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六冊 (8)
第六冊 (8)
1. 泄瀉
趙以德云:昔聞先生言泄瀉之病,其類多端,得於六淫五邪、飲食所傷之外,復有雜合之邪,似難執法而治,乃見先生治氣暴脫而虛,頓瀉,不知人,口眼俱閉,呼吸微甚,殆欲絕者,急灸氣海,飲人參膏十餘斤而愈。治陰虛而腎不能司禁固之權者,峻補其腎。治積痰在肺,致其所合大腸之氣不固者,湧出上焦之痰,則肺氣下降,而大腸之虛自復矣。
治憂思太過,脾氣結而不能升舉,陷入下焦而成泄瀉者,開其鬱結,補其脾胃,使穀氣升發也。凡此之類,不可枚舉。因問先生治病何其神也,先生曰無他,圓機活法,具在《內經》,熟之自得矣。
【餐泄】水穀不化而完出是也,《史記·倉公傳》迵風即此。經云:清氣在下,則生餐泄。又曰:久風入中,則為腸風餐泄。夫脾胃土也,氣衝和以化為事,今清氣下降而不升,則風邪久而干胃,是木賊土也,故沖和之氣不能化而令物完出,謂之餐泄。或飲食太過,腸胃所傷,亦致米穀不化,此俗呼水穀利也。
法當下者舉之而消克之也,以加減木香散主之。東垣云:清氣在下者,乃人之脾胃氣衰,不能升發陽氣,故用升麻、柴胡,助甘辛之味,以引元氣之升,不令下陷為餐泄也。又云:凡泄則水穀不化,謂之餐泄。是清氣在下,乃胃氣不升,上古聖人皆以升浮藥扶持胃氣,一服而愈,知病在中焦脾胃也。
《脈訣》曰:濕多成五泄。濕者,胃之別名也。病本在胃,真氣弱。真氣者,穀氣也。不能克化飲食,乃濕盛故也。以此論之,正以脾胃之弱故也。初病奪食,或絕不食一二日,使胃氣日勝,泄不作也。今已成大泄矣,經云: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又云:下焦如瀆。又云:在下者引而竭之。
惟此證不宜。此論其病得之於胃氣下流,清氣不升,陽道不行,宜升宜舉,不宜利小便。《靈樞》云:頭有疾,取之足,謂陽病在陰也。足有疾,取之上,謂陰病在陽也。中有疾,旁取之。旁者,少陽甲膽是也。中者、脾胃也。脾胃有疾,取之足少陽。甲膽者,甲風是也,東方春也。
胃中谷氣者,便是風化也。作一體而認,故曰胃中濕勝而成泄瀉,宜助甲膽風勝以克之,又是升陽助清氣上行之法也。又一說,中焦元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,腸為之苦鳴,亦緣胃氣不升,故令甲氣上行。又云:風勝濕也。大抵此證,本胃氣弱,不能化食,奪食則一日而可止。
夫奪食之理,為胃弱不能克化,食則為泄,如食不下何以作泄,更當以藥滋養元氣令和,候泄止漸與食,胃勝則安矣。若食不化者,於升陽風藥內加炒曲同煎。兼食入頓至心頭者,胃之上口也,必口沃沫,或食入反出,皆胃土停寒,其右手關脈中弦,按之洪緩,是風熱濕相合,穀氣不行,清氣不升,為弦脈之寒所隔,故不下也。曲之熱亦能去之。
白話文:
泄瀉
趙以德說:以前聽先生講解泄瀉的病症,種類繁多,除了因六淫五邪、飲食所傷外,還有邪氣混合的情況,似乎難以遵循固定的方法治療。但後來見先生治療因元氣暴脫而虛弱、突然腹瀉、神志不清、口眼緊閉、呼吸微弱、幾乎要死的人,就緊急灸刺氣海穴,服用人參膏十多斤而痊癒。治療陰虛、腎臟失去固攝功能的,則大力滋補腎臟。治療痰積在肺,導致與大腸相通的氣機不固的,則先排出上焦的痰液,肺氣下降,大腸虛弱的症狀自然就會恢復。
治療因憂思過度,脾氣鬱結不能上升,下降到下焦而導致泄瀉的,則疏通鬱結,補益脾胃,使穀氣上升。像這樣的例子,數不勝數。因此我問先生治病為何如此神奇,先生說沒有什麼秘訣,只是靈活運用醫理,這些都記載在《內經》中,熟讀就能掌握。
餐泄是指水穀不消化而完整地排出體外。《史記·倉公傳》中的「迵風」就是指這種情況。經書上說:「清氣在下,則生餐泄。」又說:「久風入中,則為腸風餐泄。」脾胃屬土,以氣的衝和來消化食物,現在清氣下降而不上升,風邪久而侵犯胃,這是木賊土,所以衝和之氣不能消化食物,使食物完整地排出,稱為餐泄。或者飲食過度,傷及腸胃,也會導致米穀不消化,這就是俗稱的水穀瀉利。
治療方法是將下陷的氣機提升並消除它,主要用加減木香散。東垣(李東垣)說:清氣在下,是人的脾胃之氣衰弱,不能升發陽氣,所以用升麻、柴胡,借助甘辛之味,引導元氣上升,不讓它下陷而導致餐泄。又說:凡是泄瀉,水穀不消化,都稱為餐泄,這是清氣在下,胃氣不升,上古聖人都用升浮的藥物扶持胃氣,一劑藥就痊癒了,知道病在中焦脾胃。
《脈訣》說:「濕多成五泄。」濕,是胃的別名。病根在胃,真氣虛弱。真氣,就是穀氣,不能消化飲食,是因為濕盛的緣故。以此論之,正是因為脾胃虛弱的緣故。初期疾病奪取食慾,或者完全不吃一兩天,使胃氣逐漸恢復,泄瀉就不會發生了。現在已經成大瀉了,經書上說:「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」又說:「下焦如瀆。」又說:「在下者引而竭之。」
唯獨這種證候不宜如此治療。此論認為疾病是由於胃氣下陷,清氣不升,陽氣運行不通,應該升提,不應該利小便。《靈樞》說:「頭有疾,取之足,謂陽病在陰也。足有疾,取之上,謂陰病在陽也。中有疾,旁取之。」旁,指少陽膽經;中,指脾胃。脾胃有疾,取足少陽經。少陽膽經,屬甲木之風,東方春季。
胃中的穀氣,就是風氣的化生。把它們看作一個整體,所以說胃中濕盛而導致泄瀉,應該借助少陽膽經的風氣來克制它,這也是升陽助清氣上行的治療方法。又一種說法,中焦元氣不足,小便大便異常,腸鳴不止,也是因為胃氣不升,所以讓少陽之氣上升。又說:「風勝濕也。」總之,此證的根本是胃氣虛弱,不能消化食物,如果奪取食慾,一天就能停止。
奪取食慾的道理,是因為胃弱不能消化,吃了就瀉,如果不吃,怎麼會瀉呢?更應該用藥滋養元氣使其調和,等到泄瀉停止了再逐漸進食,胃氣恢復了就平安無事了。如果食物不消化,就在升陽的風藥中加入炒麥芽同煎。還有食物一下子到達心口(胃的上口),必然會有口吐唾沫,或者吃下去又吐出來,都是胃土停有寒邪,其右手關脈弦而中滿,按之洪緩,這是風熱濕邪相合,穀氣不通,清氣不升,被弦脈的寒邪阻隔,所以下不去。麥芽的溫熱也能去除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