脹、水㿗是也。若寒溫之氣,有連於小腸者,即小腹控睪丸而痛,陰丸上下,謂之腸㿗。

寒氣客於經筋,足厥陰脈受邪,脈脹不通,邪結於睪卵,謂之卵脹。腎虛之人,因飲食不節,喜怒不時,津液內結,謂之水㿗。至張戴人非之曰,此俗工所立謬名也。蓋環陰器上抵少腹,乃屬足厥陰肝經之部分,是受疝之處也。或在泉寒勝,水氣攣縮鬱於此經。或司天燥勝,木氣抑鬱於此經。

或忿怒悲哀,憂抑頓挫結於此經。或藥淋外固,閉尾縮精壅於此經。了不相干膀胱、腎、小腸之事,乃厥陰肝經之職也。凡疝者,非肝木受邪,則肝木自甚也。由是於陰疝中亦立七疝之名,曰寒疝、水疝、筋疝、血疝、氣疝、狐疝、㿗疝也。寒疝,其狀囊冷結硬如石,陰莖不舉,或連控睪丸而痛。

得於坐臥濕地及磚石,或冬月涉水,或值雨雪,或風冷處使內過勞。宜以溫劑下之。久而無子。水疝,其狀腎囊腫痛,陰汗時出,或囊腫狀如水晶,或囊癢搔出黃水,或小腹按之作水聲。得之飲水醉酒,使內過勞,汗出而遇風,寒濕之氣聚於囊中,故水多令人為卒疝,宜以逐水之劑下之。

筋疝,其狀陰莖腫脹,或潰、或膿、或痛,而裡急筋縮,或莖中痛,痛極則癢,或挺縱不收,或白物如精隨溲而下。得於房室勞傷,及邪術所使。宜以降心火之藥下之。血疝,其狀如黃瓜,在小腹兩旁,橫骨兩端約中,俗云便癰。得於春夏重感大燠,勞於使內,氣血流溢,滲入脬囊,留而不去,結成癰腫,膿少血多。

宜以和血之劑下之。氣疝,其狀上連腎區,下及陰囊,或因號哭忿怒,則氣鬱乏而脹,怒哭號罷,則氣散者是也。宜以散氣之劑下之。或小兒亦有此疾,俗曰偏氣。得於父已年老,或年少多病,陰痿精怯,強力入房,因而有子,胎中病也。此病不治。狐疝,其狀如瓦,臥則入小腹,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。

狐則晝出穴而溺,夜入穴而不溺。此疝出入上下往來,正與狐相類,亦與氣疝大同小異,令人帶鉤鈐是也。宜以逐氣流經之藥下之。㿗疝,其狀陰囊腫縋,如升如斗,不癢不痛是也。得之地氣卑濕所生。故江淮之間,湫塘之處,多感此疾。宜以去濕之藥下之。諸疝下去之後,可調則調,可補則補,各量病勢,勿拘俗法。

經所謂陰盛而腹脹不通者,㿗癃疝也,不可不下,其論如此。戴人既曰用《內經》、《靈樞》、《明堂》之論,要窮疝病之源,而不及於任脈生病之源何也?蓋因力辨陰器與小腸、腎、膀胱了不相干,是屬足厥陰部分受病之原立說,所以不及於任脈。然已三見於論中矣。其間引治疝之穴,多與任脈所會一也。

白話文:

疝氣的治療若不當,內外之氣會進入腎臟而形成腎氣疝,進入膀胱則為膀胱氣疝,進入小腸則為小腸氣疝。腎臟與膀胱一個是臟器,一個是腑臟,它們的氣機都通達於外生殖器;小腸與睪丸相連,故有此名稱。又稱陰疝為「㿗疝」,其類型有四種積聚:腸疝、氣疝、卵脹、水疝。

若寒熱之氣影響到小腸,就會造成小腹牽引睪丸疼痛,陰囊腫脹,稱為腸疝。寒邪入侵經絡,足厥陰脈受邪氣阻滯不通,邪氣積聚在睪丸,稱為卵脹。腎虛的人,因飲食不節制,情緒起伏不定,體內津液積聚,稱為水疝。張戴人則認為這些都是民間庸醫的錯誤命名。因為陰部上達少腹,屬於足厥陰肝經的範圍,才是疝氣的發病部位。可能是由於寒邪過盛,水氣在肝經凝滯;或是燥邪過盛,肝木之氣鬱結;或是因憤怒悲傷,情志鬱結;或是服用藥物使外陰收縮,精液鬱積。與膀胱、腎臟、小腸並無關係,而是足厥陰肝經的病變。所有疝氣,不是肝木受邪,就是肝木本身出了問題。因此,陰疝中又分為七種:寒疝、水疝、筋疝、血疝、氣疝、狐疝、㿗疝。

寒疝的症狀是陰囊冰冷堅硬如石,陰莖不能勃起,或牽引睪丸疼痛。多因久坐潮濕之地或冰冷石面上,或冬天涉水,或雨雪天氣,或在寒冷處過度勞累所致,宜用溫和的藥物治療,久之可導致不育。水疝的症狀是陰囊腫脹疼痛,陰部時常出汗,或陰囊腫脹如水晶,或陰囊發癢搔抓流出黃色液體,或按壓小腹有水聲。多因飲酒過量,過度勞累,出汗後受風,寒濕之氣聚集在陰囊中造成,大量飲水也會導致突然發病,宜用利水消腫的藥物治療。

筋疝的症狀是陰莖腫脹,或潰瘍,或化膿,或疼痛,並伴有裡急後重和筋脈收縮,或陰莖疼痛,痛極則癢,或陰莖不能收縮,或有白色物體如精液隨著尿液排出。多因房事過度損傷,或邪術所致,宜用清瀉心火的藥物治療。血疝的症狀如同黃瓜大小,位於小腹兩側,橫骨兩端中間,俗稱便癰。多因春夏感受暑熱,過度勞累,氣血瘀滯,滲入陰囊,停積不去,形成腫痛,膿液少而血多,宜用活血化瘀的藥物治療。

氣疝的症狀是上達腎區,下達陰囊,或因哭泣憤怒,氣機鬱結而脹滿,怒哭之後氣機疏通則症狀消失。宜用理氣的藥物治療。小兒也會有此病,俗稱偏氣,多因父親年老體衰,或幼年多病,性功能減退,精氣不足,過度房事而生子,屬於胎中之病,此病難治。狐疝的症狀如同瓦片,臥下時進入小腹,站立行走時則從小腹進入陰囊。狐疝的症狀像狐狸晝出夜入洞穴一樣,出入往來,與氣疝也十分相似,需要佩戴護具。宜用疏通經絡的藥物治療。㿗疝的症狀是陰囊腫脹下垂,如升起之斗,不痛不癢。多因當地氣候潮濕所致,江淮地區,多水塘的地方更容易患此病。宜用除濕的藥物治療。

各種疝氣治療後,應根據病情進行調理,可調則調,可補則補,不要拘泥於俗法。經書上所說的陰盛則腹脹不通,就是㿗癃疝,必須要治療。張戴人雖然引用了《內經》、《靈樞》、《明堂》的理論,探討疝氣的病因,卻沒有提到任脈生病的病因,這是因為他極力辯駁陰器與小腸、腎臟、膀胱沒有關係,認為是足厥陰經受病所致,所以沒有提到任脈。但其實文中已經三次提到任脈了,文中提到的治療疝氣的穴位,大多與任脈相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