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六冊 (15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六冊 (15)

1. 滯下

治熱以堅中丸、豆蔻丸、香連丸。治寒白膠香散。或多熱少寒,水煮木香膏。虛滑頻數,宜止宜澀,宜養臟湯。溲而便膿血者,小腸泄也。脈得五至以上洪大者,宜七宣丸。脈平和者,立秋至春分,宜香連丸。春分至立秋,宜芍藥柏皮丸。四時皆宜,加減平胃散。如有七宣丸證者,亦宜服此藥,去其餘邪,兼平胃氣。

(以上膿血稠黏)。其或纏滯,退減十之七八,穢積未盡,糟粕未實,當以炒芍藥、炒白朮、炙甘草、陳皮、茯苓煎湯,下固腸丸三十粒。然固腸丸性燥,恐尚有滯氣未盡行者,但當單飲此湯,固腸丸未宜遽用。蓋固腸丸者,雖有去濕實腸之功,其或久痢體虛氣弱,滑泄不止,又當以訶子、肉豆蔻、白礬、半夏等藥澀之,甚者添牡蠣,可擇用之。然須以陳皮為佐,恐太澀亦能作疼。

又甚者,灸天樞、氣海。此二穴大能止泄。仲景云:下利便膿血者,桃花湯主之。丹溪云:桃花湯主病屬下焦,血虛且寒,非乾薑之溫,石脂之澀且重,不能止血。用粳米之甘,引入腸胃。水煮木香膏、易簡斷下湯、白朮安胃散、養臟湯。五倍子為丸,赤痢、甘草湯下,白痢、乾薑湯下,各十丸。

烏梅二個煎湯。石榴一個燒灰,用酸石榴一個煎湯,調二錢。(以上滑脫)。東垣治一老僕,脫肛日久,近復下利,裡急後重,白多赤少,不任其苦,此非肉食膏粱者也。必多蔬食,或飲食不節,天氣已寒,衣蓋又薄,寒侵形體不禁,而腸頭脫下者,寒也,滑也。真氣不禁,形質不收,乃血脫也。

此乃寒滑,氣泄不固,故形質下脫也。當以澀去其脫而除其滑,以大熱之劑除寒補陽,以補氣之藥升陽益氣,以微酸之味固氣上收,名之曰訶子皮散,一服減半,再服全愈。養臟湯、地榆芍藥湯。戴云:脫肛一證,最難為藥,熱則肛門閉,寒則肛門脫。內用磁石研末,每二錢,食前米飲調下。

外用鐵鏽磨湯溫洗。(以上脫肛。)滯下,大便不禁,其大孔開如空洞不閉者,用蔥和花椒末搗爛,塞穀道中。並服酸澀固腸之劑收之,如御米殼、訶子皮之類是也,神效。(大孔開)。痢久大孔痛,亦有寒熱者,熟艾、黃蠟、訶子燒熏之。因熱而痛,檳榔、木香、黃連、黃芩加乾薑。

因寒而痛,炒鹽熨之。炙枳實熨之。丹溪用瓦片敲圓如銅錢狀,燒紅,投童子小便中,急取起,令乾紙裹安痛處,因時寒恐外寒乘虛而入也,以人參、當歸、陳皮作濃湯飲之,食淡味自安。(大孔痛)。痢疾不納食,或湯藥入口,隨即吐出者,俗名噤口。

有因邪留,胃氣伏而不宣,脾氣澀而不布,故嘔逆而食不得入者;有陽氣不足,胃中宿食因之未消,則噫而食卒不下者;有肝乘脾胃發嘔,飲食不入,縱入亦反出者;有水飲所停,氣急而嘔,谷不得入者;有火氣炎熾,內格嘔逆,而食不得入者;有胃氣虛冷,食入反出者;有胃中邪熱不欲食者;有脾胃虛弱不欲食者;有穢積在下,惡氣熏蒸而嘔逆,食不得入者。當各從其所因以為治。

白話文:

滯下

治療因熱引起的滯下,可用堅中丸、豆蔻丸、香連丸。治療因寒引起的滯下,用白膠香散。如果兼有熱象和寒象,但熱象較重,可用水煮木香膏。若大便虛軟,次數頻繁,需兼顧止瀉和澀腸,可服用養臟湯。若排便帶膿血,是小腸有炎症。脈搏洪大有力,每分鐘超過五次,宜服用七宣丸。脈搏平和者,立秋到春分之間,宜服用香連丸;春分到立秋之間,宜服用芍藥柏皮丸;四季皆可酌情加減平胃散服用。如果符合七宣丸的證候,也可服用此藥去除其他邪氣,同時調和胃氣。(以上膿血稠黏)

如果症狀有所緩解,但仍有七八成症狀存在,穢物積聚未盡,糟粕未完全排出,可用炒芍藥、炒白朮、炙甘草、陳皮、茯苓煎湯服用,並服用固腸丸三十粒。但由於固腸丸性燥,擔心仍有滯氣未盡,可以先單獨服用上述湯劑,暫緩服用固腸丸。固腸丸雖能去除濕邪,堅固腸道,但久痢體虛氣弱,導致滑泄不止的情況下,則需用訶子、肉豆蔻、白礬、半夏等藥物澀腸止瀉,嚴重者可加牡蠣,需根據情況選擇使用。但需用陳皮配伍,以免澀藥過度引起疼痛。

情況更嚴重者,可用艾灸天樞穴和氣海穴,這兩個穴位對止瀉有很大作用。張仲景說:下痢便膿血者,桃花湯主治。朱丹溪說:桃花湯主治下焦病症,血虛且寒,單靠乾薑溫中、石脂澀腸的藥力不足以止血,需用粳米之甘,以滋養腸胃。此外,水煮木香膏、易簡斷下湯、白朮安胃散、養臟湯也可選用。五倍子製成丸劑,赤痢服用甘草湯送服,白痢服用乾薑湯送服,每次十丸。

烏梅兩個煎湯服用。石榴一個燒成灰,再用一個酸石榴煎湯,調入二錢藥末服用。(以上滑脫)

李東垣曾治療一位年邁僕人,患脫肛日久,近期又出現下痢,裡急後重,大便白色多於紅色,痛苦不堪。此症非因肉食膏粱所致,而是由於經常食用蔬菜,或飲食不節,天氣轉寒,衣著單薄,寒邪侵襲身體,導致腸頭脫垂,屬於寒邪和滑脫之症。真氣不足,形質不能收斂,屬於氣血虧虛。

這是因為寒邪導致滑脫,氣虛不能固攝,因此形質下脫。治療應以澀藥止脫,去除滑邪,用溫熱之劑溫陽散寒,用補氣之藥升陽益氣,用微酸之味固氣上提,組成訶子皮散,第一次服用減半,第二次服用即可痊癒。養臟湯、地榆芍藥湯也可使用。戴氏說:脫肛一症,用藥最難,熱則肛門緊閉,寒則肛門脫垂。內服磁石研末,每次二錢,飯前用米湯送服。

外用鐵鏽磨成湯劑溫水洗滌。(以上脫肛)滯下,大便失禁,肛門大開如空洞難以閉合者,可用蔥和花椒末搗爛,塞入肛門中。並服用酸澀固腸的藥物收斂,如御米殼、訶子皮等,療效甚佳。(大孔開)

久痢導致肛門疼痛,也可能兼有寒熱者,可用熟艾、黃蠟、訶子燒熏。因熱而痛者,可用檳榔、木香、黃連、黃芩加乾薑。

因寒而痛者,可用炒鹽熨敷。炙枳實熨敷。朱丹溪用瓦片敲打成銅錢大小,燒紅,投入童子尿中,迅速取出,用乾紙包裹敷貼痛處,這是因為擔心寒邪乘虛而入,再用人參、當歸、陳皮煎成濃湯服用,飲食清淡即可痊癒。(大孔痛)

痢疾不思飲食,或服湯藥後即刻嘔吐者,俗稱噤口痢。

有些是因為邪氣留滯,胃氣鬱結不舒,脾氣不暢,所以嘔逆不能進食;有些是因為陽氣不足,胃中宿食未消化,所以呃逆,食物難以下嚥;有些是因為肝氣犯脾胃而嘔吐,飲食不能入口,即使入口也立即嘔出;有些是因為水飲停滯,氣急而嘔吐,食物不能入口;有些是因為火邪熾盛,內熱壅盛而嘔逆,食物不能入口;有些是因為胃氣虛寒,食物入口即出;有些是因為胃中邪熱而不思飲食;有些是因為脾胃虛弱而不思飲食;有些是因為穢濁積聚在下,惡氣熏蒸而嘔逆,食物不能入口。治療應根據其病因分別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