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六冊 (21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六冊 (21)

1. 閉癃遺尿總論

遺尿者,溺出不自知也。閉癃者,溺閉不通而淋瀝滴點也。唯肝與督脈、三焦、膀胱主之。肝脈、督脈主之者。經云:肝足厥陰之脈,過陰器,所生病者,遺溺閉癃。又云:督脈者,女子入系廷孔,其孔溺孔之端也。其男子循莖下至篡,與女子等,其生病癃痔遺溺。故遺溺閉癃,皆取厥陰俞穴、及督脈俞穴也。

三焦主之者。經云:三焦下脈在於足太陽之前,少陽之後,出於膕中外廉,名曰委陽,足太陽絡也。三焦者,足太陽、少陽之所將,太陽之別也,上踝五寸,別入貫腨腸,出於委陽,並太陽之正,入絡膀胱,約下焦,實則閉癃,虛則遺溺。遺溺則補之,閉癃則瀉之是也。膀胱主之者。

經云:膀胱不利為癃,不約為遺溺是也。然遺溺閉癃,不取膀胱俞穴者,蓋膀胱但臟溺,其出溺,皆從三焦及肝、督脈也。閉癃,合而言之,一病也。分而言之,有暴久之殊。蓋閉者暴病,為溺閉點滴不出,俗名小便不通是也。癃者久病,為溺癃淋瀝點滴而出,一日數十次,或百次,名淋病是也。

今分其病立為二門。

白話文:

遺尿,是指小便不自主地流出。閉癃,是指小便阻塞不通,卻又會滴滴答答、斷斷續續地流出。這些病症主要與肝、督脈、三焦和膀胱有關。

肝經和督脈之所以主導這些病症,是因為古籍記載:肝經的足厥陰脈絡,會經過陰部,它所引起的疾病包括遺尿和閉癃。另外,督脈在女性會進入陰道口,這個孔就是小便出口的末端。男性則是沿著陰莖下至會陰處,與女性的情況相同。督脈所引起的疾病也有癃、痔瘡、遺尿等。因此,治療遺尿和閉癃,都會取用足厥陰經和督脈上的俞穴。

三焦之所以主導這些病症,是因為古籍記載:三焦下部的脈絡位於足太陽經之前、足少陽經之後,從膝窩外側出來,稱為委陽穴,也是足太陽經的絡穴。三焦是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所匯聚之處,是太陽經的分支,它在腳踝上方五寸處,分出支脈進入小腿肚,再從委陽穴出來,與足太陽經的主脈會合,進入膀胱,約束下焦。三焦功能過於強盛時會導致閉癃,虛弱時則會導致遺尿。治療遺尿應當補益,治療閉癃應當疏洩,就是這個道理。

膀胱之所以主導這些病症,是因為古籍記載:膀胱功能失調會導致癃,膀胱失去約束能力則會導致遺尿。然而,雖然遺尿和閉癃與膀胱有關,但一般不會取膀胱經上的俞穴,是因為膀胱只是儲存尿液的器官,而尿液的排出主要通過三焦、肝經和督脈來進行。

閉癃,合起來看是一種病,但分開來看,則有急性和慢性之分。閉是急性病,指小便完全閉塞、點滴不出,俗稱小便不通。癃則是慢性病,指小便淋漓不斷、點滴而出,一天排尿數十次甚至上百次,也就是所謂的淋病。

現在,將這兩種病症分開來探討。

2. 小便不通

丹溪大法,小便不通,有熱、有濕、有氣結於下。宜清、宜燥、宜升,有隔二隔三之治。如因肺燥不能生水,則清金,此隔二。如不因肺燥,但膀胱有熱,則宜瀉膀胱,此正治也。如因脾濕不運而精不升,故肺不能生水,則當燥脾健胃,此隔三。車前子、茯苓清肺也。黃柏、知母瀉膀胱也。

蒼朮、白朮健胃燥脾也。《寶鑑》小便不利有三,不可一概而論。若津液偏滲於腸胃,大便泄瀉而小便澀少,一也,宜分利而已。若熱搏下焦津液,則熱濕而不行,二也,必滲泄則愈。若脾胃氣澀,不能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而化者,三也,可順氣,令施化而出也。東垣大法,小便不通,皆邪熱為病,分在氣在血而治之。

以渴與不渴而辨之。如渴而不利者,熱在上焦肺分故也。夫小便者,是足太陽膀胱經所主也。肺合生水,若肺熱不能生水,是絕其水之源。經云:虛則補其母,宜清肺而滋其化源,故當從肺之分,助其秋令,水自生焉。又如雨如霧如霜,皆從天而降下也。且藥有氣之薄者,乃陽中之陰,是感秋清肅殺之氣而生,可以補肺之不足,淡味滲泄之藥是也。

茯苓、澤瀉、琥珀、燈心、通草、車前子、木通、瞿麥、萹蓄之類,以清肺之氣,泄其火,滋水之上源也。如不渴而小便不通者,熱在下焦血分,故不渴而小便不通也。熱閉於下焦者,腎也、膀胱也,乃陰中之陰,陰受熱邪,閉塞其流。易老云:寒在胸中遏塞不入,熱在下焦填塞不便,須用感北方寒水之化,氣味俱陰之藥,以除其熱,泄其閉塞。《內經》云:無陽則陰無以生,無陰則陽無以化。

若服淡滲之藥,其性乃陽中之陰,非純陰之劑,陽無以化,何以補重陰之不足也。須用感地之水運而生大苦之味,感天之寒氣而生大寒之藥,此氣味俱陰,乃陰中之陰也。大寒之氣,人感之生膀胱。寒水之運,人感之生腎。此藥能補腎與膀胱。受陽中之陽熱火之邪,而閉其下焦,使小便不通也。

夫用大苦寒之藥,治法當寒因熱用。又云:必伏其所主,而先其所因,其始則氣同,其終則氣異也。如熱在上焦,以梔子、黃芩。熱在中焦,以黃連、芍藥。熱在下焦,以黃柏。熱在氣分,渴而小便閉,清肺散、豬苓湯、五苓散、茯苓琥珀湯、紅秫散。熱在血分,不渴而小便閉,滋腎丸、黃連丸、導氣除燥湯。

東垣治一人病小便不利,目睛突出,腹脹如鼓,膝以上堅硬,皮膚欲裂,飲食不下,服甘淡滲泄之藥皆不效。曰疾急矣。非精思不能處,思之半夜,曰吾得之矣。經云:膀胱者,津液之腑,必氣化而能出焉。多服淡滲之藥而病益甚,是氣不化也。啟玄子云:無陽則陰無以生,無陰則陽無以化。

甘淡氣搏皆陽藥,獨陽無陰,欲化得乎。遂以滋腎丸群陰之劑投服,再服即愈。渴而腹冷,水氣也。《金匱》云:小便不利者,有水氣,其人苦渴,栝蔞瞿麥丸主之。以小便利,腹中溫為度。小便不通,腹下痛,狀如覆碗,痛悶難忍者,乃腸胃乾涸,膻中氣不下。經云: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

白話文:

小便不通

丹溪的觀點認為,小便不通的原因有熱、有濕、還有氣滯在下腹部。治療原則應該是清熱、燥濕、疏通氣機。治療方法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,有間接治療和直接治療之分。

如果是因為肺燥導致無法產生水液,那麼應該清肺熱,這屬於間接治療(隔二)。如果不是因為肺燥,而是膀胱有熱,那麼應該直接瀉膀胱的熱,這屬於直接治療(正治)。如果因為脾虛濕氣無法運化,導致精氣無法上升,肺部也無法產生水液,那麼應該燥濕健脾胃,這屬於更間接的治療(隔三)。車前子和茯苓可以用來清肺熱。黃柏和知母可以用來瀉膀胱的熱。蒼朮和白朮可以用來健胃燥脾。

《寶鑑》提到小便不通的原因有三種,不能一概而論。第一種是體內津液偏滲到腸胃,導致大便泄瀉而小便量少,這類情況應該採用分利水液的方法。第二種是因為熱邪侵擾下焦,導致津液滯留不行,這種情況應該用滲泄的方法來治療。第三種是因為脾胃氣機不暢,無法正常運化水液,導致水液無法下輸膀胱,這種情況應該用疏通氣機的方法,使水液能夠正常排出。

東垣的觀點認為,小便不通都是因為邪熱所致,要根據熱邪是在氣分還是血分來治療。可以根據是否口渴來判斷。如果口渴卻小便不利,說明熱在上焦肺部,因為肺主生水,如果肺熱導致無法產生水液,就如同斷絕了水源一樣。根據中醫虛則補其母的原則,應該清肺熱,滋養肺的生水功能,如同協助秋天收斂之氣,使水液自然產生。而且藥物中有氣味清淡的,屬於陽中之陰,能夠感受秋天的清肅之氣,可以補肺氣的不足,例如淡味滲泄的藥物。像茯苓、澤瀉、琥珀、燈心草、通草、車前子、木通、瞿麥、萹蓄等,這些藥物能夠清肺氣,泄肺火,滋養水源。

如果不口渴卻小便不通,說明熱邪在下焦血分。熱邪閉塞在下焦,指的是腎和膀胱。腎和膀胱屬於陰中之陰,受到熱邪侵襲,導致水液運行不暢。易老說:「寒邪在胸中阻礙水液下行,熱邪在下焦填塞導致小便不通。」這需要用能感受北方寒水之氣的,氣味都屬陰性的藥物,來去除熱邪,疏通閉塞。《內經》說:「沒有陽氣,陰氣就無法產生;沒有陰氣,陽氣就無法運行。」

如果服用淡味滲泄的藥物,這些藥物的屬性是陽中之陰,不是純陰之藥,陽氣無法運行,就無法補充陰的不足。必須使用能感受大地水氣而產生的苦味藥物,感受天上的寒氣而產生的大寒藥物,這些藥物氣味都屬陰,屬於陰中之陰。大寒之氣,人體感受後能產生膀胱的功能;寒水之氣,人體感受後能產生腎的功能。這些藥物可以補益腎和膀胱,去除因為陽熱之邪導致的下焦閉塞,使小便通暢。

使用大苦大寒藥物治療,方法應該是「寒因熱用」,並且要「先找到病因,並針對病因治療」。如果病邪在肺,使用梔子、黃芩。如果病邪在脾胃,使用黃連、芍藥。如果病邪在下焦,使用黃柏。如果熱在氣分,表現為口渴且小便不通,可以使用清肺散、豬苓湯、五苓散、茯苓琥珀湯、紅秫散。如果熱在血分,表現為不口渴且小便不通,可以使用滋腎丸、黃連丸、導氣除燥湯。

東垣曾經治療過一位小便不通的病人,他眼睛突出,腹脹如鼓,膝蓋以上部位堅硬,皮膚快要裂開,無法進食,服用甘淡滲泄的藥物都沒有效果。東垣認為病情很危急,必須仔細思考才能找到治療方法。經過半夜的思考,他明白了原因。根據《經》的說法,膀胱是儲藏津液的器官,必須通過氣化才能排出津液。如果服用過多的淡滲藥物,反而使病情加重,說明是氣機無法運化。啟玄子說:「沒有陽氣,陰氣就無法產生;沒有陰氣,陽氣就無法運行。」

甘淡之藥都屬於陽藥,單獨使用陽藥而沒有陰藥配合,是無法進行氣化作用的。因此,東垣使用了滋腎丸這類純陰的藥物,病人服用後很快就痊癒了。

如果口渴且腹部冰冷,這是因為體內有水氣。《金匱》說:「小便不利的人,體內有水氣,會感到口渴,可以用栝蔞瞿麥丸來治療。」當小便通暢,腹部溫暖時,就表示治療有效。小便不通,腹部下方疼痛,像一個倒扣的碗一樣,疼痛難以忍受,這是因為腸胃乾燥,膻中之氣無法下行。《經》說:「膀胱是負責管理水液的器官,氣化作用正常,津液才能排出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