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六冊 (11)
第六冊 (11)
1. 滯下
(即痢疾)
古以赤為熱,白為冷。至金河間、李東垣始非之。劉謂諸痢皆由乎熱,而以赤屬之心火,黃屬之脾土,白屬之肺金,青屬肝木,黑乃熱之極而反兼腎水之化。其諸瀉利皆兼於濕,濕主於痞,以致怫鬱,氣不得宣通,濕熱甚於腸胃之中,因以成腸胃之燥,故里急後重,小便赤澀。謂治諸痢,莫若以辛苦寒藥而治,或微加辛熱佐之。
辛能開鬱,苦能燥濕,寒能勝熱,使氣宣平而已。行血則便血自愈,調氣則後重自除。李從脾胃病者而論,則曰上逆於肺為白,下傳於陰為赤。《衛生寶鑑》因謂太陰主瀉,傳於少陰為痢。由泄亡津液而火就燥,腎惡燥,居下焦血分也,其受邪者,故便膿血。然亦赤黃為熱,青白為寒。
丹溪謂滯下,因火熱下迫而致裡急後重,用劉氏之治濕熱,李氏之保脾土,更復一一較量氣血虛實以施治。三家皆發前代之未發,而舉其要也。予嘗因是而研究之,自其五色分五臟者言,則可見濕熱之中,具有五邪之相挾。自其上逆下傳氣血者言,則可見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氣血,諸邪皆得傷之,而為痢之赤白。
本自其濕熱為病者言,則可見由來致成濕熱之故非一端。自其分痢有虛實者言,則可見凡在痢病者中所有之證,如煩躁者,咽乾舌黑者,噦噫後重者,腹痛者,脹滿者,腳痛腫弱之類,悉有虛實之殊。是故予於痢證,直斷之種種為邪入胃以成濕熱,經臟受傷,其氣傷則病於肺,血傷則傳於心,心肺者,氣血之主也,氣血所行之方既病,安得不歸所主之臟乎。而大小腸者,心肺之合也,出納水穀,糟粕轉輸之官。
胃乃大小腸之總司,又是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稟氣之海。苟有內外之邪,凡損傷於經臟者,或移其邪入胃,胃屬土,濕之化,胃受邪則濕氣不化,怫鬱而成濕熱矣。或心肺移氣血之病,傳之於合,大腸獨受其病,則氣凝注而成白痢,小腸獨受其病,則血凝注而成赤痢,大小腸通受其病,則赤白相混而下。胃之濕熱,淫於大小腸者亦如之,其色兼黃。
若色之黑者有二,如色之焦黑,此極熱兼水化之黑也。如黑之光若漆者,此瘀血也。或曰治利從腸胃,世人所守之法也。今乃復求其初感之邪,與初受之經,將何為哉?曰:病在腸胃者,是其標也,所感之邪與初受之經者,是其本也。且《內經》於治標本,各有所宜,施之先後,況所傳變之法,又與傷寒表裡無異,何可不求之乎,豈止此而已。
至若腸胃自感而病,亦當以邪正分,或正氣先虛而受邪,或因邪而致虛,則以先者為本,後者為標。與夫積之新舊亦如之。舊積者,停食結痰所化之積也。新積者,舊積去後而氣血復郁所生者也。舊積當先下之,新積則不宜下,其故何哉?蓋腸胃之腐熟水穀,轉輸糟粕者,皆榮衛灑陳六腑之功。
白話文:
(即痢疾)
古時候認為拉紅色的大便表示身體有熱,拉白色的大便表示身體有寒。直到金朝的張元素、李東垣才提出不同的看法。劉河間認為所有痢疾都是因為熱引起的,其中拉紅色大便歸因於心火,拉黃色大便歸因於脾土,拉白色大便歸因於肺金,拉青色大便歸因於肝木,拉黑色大便則是熱到極致反而兼有腎水的作用。各種腹瀉、痢疾都兼有濕氣,濕氣會導致腹部痞塞,造成氣機鬱結不通暢,濕熱在腸胃中過盛,導致腸胃乾燥,因此會出現裡急後重(想大便卻拉不出來)和小便赤澀的症狀。他認為治療痢疾最好用辛苦寒涼的藥物,可以稍微加一些辛熱藥輔助。
辛味可以開解鬱悶,苦味可以燥濕,寒性可以勝過熱,使氣機恢復平衡。活血化瘀可以使便血停止,調理氣機可以解除後重感。李東垣從脾胃的角度論述,認為病氣上逆到肺會出現白色痢疾,下傳到陰部會出現紅色痢疾。《衛生寶鑑》因此認為太陰脾經主導腹瀉,病邪傳到少陰腎經就會變成痢疾。由於腹瀉會耗損津液,導致火熱更加乾燥,而腎臟厭惡乾燥,因為它位於下焦血分,容易受到邪氣侵襲,因此會拉出膿血。但紅黃色仍然表示有熱,青白色表示有寒。
朱丹溪認為痢疾是由於火熱下迫導致裡急後重,他採用劉河間治療濕熱的方法,以及李東垣保護脾土的方法,再根據氣血虛實的情況仔細衡量來施治。這三位醫家都提出了前人沒有提出的見解,而且都抓住了重點。我曾經因此加以研究,從五種顏色對應五臟的角度來看,可以看到濕熱之中夾雜著五種邪氣;從上逆下傳氣血的角度來看,可以看到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的氣血都會受到各種邪氣的損傷,導致出現紅色或白色的痢疾。
從濕熱作為疾病的根源來說,可以看到導致濕熱的原因不止一種。從痢疾有虛實之分來說,可以看到痢疾病症中各種症狀,如煩躁、咽乾舌黑、呃逆、後重、腹痛、腹脹、腳痛腫弱等,都存在虛實的不同。因此我認為痢疾是由於邪氣侵入胃部導致濕熱,經絡臟腑受損。如果損傷到氣,就會病在肺;損傷到血,就會傳到心。心肺是氣血的主導,氣血運行的方向既然生病了,怎麼能不歸咎於主導的臟腑呢?而大腸和小腸是心肺的合屬,是負責排出水穀糟粕的器官。
胃是大小腸的主管,也是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吸收精氣的海洋。如果身體內外有邪氣,凡是損傷到經絡臟腑的,或是將邪氣轉移到胃,胃屬於土,是濕氣的來源,胃受到邪氣侵襲,濕氣就不能正常運化,鬱結就會形成濕熱。或是心肺將氣血疾病傳到合屬的器官,如果只有大腸受到影響,就會因為氣機凝滯而形成白痢;如果只有小腸受到影響,就會因為血凝滯而形成赤痢;如果大小腸同時受到影響,就會出現紅白相雜的痢疾。胃的濕熱如果侵犯大小腸也會出現這種情況,而且顏色會兼有黃色。
如果大便顏色是黑色,有兩種情況:如果顏色是焦黑色,這是極熱兼有水的作用形成的黑色;如果黑色像漆一樣有光澤,這是瘀血。有人會問,治療痢疾不是應該從腸胃入手嗎?這是世人普遍遵循的方法,現在卻要追溯最初的感受邪氣和受邪的經絡,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呢?我認為,病在腸胃是疾病的表面現象,感受到的邪氣和受邪的經絡才是疾病的根本。而且《內經》對於治療疾病的標本有不同的方法,應該分先後實施。況且疾病的傳變規律與傷寒表裡證相似,怎麼能不探求其根本呢?豈止於此而已。
至於腸胃自己感受邪氣而生病,也應該從邪正的強弱來區分。有的是正氣先虛而感受邪氣,有的是因為邪氣導致正氣虛弱,應該以先出現的情況為根本,後出現的情況為表面現象。對於積滯的新舊也是如此。舊的積滯是食物停滯或痰液積聚形成的;新的積滯是舊的積滯去除後,氣血再次鬱結形成的。舊的積滯應該先攻下,新的積滯則不宜攻下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腸胃腐熟水穀,運送糟粕,都是在榮衛之氣的灌溉下,六腑共同作用的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