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六冊 (12)
第六冊 (12)
1. 滯下
今腸胃有邪,則榮衛運行至此,其機為之阻不能施化,故衛氣鬱而不舒,榮血泣而不行,於是飲食結痰停於胃,糟粕留於腸,與所鬱氣泣血之積,相挾成滯下病矣。如是者必當下之,以通壅塞,利榮衛之行。至於升降仍不行,衛氣復郁,榮血復泣,又成新積,故病如初。若是者,不必求邪以治,但理衛氣以開通腠理,和榮血以調順陰陽,陰陽調,腠理開,則升降之道行,其積不治而自消矣。
然而舊積亦有不可下者,先因榮衛之虛,不能轉輸其食積,必當先補榮衛,資腸胃之真氣充溢,然後下之,庶無失矣。予數見俗方,惟守十數方治利,不過攻之、澀之而已矣,安知攻病之藥,皆是耗氣損血之劑,用之不已,甚至於氣散血亡,五臟空虛,精憊神去而死。其固澀之,又皆足以增其氣鬱血泣之病,轉生腹脹,下為足腫,上為喘呼,諸疾作焉。
世人之法,何足守乎。
丹溪云:痢初得之,必用調胃承氣,及大小承氣。有男子五十餘,下利,晝有積,淡紅色,夜無積,食自進。先吃小胃丹兩服,再與四十丸,次六十丸,去積,卻與斷下。按此惟實者宜之,虛者以芍藥湯、益元散、保和丸之類湯積。芍藥湯,治下血調氣。經曰:溲而便膿血,知氣行而血止也。
行血則便血自安,調氣則後重自除。益元散,治身發熱,下痢赤白,小便不利,湯胃中積聚。下痢勢惡,頻並窘痛,或久不愈,諸藥不止,須吐下之,以開除濕熱痞悶積滯,而使氣液宣行者,宜玄青丸逐之。《玄珠》利積丸亦可。《玄珠》云:下痢赤白,腹滿脹痛,裡急,上渴引飲,小水赤澀,此積滯也。
宜泄其熱,中用清腸丸、導氣丸,推其積滯而利自止矣。凡治積聚之證,輕則溫而利之,清腸丸是也。重者天真散、舟車丸下之,下後勿便補之,其或力倦,自覺氣少,惡食,此為挾虛證,宜加白朮、當歸身尾,甚者加人參,若又十分重者,止用此藥加陳皮補之,虛回而痢自止矣。
丹溪治葉先生患滯下,後甚逼迫,正合承氣證,但氣口虛,形雖實而面黃積白,此必平昔食過飽而胃受傷,寧忍二三日辛苦,遂與參、朮、陳皮、芍藥等補藥十餘帖,至三日後胃氣稍完,與承氣二帖而安。苟不先補完胃氣之傷,而遽行承氣,寧免後患乎。(以上湯積。)戴云:痢疾古名滯下。
以氣滯成積,積成痢,治法當以順氣為先,須當開胃,故謂無飽死痢疾也。凡痢初發,不問赤白,裡急後重,頻欲登圊,及去而所下無多,既起而腹內復急,宜用藿香正氣散加木香半錢,吞感應丸,或蘇合香丸、吞感應丸。(以上調氣)赤痢血色鮮紅,或如蛇蟲形而間有血鮮者,此屬熱痢。
宜藿香正氣散加黑豆三十粒,五苓散加木香半錢,粟米少許,下黃連丸,或黃連阿膠丸、茶梅丸。熱甚,服上項藥未效,宜白頭翁湯。赤痢發熱者,敗毒散加陳倉米一撮煎。若血色黯如瘀,服涼藥而所下愈多,去愈頻者,當作冷痢,宜理中湯,或四君子湯加肉果一錢,木香半錢。加減平胃散、青六丸、治血痢佳。
白話文:
滯下
腸胃若有邪氣,則人體的營養和防禦機能運行至此處受阻,無法正常運作,導致衛氣鬱結不通暢,血液運行遲滯,於是飲食中的痰液停留在胃中,食物殘渣滯留在腸道,與鬱結的氣血互相交纏,形成滯下病。這種情況必須使用下瀉的方法,疏通阻塞,使營養和防禦機能順利運行。但如果升降功能仍然失調,衛氣再次鬱結,血液再次瘀滯,又會形成新的積滯,疾病如同初發時一樣。遇到這種情況,不必專門針對邪氣治療,只需調理衛氣,使肌膚毛孔通暢,調和血液,使陰陽平衡。陰陽平衡,毛孔通暢,則升降功能恢復正常,積滯就會自然消散。
然而,有些舊積不宜使用下瀉的方法治療。這是因為先前營養和防禦機能虛弱,無法轉運食物積滯,必須先補益營養和防禦機能,使腸胃真氣充盈,然後再使用下瀉的方法,才能避免錯誤。我多次見到民間偏方,只遵循十幾種治療方法,無非是攻邪或收斂而已。殊不知,攻邪的藥物大多耗損氣血,長期服用,甚至會導致氣血耗盡,五臟虛空,精氣神衰竭而死。而收斂的方法,又會加重氣血鬱結的病情,反而導致腹脹、腳腫、呼吸困難等多種疾病。
世人的方法,有什麼值得遵循的呢?
丹溪先生說:痢疾初期,必須使用調胃承氣湯和小、大承氣湯。曾經有位五十多歲的男子,患有下痢,白天有積滯,顏色淡紅,晚上則無積滯,食慾正常。我先讓他服用小胃丹兩劑,再服用四十丸,然後六十丸,去除積滯,之後停止服用下瀉藥物。這只適用於實證,虛證則應使用芍藥湯、益元散、保和丸等藥物治療積滯。芍藥湯,用於治療下血和調和氣機。經書上說:小便排出膿血,說明氣機通暢,出血就會停止。
血液運行通暢,則便血自然會好轉;氣機調和,則下墜感自然會消失。益元散,用於治療身體發熱、下痢赤白、小便不利、胃中積聚等症狀。如果下痢症狀嚴重,經常伴有窘迫疼痛,或久治不愈,各種藥物都無效,需要使用嘔吐下瀉的方法,以清除濕熱、痞悶、積滯,使氣血運行通暢。這種情況,宜用玄青丸攻逐積滯。《玄珠玉鑒》中的利積丸也可以使用。《玄珠玉鑒》中記載:下痢赤白,腹滿脹痛,裡急,口渴引飲,小便赤澀,這是積滯之症。
應該瀉熱,可以使用清腸丸、導氣丸,推動積滯,使大便自然停止。治療積滯,症狀輕微的,溫和地通利即可,清腸丸就是這種藥物。症狀嚴重的,就用天真散、舟車丸等藥物下瀉。瀉下之後不要馬上補益,如果感到疲倦乏力,氣短,食慾不振,這是夾雜虛證,應該加服白朮、當歸尾,病情嚴重的加人參;如果病情非常嚴重,只用這些藥物,再加陳皮補益,虛證恢復,痢疾自然會停止。
丹溪先生治療葉先生的滯下病,病情嚴重,正符合使用承氣湯的指徵,但他的氣口虛弱,雖然表面看來是實證,但面色萎黃,這是因為平時飲食過飽,損傷了胃氣。寧願忍受兩三天辛苦,於是先給他服用參、朮、陳皮、芍藥等補益藥物十幾劑,三天後胃氣略微恢復,再服用承氣湯兩劑,病情就痊癒了。如果沒有先補益受損的胃氣,就匆忙使用承氣湯,豈能避免後患呢?(以上是關於積滯的治療方法)戴氏說:痢疾古名滯下。
由於氣機阻滯而形成積滯,積滯又導致痢疾,治療方法應該以順氣為先,必須開胃,所以說沒有因飽食而致死的痢疾。凡是痢疾初期發作,不論赤白痢,都有裡急後重,頻頻想上廁所,排便量不多,排便後腹部又感到急迫,應該服用藿香正氣散加木香半錢,服用感應丸或蘇合香丸和感應丸。(以上是關於調理氣機的治療方法)赤痢,血色鮮紅,或如蛇蟲形狀,間有鮮血,這是熱痢。
應該服用藿香正氣散加黑豆三十粒,五苓散加木香半錢,少量粟米,服用黃連丸或黃連阿膠丸、茶梅丸。如果熱證嚴重,服用上述藥物無效,應該服用白頭翁湯。赤痢發熱者,服用敗毒散加陳倉米少許煎服。如果血色暗黑如瘀血,服用涼藥後,排便次數更多,病情更重,這是冷痢,應該服用理中湯或四君子湯加肉桂一錢,木香半錢。加減平胃散、青六丸,治療血痢效果很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