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六冊 (17)
第六冊 (17)
1. 滯下
勞痢,因痢久不愈,耗損精血,致腸胃空虛,變生他證,或五心發熱如勞之狀。宜蕷蓮飲,赤多倍蓮肉,白多倍山藥。痢後調補,宜四君子湯加陳皮一錢半,即異功散。或七珍散。惡甜者,生料平胃散加人參、茯苓各半錢。諸病壞證,久下膿血,或如死豬肝色,或五色雜下,頻出無禁,有類滯下,俗名刮腸。
此乃臟腑俱虛,脾氣欲絕,故腸胃下脫,若投痢藥則誤矣。六柱飲去附子,加益智仁、白芍藥、或可冀其萬一。痢後風,因痢後下虛,不善調將,或多行,或房勞,或感外邪,致兩腳痿軟,若痛若痹,遂成風痢。獨活寄生湯,吞虎骨四斤丸。或用大防風湯,或多以骨碎補三分之一同研取汁,酒解服。
外以杜牛膝、杉木節、白芷、南星、萆薢,煎湯熏洗。丹溪云:痢後風,系血入臟腑下未盡,復還經絡不得行故也。松明節一兩,以乳香二錢炒焦存性,蒼朮、黃柏各一兩,紫葳一兩半,甘草半兩,桃仁去皮不去尖一兩,俱為末。每服三錢,生薑同杵細,水湯起二三沸服。鄰人鮑子年二十餘,因患血痢,用澀藥取效,後患痛風,號叫撼鄰里。
予視之曰:此惡血入經絡證。血受濕熱,久為凝濁,所下未盡,留滯隧道,所以作痛,經久不治,恐成枯細。遂與四物湯、桃仁、紅花、牛膝、黃芩、陳皮、甘草煎,生薑汁研潛行散,入少酒,飲之數十帖,又與刺委中出黑血,近三合而安。《寶鑑》云:且如瀉痢止,脾胃虛難任飲食,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劑,若補養其脾胃氣足,自然能飲食。宜錢氏方中異功散。
設或喜嗜,飲食太過,有傷脾胃,而心腹痞滿,嘔逆噁心,則不拘此例。當權用橘皮枳實丸一服,得快勿再服。若飲食調節無傷,則胃氣和平矣。
白話文:
滯下
久痢不癒,耗損精血,導致腸胃虛弱,產生其他症狀,例如五心煩熱,如同勞累過度一般。可用蕷蓮飲治療,其中蓮肉的用量是山藥的兩倍。痢疾痊癒後調補身體,可用四君子湯加陳皮,或異功散、七珍散。若患者厭惡甜食,則可用生料平胃散加人參、茯苓。
各種疾病的嚴重病症,久瀉膿血,膿血顏色如死豬肝,或混雜多種顏色,瀉下不止,類似滯下,俗稱刮腸。這都是臟腑虛弱,脾氣將絕,腸胃下垂所致,切勿服用治痢藥物。可用六柱飲去附子,加入益智仁、白芍藥,或許能有一線生機。
痢疾後風,是指痢疾後因下體虛弱,調養不當,或房事過度,或感受外邪,導致兩腿軟弱無力,疼痛麻痹,形成風濕性痢疾。可用獨活寄生湯,並服用虎骨丸。或用大防風湯,或用骨碎補加酒服用。
可外用杜牛膝、杉木節、白芷、南星、萆薢煎湯熏洗患處。丹溪先生說:痢疾後風,是因血積於臟腑下部未盡排出,又不能順利運行於經絡所致。可用松明節、乳香(炒焦)、蒼朮、黃柏、紫葳、甘草、桃仁(去皮不去尖)研末服用,並用生薑搗碎,用沸水沖服。
曾有位鄰居鮑子,二十多歲,患血痢,用收斂藥治癒,後來卻患痛風,疼痛難忍,吵得鄰里不得安寧。我診斷為惡血入經絡,血受濕熱,久而凝滯,未盡排出,停留在經絡通道,因此疼痛。若久治不癒,恐導致經脈枯竭。於是給他服用四物湯、桃仁、紅花、牛膝、黃芩、陳皮、甘草,並用生薑汁調製潛行散,加少許酒服用。又用針刺委中穴,排出黑色瘀血約三合,病情才得以痊癒。《景岳全書》說:瀉痢痊癒後,脾胃虛弱,難以承受飲食,不可一概使用攻伐之藥,應先補養脾胃,待氣血充足後,自然能正常飲食。可用錢氏方中的異功散。
如果患者嗜食,飲食過度,損傷脾胃,出現心腹脹滿、嘔吐噁心等症狀,則不適用上述方法。應服用橘皮枳實丸一劑,見效即停,不可再服。若飲食調理得當,不傷脾胃,則胃氣自然平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