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六冊 (40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六冊 (40)

1.

《內經》初不見於尺部而言也,豈不為外寒鬱內熱之故,乃曰熱火從寒化,恐理未當。而經更有莖垂者,身中之機,陰陽之候,津液之道也。或飲食不節,喜怒不時,津液內溢,下流於睪,血道不通,日久不休,俯仰不便,趍翔不能,此病滎然有水,不上不下,若此者,亦㿉疝之一也。張仲景言疝,皆由寒邪得之,亦同《內經》之云,脈者當溫散之。

或曰《內經》言疝,似若各從諸經脈所生,今子何為盡屬於任脈乎。曰:任脈是疝病之本源,各經是疝病之支流。何以言之?蓋腎臟以四方分部者言,則屬五行之寒水。以居在下位者言,則屬地道之陰。陰形偶,故腎有兩,兩其形則地道之剛柔立焉。胞居兩形之間,出納腎臟之精血,以行坤土之化,生成百骸萬象,及夫生長壯者已之,天癸與作強伎巧之用悉在於斯。然而坤土居尊,不自司其職,司其職者乃衝任二脈,起於胞中者,行其化也。

是故五臟六腑之經,皆受氣於六脈,因以海名之。所以二脈貴乎流通,而惡閉塞,流通則天之陽氣下降,與之從事,故施化之道行,閉塞則天之陽絕,故地之陰亦結,而百病作矣。疝者是其二也,所致任脈之病者,若剛柔自相勝負,與內外邪之感傷,皆得使其陰陽不和,陰偏勝則寒氣衝擊,陽偏勝則熱氣內入,陰反之外,悉致任脈為疝。縱其邪不自任脈而起,初由各經所受而得者,亦必與任脈相犯故也。

所犯者何?或所勝之經脈相傳,或受不以次所乘,或任脈過處與受邪之經相會,或六經受氣之際,挾邪犯其海,則皆足以感動任脈,內舍結固不化之陰,上擊臟腑,則為腹中之疝,下入厥陰,會於陰器,則為睪丸之疝。蓋疝自立名,獨為任脈所職,在地之陰,特然起擊者而命之也。

若諸經受邪,不與任脈相干,則不名為疝矣。不然,何《內經》舉痛篇、《靈樞》百病始生篇專為發明經脈腹中諸痛者,乃無一字名其疝也。始可見任脈者,是疝病之本源,諸經所云疝者,是其支流余裔耳。若夫巢氏所敘七疝者,曰:厥疝、癥疝、寒疝、氣疝、盤疝、胕疝、狼疝也。

其厥逆心痛,諸飲食吐不下,名曰厥疝。腹中氣乍滿,心下盡痛,氣積如臂,名曰癥疝。寒飲食即脅下腹中盡痛,名曰寒疝。腹中乍滿乍減而痛,名曰氣疝。腹中痛在臍旁,名曰盤疝。腹中臍下有積聚,名曰胕疝。小腹與陰相引而痛,大便難,名曰狼疝。及言諸疝之候,止以陰氣積於內,為寒氣所加,使榮衛不調,血氣虛弱,故風冷入於腹內而成疝也。小兒㿉者,陰核腫大,由啼哭躽氣不止,動於陰氣,結聚不散所致者也。

觀於五疝,皆是痛在心腹之疝也。獨舉㿉疝屬小兒病者耳。後人述其說,更舉《內經》謂脾風傳之於腎,名曰疝瘕,少腹冤熱而痛,一名曰蠱者,謂之蠱病。又立陰疝條,即㿗疝也。將以足七疝之數。此言五條為心腹痛者之治療,則曰:若因七情所傷者,當調氣安其五臟。外邪所幹者,當溫散之。

白話文:

《疝》

《內經》一開始並沒有在尺部論述疝氣,難道不是因為外感寒邪鬱積內熱的緣故嗎?說熱火由寒化生,恐怕這種說法並不恰當。經脈又與睪丸下垂相關,它是人體重要的樞紐,陰陽氣血的徵兆,以及津液運行的通道。如果飲食不節,喜怒無常,就會導致津液內溢,流向下腹睪丸,血脈不通暢,時間久了,就會出現俯仰不便,行走困難等症狀,這種病症如同水腫一般,既不上也不下,這也是疝氣的一種。張仲景認為疝氣都是因為寒邪入侵引起的,這與《內經》的觀點一致,治療上應該溫散寒邪。

有人說,《內經》中提到疝氣,似乎是由於各經脈病變引起的,你為何都歸屬於任脈呢?我說:任脈是疝氣的根本病因,其他經脈則是疝氣的支流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因為腎臟從四方分佈來看,屬於五行中的寒水;從其位於下焦來看,屬於地道之陰。陰屬偶數,所以腎臟有兩個,兩個腎臟就構成了地道中的剛柔之性。胞宮位於兩個腎臟之間,負責出入腎臟的精血,執行坤土的化生功能,生成人體的百骸萬象,以及生長壯老的過程,天癸和男女的性功能也都依靠它。然而,坤土位居尊貴,卻不能自行執行其職能,執行其職能的是衝脈和任脈,它們起源於胞宮,負責執行坤土的化生作用。

所以,五臟六腑的經脈,都接受六脈的氣血,因此稱它們為“海”。所以任衝二脈最重要的是氣血通暢,而最怕閉塞不通。氣血通暢,則天之陽氣下降,與之共同作用,所以化生的功能就能夠正常運作;如果氣血閉塞,則天之陽氣不通,地之陰氣也鬱結,就會導致各種疾病產生,疝氣就是其中之一。引起任脈病變的原因,可能是陰陽氣血互相攻伐,或是內外邪氣的侵襲,都會導致陰陽失調。陰氣偏盛則寒氣衝擊,陽氣偏盛則熱氣內入,陰陽反常都會導致任脈發生疝氣。即使邪氣不是從任脈開始的,而是最初由其他經脈受邪而引起的,也一定會波及到任脈。

它如何波及任脈呢?可能是由於相乘的經脈互相傳導,可能是由於受邪的順序不對,可能是任脈經過的地方與受邪的經脈相遇,可能是六經受邪時,邪氣侵犯了任脈這個“海”,這些都會足以影響到任脈,使任脈內部陰氣凝滯不化,上衝臟腑,則會形成腹部的疝氣;下入厥陰,到達陰部,則會形成睪丸疝氣。疝氣之所以單獨命名,是因為它是由任脈所致,位於地道之陰,獨特地產生衝擊而被命名的。

如果其他經脈受邪,與任脈無關,則不能稱為疝氣。否則,《內經》中《痛經篇》、《靈樞·百病始生篇》專門闡述經脈腹痛,為何沒有一字提到疝氣呢?由此可見,任脈是疝氣的本源,其他經脈所說的疝氣,只是其支流和餘孽而已。至於巢氏所說的七種疝氣:厥疝、癥疝、寒疝、氣疝、盤疝、胕疝、狼疝。

厥逆心痛,飲食嘔吐不下,稱為厥疝。腹部脹滿,心下劇痛,氣積如臂,稱為癥疝。吃寒涼食物就腹痛,稱為寒疝。腹部時脹時消並伴疼痛,稱為氣疝。腹部臍旁疼痛,稱為盤疝。腹部臍下有腫塊,稱為胕疝。小腹與陰部牽引疼痛,大便困難,稱為狼疝。關於疝氣的表現,都是因為陰氣積聚於內,受到寒邪的侵襲,導致榮衛失調,氣血虛弱,所以風寒侵入腹部而形成疝氣。小兒的陰囊腫大,是由於啼哭哭鬧不止,導致陰氣活動,結聚不散所致。

觀察這五種疝氣,都是心腹疼痛的疝氣。只有陰囊腫大屬於小兒病。後人繼承他的說法,又引用《內經》中所說,脾風傳於腎,稱為疝瘕,少腹脹熱疼痛,又名蠱病。又單立陰疝一條,即陰囊腫大。以此湊足七種疝氣。治療這五種心腹疼痛的疝氣,如果是由於七情所傷引起的,就應該調和氣血,安撫五臟;如果是外邪入侵引起的,就應該溫散寒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