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六冊 (25)
第六冊 (25)
1. 淋
(胞痹)
淋之為病,嘗觀《病源候論》謂由腎虛而膀胱熱也。膀胱與腎為表裡,俱主水,水入小腸與胞,行於陰為溲便也。若飲食不節,喜怒不時,虛實不調,臟腑不和,致腎虛而膀胱熱,腎虛則小便數,膀胱熱則水下澀,數而且澀,則淋瀝不宣,故謂之淋。其狀小腹弦急,痛引於臍,小便出少氣數,及分石淋、勞淋、血淋、氣淋、膏淋、冷淋。
其石淋者,有如沙石。勞淋者,勞倦即發。血淋者,心主血,氣通小腸,熱甚則搏於血脈,血得熱則流行,入胞中與溲俱下。膏淋者,肥液若脂膏,又名肉淋。氣淋者,胞內氣脹,小腹堅滿,出少喜數,尿有餘瀝。冷淋者,冷氣客於下焦,邪正交爭,滿於胞內,水道不宣,先寒戰,然後便數成淋,可謂悉病情矣。考之《內經》,則淋病之因,又不止此。
大綱有二,曰濕、曰熱。謂太陰作初氣,病中熱脹,脾受積濕之氣,小便黃赤,甚則淋。少陽作二氣,風火鬱於上而熱,其病淋。蓋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氣皆相通移,是故足太陽主表,上行則統諸陽之氣,下行則入膀胱。又肺者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。脾胃消化水穀。或在表在上在中,凡有熱則水液皆熱,轉輸下之,然後膀胱得之而熱矣。
且小腸是心之腑,主熱者也。其水必自小腸滲入膀胱,胞中諸熱應於心者,其小腸必熱,胞受其熱,經緭胞移熱於膀胱者,則癃溺血是也。由此而言,初起之熱邪不一,其因皆得傳於膀胱而成淋。若不先治其所起之本,止從末流胞中之熱施治,未為善也。予嘗思之,淋病必由熱甚生濕,濕生則水液渾,凝結而為淋。
不獨此也,更有人服金石藥者,入房太甚,敗精流入胞中,及飲食痰積滲入者,則皆成淋。丹溪嘗治一小兒,在胎受久服金石藥之餘毒,病淋一十五年,以紫雪治愈。凡治病不求其本可乎。小便澀痛,常急欲溺,及去點滴,莖中痛不可忍者,此五淋病。生料五苓散加阿膠,或車前子末,或五苓散、益元散等分和服,並可吞火腑丹,佐以導赤散、石葦散。
若熱極成淋,服藥不效者,宜減桂五苓散,加木通、滑石、燈心、瞿麥各少許,仍研麥門冬草、連根車前草、白龍草各自然汁,和蜜水調下。氣淋,氣壅不通,小便淋結,臍下妨悶疼痛,瞿麥湯、石葦散、榆枝湯、木香流氣飲。氣虛淋,八物湯加杜牛膝、黃芩汁煎服。老人氣虛亦能淋,參、術中加木通、山梔。
血受傷者,補血行血自愈,勿作淋治。死血作淋,牛膝膏妙。但虛人能損胃,不宜食。《千金》云:用牛膝以酒煮服,治小便淋痛。《肘後方》用牛膝根莖葉,亦以酒煮服,治小便不利,莖中痛欲死,及治婦人血結堅痛如神。蓋牛膝治淋之聖藥也。但虛人當用補劑監製之耳。
白話文:
淋病
淋病這種疾病,我曾經觀察《病源候論》的說法,認為是腎虛導致膀胱發熱引起的。膀胱和腎臟是互為表裡的關係,都主管水液的代謝,水液進入小腸和膀胱,然後通過陰道排出成為小便。如果飲食不規律、情緒波動大、體內虛實不調、臟腑功能失調,就會導致腎虛而膀胱發熱。腎虛會導致小便頻繁,膀胱發熱則會導致小便排出不暢。小便頻繁又排出困難,就會淋漓不盡,所以稱為淋病。其症狀表現為小腹部繃緊且疼痛,疼痛會牽引到肚臍,小便量少且排尿次數多,並且還會區分為石淋、勞淋、血淋、氣淋、膏淋和冷淋。
石淋的症狀,小便會排出像沙子或石頭一樣的東西。勞淋的症狀,是因為勞累過度而發病。血淋的症狀,是因為心臟主管血液,並且氣與小腸相通,當熱邪過盛時會衝擊血脈,血液遇到熱邪就會加速流動,進入膀胱後與小便一起排出。膏淋的症狀,小便會混雜像脂肪一樣的物質,也叫做肉淋。氣淋的症狀,膀胱內氣脹,小腹脹滿,小便量少且頻繁,排尿後還會有餘滴。冷淋的症狀,是寒氣侵襲下焦,邪氣與正氣在體內相互鬥爭,導致寒氣積聚在膀胱內,水道運行不暢,會先感到寒冷顫抖,然後小便次數增多並發展成淋病,這些可以說是淋病的全部病情了。如果參考《內經》的說法,淋病的原因還不止這些。
概括來說主要有兩種原因,一是濕氣,二是熱邪。太陰經(脾經)的初始氣機出現問題,身體會感到發熱脹痛,脾臟受到濕氣的侵襲,小便會呈現黃色或紅色,嚴重時就會發生淋病。少陽經(膽經)的第二氣機出現問題,風火鬱積在上導致發熱,也會引起淋病。人體的五臟六腑和十二經脈的氣是相互連通的,因此足太陽經(膀胱經)主宰人體表面,向上行則統管所有陽氣,向下行則進入膀胱。肺臟則負責疏通和調節水道,將水液向下輸送到膀胱。脾胃則負責消化水穀。無論病邪是在體表、體內上半部還是中部,只要有熱,水液就會受到熱邪影響,然後向下傳輸,最終導致膀胱發熱。
小腸是心臟的腑,本身就主熱。小腸中的水液一定會滲入到膀胱,膀胱中的各種熱邪都是因為心臟有熱,而心臟有熱是因為小腸發熱,小腸的熱通過經絡傳導給膀胱,就會出現小便不暢、尿血等症狀。由此可見,最初的熱邪原因各不相同,但最終都會傳導至膀胱而形成淋病。如果不先治療病因,只針對膀胱的熱邪進行治療,並不是好的方法。我認為淋病一定是由於熱邪過盛導致產生濕氣,濕氣產生後,水液就會變得渾濁,凝結在一起就形成了淋病。
不僅如此,還有人因為服用金石類藥物、縱慾過度,導致精液敗壞流入膀胱,或是因為飲食積滯而產生痰液滲入,這些都會導致淋病。名醫朱丹溪曾經治療過一個小孩,因為在母親懷孕時母親長期服用金石類藥物,導致小孩出生後患上淋病長達十五年,後來用紫雪丹才治好。凡是治療疾病,如果沒有找到根本原因,怎麼能治好病呢?小便澀痛、時常感到有尿意、排尿時只有幾滴、陰莖疼痛難忍,這就是五淋病。可以使用生料五苓散加上阿膠,或車前子末,或五苓散、益元散等分量混合服用,也可以吞服火腑丹,並配合導赤散、石葦散等藥物。
如果熱邪過盛導致淋病,服用藥物沒有效果,應該減少五苓散中的桂枝用量,加上木通、滑石、燈心草、瞿麥等少量藥材,同時研磨麥門冬草、連根車前草、白龍草取汁,用蜂蜜水調服。氣淋的症狀,是因為氣機鬱滯不通,小便排出困難,肚臍下悶痛,可以使用瞿麥湯、石葦散、榆枝湯、木香流氣飲等藥物治療。氣虛引起的淋病,可以使用八物湯加上杜牛膝、黃芩汁煎服。老年人氣虛也會引起淋病,可以在參、朮等補氣藥中加入木通、山梔子。
如果是因為血液受到損傷導致的淋病,只要補血行血就能自行痊癒,不需要當作淋病來治療。如果是因為瘀血導致的淋病,牛膝膏有很好的療效。但牛膝膏會損傷脾胃,因此體質虛弱的人不宜食用。《千金方》中記載,用牛膝加酒煎服,可以治療小便淋痛。《肘後方》中記載,用牛膝的根、莖、葉加酒煎服,可以治療小便不利、陰莖疼痛難忍,並且對於治療婦女因血瘀導致的腹部疼痛也有神奇的效果。可見牛膝是治療淋病的重要藥物。但體質虛弱的人應該在服用牛膝時配合補氣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