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六冊 (22)
第六冊 (22)
1. 小便不通
膻中者,臣使之官,三焦相火,腎為氣海也。王注曰:膀胱津液之腑,胞內居之,少腹處間毛內臟胞器,若得氣海之氣施化,則溲便注下,氣海之氣不及,則隱秘不通,故不得便利也。先用木香、沉香各三錢,酒調下,或八正散,甚則宜上湧之,令氣通達,便自通利,經所謂病在下,上取之。王注曰:熱攻於上,不利於下,氣盛於上,則溫辛散之,苦以利之。
一方,煎橘紅、茯苓湯,調木香、沉香末服之,空心下。丹溪云:小便不通,屬氣虛、血虛、有實熱、痰氣閉塞,皆宜吐之,以提其氣,氣升則水自降,蓋氣承載其水者也。氣虛用參、朮、升麻等,先服後吐,或就參、耆藥中調理吐之。血虛用四物湯,先服後吐,或就芎歸湯探吐之。
痰多,二陳湯,先服後探吐之。痰氣閉塞,二陳加香附、木通探吐之。實熱當利之,或用八正散,蓋大便動則小便自通矣。或問以吐法通小便,方論中未嘗有之,理將安在?曰:取其氣化而已。何則?《內經》謂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。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
故上中下三焦之氣,有一不化,則不得如決瀆之水而出矣,豈獨下焦膀胱氣塞而已哉。上焦肺者,主行榮衛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而腎之合足三焦,下輸又上連肺,此豈非小便從上焦之氣化者乎。張仲景有言,衛氣行則小便宣通,其義亦在是矣。《內經》又謂脾病則九竅不通,小便不利,是其一也。
此豈非小便從中焦之氣化者乎。由是而言之,三焦所傷之邪不一,氣之變化無窮,故當隨處治邪行水,求其氣化,亦無窮也。然而大要在乎陰與陽無相偏負,然後氣得以化。若方盛衰論曰:至陰虛,天氣絕,至陽盛,地氣不足。夫腎肝在下,地道也。心肺在上,天道也。脾胃居中,氣交之分也。
故天之陽絕而不交於地者,尚且白露不下。況人同乎天,其在上之陽不交於陰,則在下之陰無以為化,而水道其能出乎。東垣引《八十一難經》謂,有陰陽相乘,有覆有溢,而為內關,不得小便者。有或在下之陰虛,在上之陽盛,不務其德而乘之,致腎氣之不化者,必瀉其陽而舉之,則陰可得而平也。若此條所敘之證,皆用吐法,蓋因氣道閉塞,升降不前者而用耳。
何嘗舍眾法而獨施是哉。丹溪嘗曰,吾以吐通小便,譬如滴水之器,上竅閉則下竅無以自通,必上竅開而下竅之水出焉。予嘗推是開竅之法,用之多驗,姑書一二證以明之。甲午秋,治一婦人,年五十,初患小便澀,醫以八止散等劑,展轉小便不通,身如芒刺加於體。予以所感霖淫雨濕,邪尚在表,因用蒼朮為君,附子佐之,發其表,一服即汗,小便即時便通。又治馬參政父,年八旬,初患小便短澀,因服藥分利太過,遂致閉塞,涓滴不出。
白話文:
小便不通,是因為膻中(心窩處,主管氣機運行的部位),以及三焦(人體上、中、下三焦)的相火(心火),以及腎臟(氣海,人體元氣的根本)的功能失調。膀胱是儲存津液的器官,位於少腹(下腹部)。如果氣海的元氣能正常運作,就能使小便順利排出;如果氣海元氣不足,就會導致小便閉塞不通。因此,初期可用木香、沉香各三錢,用酒送服,或者使用八正散(瀉熱通便的方劑)。情況嚴重時,需要採用上湧的方法(即催吐),讓氣機通暢,小便自然就能通利。這就如同《內經》所說的「病在下,上取之」,上焦的熱邪攻於上,不利於下,氣盛於上則需溫辛之藥散之,苦寒之藥利之。
另一種方法是用橘紅、茯苓煎湯,調入木香、沉香粉末服用,空腹服用。丹溪(朱丹溪)認為,小便不通可能是因為氣虛、血虛、實熱、痰氣閉塞等原因,這些情況都適合用吐法治療,以提升氣機,氣機上升,水液自然下降,因為氣是承載水液的。氣虛可用人參、白朮、升麻等藥,先服用再催吐,或者在補氣藥物中加入催吐藥。血虛則用四物湯,先服用再催吐,或者在益氣養血的藥物中加入催吐藥。
痰多則用二陳湯,先服用再催吐。痰氣閉塞則在二陳湯中加入香附、木通再催吐。實熱則需瀉熱,可用八正散,因為大便通暢,小便自然也會通暢。有人會問,為何用吐法治療小便不通?因為這樣能使氣機化行。《內經》認為三焦是決瀆之官,水道由此而出;膀胱是貯藏津液的器官。氣機通暢,才能順利排出。
如果上中下三焦的氣機有任何阻滯,就不能像水道一樣順利排出,而這不僅僅是下焦膀胱氣塞的問題。上焦的肺主行榮衛,調節水道,將水液輸送到膀胱;腎與足三焦相連,向下輸送,向上又與肺相連。所以,小便的排出與上焦的氣機運化有關。張仲景也說,衛氣運行則小便通暢。此外,《內經》也說脾臟有病,九竅不通,小便不利,這說明小便的排出也與中焦的氣機運化有關。
三焦受邪的種類不同,氣機的變化也無窮無盡,所以治療小便不通,要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治療方案,疏通氣機,使之運化,方法也無窮無盡。但總體來說,要使陰陽平衡,才能使氣機正常運作。就像《方盛衰論》所說,陰虛則天氣絕,陽盛則地氣不足。腎和肝在下,屬地道;心和肺在上,屬天道;脾胃居中,是陰陽交會的地方。天上的陽氣如果不能與地上的陰氣交合,白露都不能降下,人體也是一樣,上焦的陽氣不能與下焦的陰氣交合,下焦的陰氣就不能正常運化,水道也就不能通暢。
東垣(李東垣)引用《八十一難經》說,陰陽失衡,就會出現內關不通,小便不利的情況。可能是下焦陰虛,上焦陽盛,陽氣過盛而侵犯陰氣,導致腎氣不能運化。此時就需要瀉去陽氣,使陰陽平衡。本條所述的證候,都適用吐法治療,因為都是由於氣道閉塞,氣機升降失常所致。並非只單獨使用這一種方法。丹溪曾說,我用吐法治療小便不通,就像滴水的器皿,上竅閉塞,下竅的水就流不出來,必須先打開上竅,下竅的水才能流出。我多次使用這種開竅的方法,效果很好,這裡記錄一兩個病例以說明。
甲午年秋天,我治療一位五十歲的婦女,最初患小便澀滯,醫生用八正散等藥物治療,結果小便不通,渾身刺痛。我診斷為感受了霖雨濕邪,邪氣仍在表層,因此用蒼朮為主藥,附子為佐藥,發散表邪,一劑藥後就出汗了,小便也立即通暢了。我又治療馬參政的父親,八十歲,最初患小便短澀,因服用利尿藥過度,導致小便閉塞,點滴不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