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六冊 (39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六冊 (39)

1. 陰腫痛

風熱客於腎經,腎虛不能宣散而腫,發歇疼痛,聖惠沉香散。沉香五錢,檳榔一兩,丹參、赤芍藥、白蒺藜去刺炒,制枳殼、赤茯苓各七錢半,空心溫服。腫而有氣,上下攻注脹悶,聖惠木香散。木香半兩,赤茯苓一兩,牡丹皮、澤瀉各七錢半,防風半兩,檳榔一兩,郁李仁一兩,湯浸去皮,微炒為末,食前溫酒服。

小蟠蔥散、五苓散生料,和四兩重,依方加檳榔半兩,茴香炒八錢,川楝肉半兩,薑蔥煎,空心服。腫痛不可忍,雄黃二兩研,白礬二兩,甘草二尺,煮水三升,稍熱浴之。又雞翅燒灰為末,空心粥飲調下二錢,患左取左翅,患右取右翅。又取伏龍肝,以雞子白和敷之。又馬齒莧搗汁,或桃仁去皮搗爛,或蛇床子末,雞子黃和,三者各可敷之。

痛用苦楝樹向陽根、木香、吳茱萸、檳榔為末,醋糊丸。熱酒不拘時服。卒痛如刺,大汗出,小蒜一升,韭根一斤,楊柳根一斤,銼,酒三升煎沸,乘熱熏之。陰莖痛,是厥陰經氣滯兼熱,用甘草稍,蓋欲緩其氣耳。若病淋而作痛,似難一概論之。必須清肺氣,而清濁自分矣。

氣虛六君,血虛四物等,各用黃柏、知母、滑石、石葦、琥珀之類。婦人陰腫腎痛,枳實半斤,切碎,炒熱,布裹包熨之,冷即易。

白話文:

陰囊腫痛

這是因為風熱侵入腎經,腎氣虛弱無法疏散,導致腫脹,並且會時好時壞的疼痛。可以用聖惠沉香散來治療:沉香五錢、檳榔一兩、丹參、赤芍藥、炒過的白蒺藜(去掉刺)、製過的枳殼、赤茯苓各七錢半,空腹時用溫水服用。

如果腫脹伴隨氣體,上下竄動並有脹悶感,可以用聖惠木香散來治療:木香半兩、赤茯苓一兩、牡丹皮、澤瀉各七錢半、防風半兩、檳榔一兩、浸泡後去皮並稍微炒過的郁李仁一兩,將藥材磨成粉末,在吃飯前用溫酒送服。

也可以用小蟠蔥散、五苓散的原藥材,總共四兩重,按照配方加入檳榔半兩、炒過的茴香八錢、川楝肉半兩,用生薑和蔥一起煎煮,空腹服用。

如果腫痛難以忍受,可以用雄黃二兩研成粉末、白礬二兩、甘草二尺,加水三升煮開,稍微熱的時候用來浸泡患處。也可以將雞翅燒成灰,磨成粉末,空腹時用粥水調服二錢,左側疼痛就用左邊的雞翅,右側疼痛就用右邊的雞翅。另外,也可以取灶心土,用雞蛋清調和後敷在患處。或者將馬齒莧搗成汁,或者將去皮的桃仁搗爛,或者用蛇床子粉末加雞蛋黃調和,這三種都可以敷在患處。

疼痛的時候,可以用苦楝樹朝陽的根、木香、吳茱萸、檳榔磨成粉末,用醋調成糊狀製成藥丸,隨時可以用熱酒送服。

如果突然劇痛像針刺一樣,並且大量出汗,可以用小蒜一升、韭菜根一斤、楊柳根一斤,切碎後用酒三升煮沸,趁熱用蒸汽熏蒸患處。

陰莖疼痛,是因為厥陰經氣滯加上熱邪,可以用甘草稍來治療,目的是為了緩解氣機。如果是因為淋病導致的疼痛,那就不能一概而論,必須要清肺氣,才能使清濁之氣分開。

氣虛可以用六君子湯,血虛可以用四物湯等,另外可以搭配黃柏、知母、滑石、石葦、琥珀等藥材。

婦女陰部腫脹、腎痛,可以用枳實半斤,切碎後炒熱,用布包裹後熱敷患處,冷了就更換。

2. 陰吹

胃氣下泄,陰吹而正喧,此穀氣之實也。膏發煎導之。

白話文:

胃氣向下宣洩,導致陰道排氣聲響大且頻繁,這是因為腸胃中的氣體太多的緣故。可以用膏藥或栓劑來疏導。

3.

或問疝病,古方有以為小腸氣者,有以為膀胱氣者。唯子和、丹溪專主肝經而言,其說不同,何以辨之?曰:小腸氣,小腸之病。膀胱氣,膀胱之病。疝氣,肝經之病。三者自是不一,昔人以小腸、膀胱氣為疝者誤也。殊不知足厥陰之經,環陰器,抵少腹,人之病此者,其發睪丸脹痛,連及少腹,則疝氣之繫於肝經可知矣。小腸氣,俗謂之橫弦豎弦,繞臍走注,少腹攻刺。

而膀胱氣則在毛際之上,小腹之分作痛,與疝氣之有形如瓜,有聲如蛙,或上於腹,或下於囊者不同也。但小腸、膀胱因經絡並於厥陰之經,所以受病連及於肝,則亦下控引睪丸為痛,然止是二經之病,不可以為疝也。趙以德曰:此條本為睪丸之症立名,然《內經》以疝者痛也,有腹中臟腑之痛,一以疝而名者,故通敘於此。其腹中五臟之疝,得以就此而考焉,有睪丸之痛。

《內經》謂任脈為病,男子內結七疝,女子帶下瘕聚。衝脈為病,逆氣裡急。然稱任脈有七疝名、無疝之狀,及按諸篇以雙字命其名者,曰㿗疝者,以三陽為病,發寒熱,痿厥,其傳為㿗疝。及陽明司天與之勝,肝是動病,足陽明筋病,皆為㿉疝。謂厥疝者,面黃,脈之至,大而虛,有積氣在腹中,有厥氣,名曰厥疝。

謂疝瘕者,脾傳之腎,病名疝瘕,少腹冤熱而痛,出白,一名曰蠱。謂沖疝者,以沖、任、督生病,上衝心痛,不得前後。謂卒疝者,邪客厥陰之絡,則卒疝暴痛,與厥陰別,蠡溝氣逆,亦睪丸卒痛。謂㿉癃疝者,厥陰之陰盛而脈脹不通。謂狐疝者,肝所生病也。殆非及此雙字之名者,由任脈行諸經之會,而有七疝者歟。

此外獨稱一字疝者,則有太陰在泉,主勝寒氣厥陽,甚則為疝;有太陽在泉,小腹控睪,上引心痛;有小腹痛,不得大小便,名曰疝,得之寒;有足太陰筋,病陰器紐痛,上引臍;有心疝脈急,小腸為使,少腹當有形;有腎脈大急沉,皆為疝。心脈搏滑急為心疝。肺脈沉搏為肺疝。

三陰急為疝。《靈樞》有謂心脈微滑為心疝。肝脈滑甚為㿉疝。脾脈微大為疝氣,腹中裹大膿血在腸胃之外。滑甚為㿉癃。腎脈滑甚為癃㿉。諸脈之滑者,為陽氣甚盛,微有熱。夫如是者,名為七疝,中分邪氣之寒熱者也。《內經》又云:少陽脈滑,病肺風疝。太陰脈滑,病脾風疝。

陽明脈滑,病心風疝。太陽脈滑,病腎風疝。少陽脈滑,病肝風疝。所言風者,非外人之風,由肝木陽臟動之風也。故經云:脈滑曰風。然連以疝稱者,蓋腎肝同居下焦,而足厥陰佐任脈之生化,因肝腎之氣並逆,所以任之陰氣為疝,肝之陽氣為風,所以風疝連稱也。李東垣謂脈滑者為丙丁火,熱並於下,不勝壬癸,從寒水之化,故生㿗疝,亦用熱治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疝氣這種病,古時候的醫方有的認為是小腸的氣病,有的認為是膀胱的氣病。只有劉完素(字子和)、朱丹溪特別強調是肝經的問題。他們的說法不一樣,要如何區分呢?

我說:小腸氣,是小腸的疾病;膀胱氣,是膀胱的疾病;疝氣,則是肝經的疾病。這三者本來就不同,以前的人把小腸、膀胱的氣病當作疝氣,是搞錯了。要知道,足厥陰肝經,環繞著陰器,通到小腹,人如果得了這個病,會出現睪丸脹痛,連帶到小腹,這樣就可以知道疝氣是屬於肝經的問題了。

所謂小腸氣,俗稱「橫弦豎弦」,會繞著肚臍遊走,腹部有刺痛感。而膀胱氣則在陰毛上方、小腹的部位疼痛,和疝氣那種有形狀像瓜,或有聲音像青蛙叫,有時跑到腹部,有時跑到陰囊的症狀不同。只是因為小腸、膀胱的經絡都與肝經相連,所以生病時也可能影響到肝經,也會牽引睪丸疼痛,但那只是小腸或膀胱的病,不能算是疝氣。

趙以德說:這條條文本來是為了睪丸的疾病而命名的,然而《黃帝內經》認為疝就是痛,包含腹中臟腑的疼痛,都用疝來命名,所以在這裡一併說明。這樣,腹中五臟的疝氣,就可以在這裡加以研究了,包括睪丸的疼痛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,任脈生病,男子會發生內結的七種疝氣,女子會有帶下、瘕聚。衝脈生病,則會出現氣逆、腹中急迫的症狀。雖然說任脈有七種疝氣的名稱,卻沒有描述它們的具體樣子,而根據其他篇章用兩個字命名的疝氣,像是「㿗疝」,是因為三陽經生病,會發冷發熱、手腳痿弱、虛脫,病情傳變就會變成㿗疝。或是陽明經當令的時候,肝經也會發病,足陽明經的筋脈生病,也會變成㿉疝。所謂「厥疝」,是指臉色發黃、脈搏大而虛弱,腹中有積氣,有厥逆的氣,就稱為厥疝。

所謂「疝瘕」,是脾的病傳到腎,就稱為疝瘕,小腹會有鬱熱疼痛,並且有白色分泌物,又稱作「蠱」。所謂「沖疝」,是衝脈、任脈、督脈生病,氣往上衝,造成心痛,大小便不順暢。所謂「卒疝」,是邪氣侵入肝經的絡脈,會突然疼痛,和肝經的病症不同,蠡溝穴的氣逆亂,也會造成睪丸突然疼痛。所謂「㿉癃疝」,是厥陰經的陰氣過盛,脈絡阻塞不通。「狐疝」是肝臟本身產生的疾病。

這些用兩個字命名的疝氣,大多是因為任脈會合各條經脈,所以才有七種不同的疝氣吧。

此外,單獨用一個字稱呼的疝氣,有太陰經當令時,主掌的寒氣太過,氣往上逆,嚴重就會變成疝氣;有太陽經當令時,小腹會牽引睪丸疼痛,並向上牽引心臟疼痛;有小腹疼痛,大小便不通暢,稱為疝氣,這種情況是由寒冷引起的;有足太陰經的筋脈生病,會陰器扭痛,向上牽引到肚臍;有心疝脈搏急促,是小腸的病症,小腹會有東西腫脹;有腎脈大而急促下沉,這些都是疝氣。心脈搏動滑而急,是心疝。肺脈搏動沉而有力,是肺疝。三陰經的脈搏急促,都是疝氣。《靈樞》有說,心脈稍微滑是心疝。肝脈滑而且有力是㿉疝。脾脈微弱而大是疝氣,腹中會有膿血積在腸胃之外。脈搏滑而且有力是㿉癃。腎脈滑而且有力是癃㿉。凡是脈搏滑的,都是陽氣過盛,稍微有熱的症狀。像以上這些,就稱為七疝,區分了邪氣的寒熱。

《黃帝內經》又說:少陽經的脈滑,會得肺風疝。太陰經的脈滑,會得脾風疝。陽明經的脈滑,會得心風疝。太陽經的脈滑,會得腎風疝。少陽經的脈滑,會得肝風疝。這裡所說的「風」,不是外來的風邪,而是肝木這個陽臟本身的氣機變動產生的風。所以經文說:「脈滑曰風」。之所以都用「風疝」來稱呼,是因為肝和腎都位於下焦,而足厥陰經輔助任脈的生化功能,由於肝腎之氣一起逆亂,所以任脈的陰氣表現為疝氣,肝的陽氣表現為風,所以把風和疝連在一起稱呼。

李東垣認為,脈滑代表有丙丁火,熱積聚在下,無法勝過壬癸水,從寒水之氣化,所以會產生㿗疝,也要用溫熱的藥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