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六冊 (24)
第六冊 (24)
1. 小便不通
(即八味丸,酒下十五丸至三十丸,日再服。)又云:妊娠有水氣,身重小便不利,灑淅惡寒,起即頭眩,葵子茯苓散主之。又云:妊娠小便難,飲食如故,歸母苦參丸主之。丹溪治一婦轉胞,小便閉,脈似澀,重取則弦,左稍和,此得之憂患。澀為血少氣多,弦為有飲。血少則胞不舉,氣多有飲,中焦不清而溢,則胞知所避而就下故墜。
以四物湯加參、朮、半夏、陳皮、甘草、生薑空心飲,隨以指探吐之,俟氣定又與,至八帖而安。此恐偶中,後又治數人皆效。又一婦四十一歲,孕九月轉胞小便閉,腳腫形瘁,脈左稍和而右澀,此飽食氣傷胎系,弱不能自舉而下墜,壓著膀胱,偏在一邊,氣急為其所閉,所以水竅不能出也。宜補血養氣,氣血既正,胎系自舉,則不下墜,方有安之理。
遂用人參、當歸身尾、白芍藥、白朮、陳皮、炙甘草、半夏、生薑煎湯,濃與四帖,次早以渣煎,頓服探吐之,小便即通,皆黑水。後就此方加大腹皮、枳殼、青蔥葉、砂仁二十帖與之,而得以安產。一孕婦小便不通,脈細弱,乃氣血俱虛,胎壓膀胱下口。用補藥升起恐遲,反加急滿。
令穩婆以香油抹手,入產戶托起其胎,溺出如注。卻以參、耆、升麻大劑服之。一法將孕婦倒豎起,胎自運,溺自出,勝手托遠矣。
【產後小便不通】舊方用陳皮去白為末,空心酒調二錢,外用鹽填臍中,卻以蔥白剝去粗皮,十餘根作一縛,切作一指厚,安鹽上,用大艾炷滿蔥餅上,以火灸之,覺熱氣入腹內,即時便通。按此唯氣壅不得通者宜之,若氣虛源涸與夫熱結者,不可泥也。
白話文:
小便不通
古代醫書記載,若小便不通,可用八味丸,酒送服,每次十五到三十丸,每日服用兩次。孕婦若有水腫,身體沉重,小便不利,怕冷發抖,起床頭暈,可用葵子茯苓散治療。孕婦小便困難,但食慾正常,則可用歸母苦參丸。
丹溪先生曾治療一位婦女,因胞衣位置異常導致小便閉塞,脈象澀滯,用力按壓則變弦脈,左側脈象稍和緩。他判斷這是憂慮所致,澀脈代表血少氣多,弦脈代表有水飲停滯。血少則胞衣不能正常上升,氣多且有水飲停滯,中焦不清爽而溢出,導致胞衣下墜。
他使用四物湯加入人參、白朮、半夏、陳皮、甘草、生薑,空腹服用,同時用手指探吐,待氣息平穩後再服用,服用八劑後症狀好轉。此法後續也治療數人,皆有療效。
另一位41歲,懷孕九個月,胞衣位置異常,小便閉塞,腳腫,面色憔悴,左側脈象稍和緩,右側澀滯。這是因為飽食傷氣,導致胎兒位置不正,力量不足以自行上升而下墜,壓迫膀胱,偏向一邊,氣機阻滯,所以小便不通。宜補血養氣,氣血充足,胎兒位置自然會上升,就不會下墜。
於是使用人參、當歸(身尾)、白芍藥、白朮、陳皮、炙甘草、半夏、生薑煎湯,濃縮服用四劑,次日早晨用藥渣再煎,一次服用並探吐,小便即通,排出的是黑色尿液。之後在此方基礎上加入大腹皮、枳殼、青蔥葉、砂仁,共服用二十劑,最終順利生產。
一位孕婦小便不通,脈象細弱,是氣血兩虛,胎兒壓迫膀胱出口所致。直接使用補藥升提可能緩慢,反而加重脹滿。於是讓穩婆用香油抹手,進入產道托起胎兒,尿液便如注般流出。之後再服用人參、黃耆、升麻等大劑量的藥物。另一種方法是將孕婦倒立,胎兒自行移動,尿液自然排出,不必再用其他方法。
產後小便不通,舊方是用陳皮去白磨成粉末,空腹用酒送服二錢,外用鹽填塞肚臍,再將蔥白去粗皮,十幾根捆在一起,切成約一指厚的片狀,放在鹽上面,用大艾灸在蔥片上,直到感覺熱氣進入腹部,小便即可通暢。此法只適用於氣機阻滯不通者,若因氣虛、陰液不足或熱結不通者,則不可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