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六冊 (31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六冊 (31)

1. 小便黃赤

諸病水液渾濁,皆屬於熱。小便黃者,少腹中有熱也。臟腑小便黃有四:一屬肝熱。經云:肝熱病者,小便先黃是也。二屬胃實。經云:胃足陽明之脈,氣盛則身已前皆熱,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,溺色黃是也。三屬肺虛。經云:肺手太陰之脈,氣虛則肩背痛寒,少氣不足以息,溺色變是也。

四屬腎虛。經云:冬脈者,腎脈也,冬脈不及則令人䏚清脊痛,小便變是也。運氣小便黃有二:一屬風。經云:厥陰之勝,胠脅氣並,化而為熱,小便黃赤是也。二屬熱。經云:少陰司天,熱淫所勝,病溺色變。又云:少陽之勝,溺赤善驚。又云:陽明司天,燥氣下臨,暴熱至乃暑,陽氣鬱發,小便變是也。

蓋暴熱謂地氣少陰之熱也。邪之所在,皆為不足。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。補足外踝下留之。用藥則補中益氣湯是已。小便黃,無如黃柏、知母效。《脈經》云:尺澀,足脛逆冷,小便赤,宜服附子四逆湯,足太衝補之。

白話文:

各種疾病造成體內水液混濁,大多是因為體內有熱。小便顏色黃,表示下腹部有熱。五臟六腑引起小便黃的原因有四種:第一種是肝熱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肝有熱的人,小便會先變黃。第二種是胃熱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胃經(足陽明經)的氣太旺盛,身體前面都會發熱,如果熱太多跑到胃,就會容易肚子餓,小便也會變黃。第三種是肺虛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肺經(手太陰經)的氣虛弱,肩膀和背部就會疼痛怕冷,呼吸也會短促,小便顏色也會改變。第四種是腎虛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冬天時腎脈的氣不足,會讓人腰部和背部疼痛,小便顏色也會改變。

氣候變化也會引起小便黃,有兩種情況:第一種是風。例如,《黃帝內經》說:厥陰風木之氣太強盛,胸部兩側會感到氣脹不舒服,然後轉化為熱,小便會變黃變紅。第二種是熱。例如,《黃帝內經》說:少陰君火之氣掌管天氣時,熱邪太過會導致小便顏色改變。又說:少陽相火之氣太強盛,小便會變紅而且容易受驚嚇。還說:陽明燥金之氣掌管天氣時,乾燥的氣候從天上降下,突然變熱,然後變成暑熱,陽氣被悶住發不出來,小便也會改變。

這些突然出現的熱,指的是地氣中的少陰之熱。邪氣在哪裡,就表示那裡不足。中氣不足,小便就會改變。可以按摩腳踝外側下方來補足氣。用藥的話,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。小便黃,沒有比黃柏和知母更有效的藥材了。《脈經》說:如果把脈時摸到尺脈澀滯,腳踝以下發冷,小便發紅,應該服用附子四逆湯,並按摩足太衝穴來補氣。

2. 遺精

丹溪書分夢遺精滑為二門。蓋夢與鬼交為夢遺,不因夢感而自遺者為精滑,然總之為遺精也。其治法無二,故合之。或問精滑,何因得之?曰:《金匱要略》謂虛勞之病,脈浮大,手足煩,陰寒精自出。又謂脈弦而大,此名革,亡血失精。又謂小腹弦急,陰頭寒,脈動微緊,男失精,女子夢交通。

《巢氏病源》以虛勞病分出五勞、七傷、六極、二十三蒸之名。於七傷中精連,蒸病中玉房蒸,男則遺瀝漏精,與尿精,聞見精出,及失精等候皆混同,仍類虛勞門,為腎主藏精,故盡作腎氣衰弱之病,似若他臟無損焉,豈其然哉。夫五臟皆藏精者也。嘗考《靈樞》本神篇,首謂天之在我者德也,地之在我者氣也,德流氣搏而生者也。

故生之來謂之精,兩精相搏謂之神,如是者,通言一身主宰之精神也。因心腎是水火之臟,法天地施化生成之道,故藏精神為五臟之宗主。其次言所以任物者謂之心,心有所憶謂之意,意有所存謂之志,因志而存變謂之思,因思而遠慕謂之慮,因慮而處物謂之智。如是者,皆因心神隨物所感,變而分之,是謂五志,遂有五神藏之名。

五神既分,則於德化政令性味各司其屬者之用,於是心腎之水火,亦俯從五神之列。然而所主之精,神則並行,未始相離,而五神五變者分之如此,則精亦從神之所變,隨處與之合矣。故五臟各得藏其精,神以行其用,是之謂藏真主,所以屬本氣之生化者也。苟有一臟之真不得其正,則一臟之病作矣。

苟一臟之精神傷之甚者,則必害其心腎之主精神者也。如所謂怵惕思慮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,流淫而不止。喜樂恐懼則傷精,精傷則骨酸痿厥而不舉。喜樂者,憚散而不藏。恐懼者,蕩燀而不收。是故主藏精者不可傷,傷則失守而陰虛,陰虛則無氣,無氣則死矣。如是者,精神之在五臟,傷之則淫邪立至。

心之在志為喜,在氣為火為熱。腎之在志為恐,在氣為水為寒。於是怵惕思慮傷其神,神傷則火動不止,火動不止則腎水恐懼之志者並矣。恐甚不解則動中而腎自傷,腎主藏精,與所受五臟六腑所輸至之精,皆不得藏而時自下矣。此乃以心腎主宰精神者言也。至若他臟之精,各得而泄,有所據乎?曰:《內經》所謂思想無窮,所願不得,意淫於外,入房太甚,宗筋弛縱,發為白淫,其病筋痿。筋痿者,生於肝,使內。

王注以白淫是白物淫衍,如精之狀,因溲而下。雖云如精,殆非將化未成之精而徑出者乎。何以言之?精有謂生來之精者,先身生之精也。有謂食氣入胃,散精於五臟者;有謂水飲自脾肺輸腎而四布,五經並行之精者,此水穀日生之精也。然飲食日生之精,皆從生來元精之所化,而後分布其臟,盈溢則輸之於腎,腎乃元氣之本,生成之根,以始終化之養之之道也。若飲食之精,遇一臟有邪,則其臟之食味,化之不全,不得入與元精俱藏而竟泄出。

白話文:

明代名醫朱丹溪將遺精分為夢遺和精滑兩種。夢遺是指在夢中與鬼神交合而遺精;精滑則是指沒有做夢,精液就自行流出。但總的來說,都屬於遺精。這兩種情況的治療方法是一樣的,所以放在一起討論。

有人問,精滑是怎麼發生的呢?《金匱要略》認為,虛勞病會導致脈象浮大、手腳煩躁,陰部發冷,精液自行流出。還提到脈象弦大,是亡血失精的表現。另外,小腹弦急、陰莖頭部寒冷,脈象微緊,男性會遺精,女性則會夢中性交。

《巢氏病源》將虛勞病細分為五勞、七傷、六極、二十三蒸等。在七傷中提到精液相連,在蒸病中提到玉房蒸,男性遺精、尿精、聞見精液流出,以及失精等情況,都被歸類為虛勞,並認為是腎氣衰弱所導致,似乎其他臟腑沒有問題。但事實並非如此。五臟都有儲藏精的功能。《靈樞》提到,天賦予人的是德,地賦予人的是氣,德和氣相搏而生人。

人出生時的精稱為精,陰陽相搏稱為神,這講的是一身的主宰精神。心腎是水火之臟,效法天地化育之道,因此心腎是五臟之首,儲藏精神。其次,心能思考判斷事物,心有所憶稱為意,意有所存稱為志,由志而變稱為思,由思而產生遠慕稱為慮,由慮而處理事物稱為智。這些都是心神隨著外物變化而產生,分為五志,並有五神藏於其中。

五神分工不同,各自掌管德行、政令、性味等,心腎的水火也歸屬於五神的行列。但是,所主導的精和神是並行的,不可分離。五神分化出五種變化,精也隨著神的變化而變化,隨時與之結合。所以五臟都能儲藏精,神能發揮其作用,這就是儲藏真氣的主宰,也是屬於本氣的生化。如果任何一個臟腑的真氣不正常,那個臟腑就會生病。

如果一個臟腑的精神受到嚴重損害,就會影響到心腎主宰的精神。例如,過度憂慮會損傷神,神傷則會恐懼不安,導致精液不止地流失。喜樂或恐懼也會損傷精,精傷則會骨頭痠痛、痿軟無力。喜樂使人散漫不收斂,恐懼使人蕩漾不穩定。所以,主藏精的臟腑不能受傷,受傷則會失守而陰虛,陰虛則無氣,無氣就會死亡。因此,精神在五臟中,一旦受損,就會導致淫邪之氣產生。

心在情志上表現為喜,在氣上表現為火為熱。腎在情志上表現為恐,在氣上表現為水為寒。如果過度憂慮損傷心神,則火動不停,火動不停則會與腎的恐懼之志並存。過度恐懼不解,則會導致腎臟受到損傷。腎主藏精,以及五臟六腑輸送到腎的精華,都不能藏住而自行流出。這是從心腎主宰精神的角度來說的。至於其他臟腑的精,又是如何洩漏的呢?《黃帝內經》提到,過度思慮、欲望不能滿足、意淫於外,房事太過,導致宗筋鬆弛,就會出現白淫,導致筋痿。筋痿是肝的問題,使精內洩。

有註解認為,白淫是像精液一樣的白色物質流出,是小便時流出的。雖然像精液,但可能不是已經形成或未形成的精液直接流出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精可以分為先天之精,也就是出生時就有的精;還有後天之精,是飲食入胃,精華散佈於五臟而來的;還有飲水經脾肺輸送到腎,四肢經絡通行的精。這些都是由先天之精所化生,然後分佈到各個臟腑。當精液充足時,就會輸送到腎,腎是元氣的根本,是生成之源,負責精液的化生和滋養。如果飲食之精遇到某個臟腑有邪氣,那麼那個臟腑的精華就不能完全化生,就不能與先天之精一同儲藏,而是會直接洩漏出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