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六冊 (14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六冊 (14)

1. 滯下

仲景建中湯,治痢不分赤白久新,但腹中大痛者神效。其脈弦急或澀,浮大按之空虛,或舉按皆無力者是也。下利膿血稠黏,腹痛後重,身熱久不愈,脈洪疾者,芍藥黃芩湯。膿血痢無度,小便不通,腹中痛,當歸導氣湯。(以上腹痛。)下利赤白,裡急後重,香連丸。亦可用連二錢,姜半錢,為末和勻,溫酒下。

仲景云:熱利下重者,白頭翁湯主之。下利膿血,裡急後重,日夜無度,宜導氣湯。大瘕泄者,裡急後重,數至圊而不能便,莖中痛,用清涼飲子主之,其泄自止。莖中痛者,屬厥陰,加甘草稍。裡急後重多者,屬少陰,加大黃,令急推去舊物則輕矣。《內經》曰:因其重而減之。

又云:在下者引而竭之。裡急後重,數至圊而不能便,皆宜進退大承氣湯主之。下利赤白,後重遲澀,宜感應丸。或曰治後重,疏通之劑,羅謙甫水煮木香膏,東垣白朮安胃散等方已盡矣。又有用御米殼等固澀之劑亦愈者何也?曰:後重本因邪壓大腸墜下,故大腸不能升上而重,是以用大黃、檳榔輩,瀉其所壓之邪。

今邪已瀉,其重仍在者,知大腸虛滑不能自收而重,是以用御米殼等澀劑固其滑,收其氣,用亦愈也。然大腸為邪墜下之重,其重至圊後不減;大腸虛滑不收之重,其重至圊後隨減。以此辨之,百不失一也。其或下墜異常,積中有紫黑色,而又痛甚,此為死血證,法當用桃仁泥、滑石粉行之。

或口渴及大便口燥辣,是名挾熱,即加黃芩。或口不渴,身不熱,喜熱手熨湯,是名挾寒,即加乾薑。後重,積與氣墜下,服升消藥不愈者,用秦艽、皂角子、煨大黃、當歸、桃仁、枳殼、黃連等劑,若大腸風盛,可作丸服。其或下墜在血活之後,此為氣滯證,宜前藥加檳榔一枚。

後重當和氣。積與氣墜下者,當兼升兼消。升謂升麻之類,消謂木香、檳榔之類。《金匱》方,泄利下重者,以水五升,煮薤白三升,至二升去渣,以四逆散方寸匕內湯中,煮取一升半,分溫再服。凡用諸承氣等藥挨積之後,仍後重者,乃陽不升也,藥中當加升麻升其陽,其重自去也。

東垣云:裡急後重,數至圊而不能便,或少有白膿,或少血者,慎勿利之,宜升陽除濕防風湯。(以上裡急後重)。其或氣行血和積少,但虛坐努責,此為亡血證。倍用當歸身尾,卻以生地黃、生芍藥、生桃仁佐之,復以陳皮和之,血生自安。虛坐而不得大便,皆因血虛也。

血虛則裡急,加當歸身。凡後重逼迫而得大便者,為有物而然。今虛坐努責而不得大便,知其血虛也。故用當歸為君,生血藥佐之。(以上虛坐努責)。《內經》膿血稠黏,皆屬相火。夫太陰主瀉,少陰主痢,是先泄亡津液而火就燥,腎惡燥,居下焦血分,其受邪者,故便膿血。然赤黃為熱,青白為寒,治須兩審。

白話文:

滯下

張仲景的建中湯,治療久治不癒的痢疾(無論赤痢或白痢),只要腹痛劇烈,效果奇佳。這種情況的脈象通常是弦急或澀,脈浮大,按下去卻空虛,或者按下去都無力。如果下痢膿血,稠黏,腹痛且裡急後重,身體發熱久治不癒,脈象洪大而急促,則應使用芍藥黃芩湯。如果膿血痢嚴重,小便不通,腹痛,則使用當歸導氣湯。(以上均為腹痛的情況)下痢赤白,裡急後重,可以使用香連丸。也可以用木香二錢、生薑半錢,研磨成粉末,用溫酒送服。

張仲景說:熱邪引起的痢疾,裡急後重,可以使用白頭翁湯。下痢膿血,裡急後重,日夜不止,則應使用導氣湯。大腸積聚而導致泄瀉,裡急後重,多次想大便卻排不出,且會陰部疼痛,則使用清涼飲子,泄瀉就會自然停止。會陰部疼痛屬於厥陰經,可以少量加甘草。裡急後重症狀明顯,屬於少陰經,則應加大黃,迅速排出宿便,病情就會減輕。《內經》說:針對病情的嚴重程度,減少治療的力度。

又說:對於下焦的病症,要引導邪氣排出。裡急後重,多次想大便卻不能排出,都應該使用加減大承氣湯。下痢赤白,裡急後重,排便緩慢困難,可以使用感應丸。有人說治療裡急後重,通暢大便的藥物,像羅謙甫的水煮木香膏、李東垣的白朮安胃散等方劑已經很完善了。但是也有人用米殼等收斂止瀉的藥物也能治癒,這是為什麼呢?這是因為:裡急後重本是因為邪氣壓迫大腸下墜,導致大腸不能上升而感到沉重,因此使用大黃、檳榔等藥物,瀉去壓迫的邪氣。

現在邪氣已經瀉去,但沉重感仍然存在,說明大腸虛弱滑利,不能自行收縮而感到沉重,因此使用米殼等收斂藥物,固澀止瀉,收斂氣機,也能治癒。但是,由於邪氣壓迫大腸下墜而導致的沉重感,在排便後沉重感不會減輕;而大腸虛弱滑利不能收縮而導致的沉重感,在排便後沉重感會減輕。以此來辨別,百試不爽。如果下墜異常,大便中有紫黑色血塊,且疼痛劇烈,這是死血證,應該使用桃仁泥、滑石粉等藥物治療。

如果口渴,大便乾燥灼熱,這是夾雜熱邪,則應加入黃芩。如果口不渴,身體不發熱,喜歡熱敷,這是夾雜寒邪,則應加入乾薑。裡急後重,腹部積聚和氣機下墜,服用升降消積藥物無效,則可以使用秦艽、皂角子、煨大黃、當歸、桃仁、枳殼、黃連等藥物,如果大腸風盛,可以製成丸劑服用。如果下墜發生在血瘀症狀改善之後,這是氣滯證,應該在原方基礎上加檳榔一枚。

裡急後重需要調和氣機。腹部積聚和氣機下墜,需要兼顧升提和消導。升提指的是升麻之類藥物,消導指的是木香、檳榔之類藥物。《金匱要略》中治療泄瀉裡急後重的方劑:用水五升,煮薤白三升,煮至二升去渣,加入四逆散一寸匕,煮至一升半,分溫服兩次。凡是使用承氣類藥物瀉去積聚之後,仍然裡急後重,這是陽氣不升,藥物中應該加入升麻升提陽氣,裡急後重自然會消失。

李東垣說:裡急後重,多次想大便卻不能排出,或者少量帶有白色膿液,或者少量帶血,謹慎使用瀉藥,應該使用升陽除濕防風湯。(以上均為裡急後重的治療)如果氣機通暢,血行和緩,積聚減少,只是虛坐用力想排便,這是失血證。應該加倍使用當歸的根莖和梢部,用生地黃、生芍藥、生桃仁輔助,再用陳皮調和,血虛就能得到改善。虛坐用力卻不能大便,都是因為血虛。

血虛則裡急後重,加當歸補血。凡是裡急後重,用力排便後就能排便,是因為有積聚的緣故。現在虛坐用力卻不能大便,知道是血虛。所以用當歸為主藥,用補血藥輔助。(以上均為虛坐用力卻不能大便的情況)《內經》說:膿血稠黏,都是相火旺盛的表現。太陰經主瀉,少陰經主痢疾,這是先泄瀉損傷津液,然後熱邪就更加乾燥,腎臟不喜歡乾燥,位於下焦血分,所以受到邪氣侵犯,就會出現膿血便。但是赤黃色的大便是熱邪,青白色的大便是寒邪,治療時必須仔細辨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