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六冊 (5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六冊 (5)

1. 泄瀉

又云:在下者引而竭之,亦是先利小便也。又云:諸泄利,小便不利,先分利之。又云: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皆言當利小便,必用淡味滲泄之劑以利之,是其法也。噫,聖人之法,雖布在方策,其不盡者,可以意求耳。今客邪寒濕之淫,從外而入里,以暴加之,若從已上法度,用淡滲之劑以除之,病雖即已,是降之又降,是復益其陰,而重竭其陽,則陽氣愈削而精神愈短矣。是陰重強、陽重衰,反助其邪之謂也。

故必用升陽風藥即瘥,以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升麻各一錢,防風根半錢,炙甘草半錢,同㕮咀,水二鍾煎至一盞,去渣稍熱服。大法云:濕寒之勝,助風以平之。又曰:下者舉之,得陽氣升騰而去矣。又法云:客者除之,是因曲而為之直也。夫聖人之法,可以類推,舉一而知百者也。

若不達升降浮沉之理,而一概施治,其愈者幸也。濕兼寒瀉,《內經》曰:濕勝則濡泄。《甲乙經》云:寒氣客於下焦,傳為濡泄。夫脾者,五臟之至陰,其性惡寒濕。今寒濕之氣內客於脾,故不能裨助胃氣腐熟水穀,致清濁不分,水入腸間,虛莫能制,故洞泄如水,隨氣而下,謂之濡泄。法當除濕利小便也,治之以對金飲子。

濕兼熱瀉,益元散、參萸丸。濕兼風,見餐泄條。寒瀉,脈沉細或弦遲,身冷口不渴,小便清白,或腹中綿綿作疼,宜理中湯、附子溫中湯、漿水散。暴泄如水,周身汗出,一身盡冷,脈沉而弱,氣少而不能語,甚者加吐,此謂緊病,宜以漿水散治之。若太陽經傷動,傳太陰下利,為鶩溏,大腸不能禁固,卒然而下,中有硬物,欲起而又下,欲了而又不了,小便多清,此寒也,宜溫之。春夏桂枝湯,秋冬白朮湯。

理中湯治泄瀉,加橘紅、茯苓各一兩,名補中湯。若溏泄不已者,於補中湯內加附子一兩,不喜飲食,水穀不化者,再加砂仁一兩,共成八味。仲景云:下利不止,醫以理中與之,利益甚。理中者,理中焦。此利在下焦,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。用此加法則能理下焦矣。戴云:寒瀉,寒氣在腹,攻刺作痛,洞下清水,腹內雷鳴,米飲不化者,理中湯,或附子補中湯,吞大已寒丸,或附子桂香丸。畏食者,八味丸。

元是冷瀉,因瀉而煩躁引飲,轉飲轉瀉者,參附湯、連理湯。如寒瀉服上藥未效,宜木香湯,或姜附湯、六柱湯,吞震靈丹、養氣丹。手足厥逆者,兼進硃砂丹。藥食方入口而即下者,名曰直腸,難治。如瀉已愈,而精神未復舊者,宜十補飲。寒瀉腹中大疼,服前藥外,兼進乳豆丸。

服諸熱藥以溫中,並不見效,登圊不迭,穢物隨出,此屬下焦。宜桃花丸二五粒,訶梨勒丸以澀之。按戴方多過於亢熱,用者審之。熱瀉,脈數疾或洪大,口乾燥,身多動,音聲響亮,暴注下迫,益元散加芩、連、燈心、淡竹葉之屬。泄而身熱,小便不利,口渴者,益元、五苓。

白話文:

泄瀉

腹瀉的原因之一是體內精氣虧損,這往往會先表現為小便不利。各種腹瀉,如果伴隨小便不利,應先解決小便不通暢的問題。單純治療濕邪導致的小便不利,並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總之,治療小便不利,必須使用淡味的滲透藥物來通利小便,這是治療的原則。然而,古代醫家的方法,雖然記載在醫書中,但並非完全周全,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。

如果外邪寒濕入侵,迅速加重病情,如果按照上述方法,使用淡滲的藥物來去除寒濕,雖然能快速見效,但卻會過度損耗陰氣,加重陽氣虧虛,導致陽氣更弱,精神更差。這就導致陰盛陽衰,反而助長邪氣。

因此,必須使用升陽散寒的藥物來迅速治癒,例如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升麻各一錢,防風根半錢,炙甘草半錢,一起研磨,用兩杯水煎成一杯,去渣,稍熱服用。主要的治療原則是:濕寒邪氣盛行時,應用疏風藥物來平衡它。也就是說,下焦虛寒時,要提升陽氣,使其上升而排出邪氣。此外,治療外邪,就是使彎曲的變得正直。古代醫家的方法,可以類推,懂得了其中一個道理,就能明白許多道理。

如果不懂得升降浮沉的道理,而一概而論地治療,能治癒的只是偶然。

濕邪夾雜寒邪導致的腹瀉,《內經》說:濕邪過盛就會導致濡泄(稀薄如水樣便)。《甲乙經》說:寒邪入侵下焦,就會引起濡泄。脾是五臟中最陰的臟器,其性厭惡寒濕。現在寒濕之邪入侵脾臟,就會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,導致水谷精微不能分離,水液進入腸道,脾胃功能虛弱,不能控制水液,因此便溏如水,隨著氣機下泄,這就是濡泄。治療方法應該去除濕邪,利通小便,可以使用對金飲子。

濕邪夾雜熱邪導致的腹瀉,可以使用益元散、參萸丸。濕邪夾雜風邪導致的腹瀉,可以參考相關條目。寒邪導致的腹瀉,脈象沉細或弦遲,身體畏寒,口不渴,小便清長,或腹部隱隱作痛,可以使用理中湯、附子溫中湯、漿水散。如果腹瀉如水樣,周身汗出,全身冰冷,脈象沉弱,氣息微弱,不能說話,嚴重者還會嘔吐,這是危急症狀,應使用漿水散治療。如果太陽經受損,傳變到太陰經導致腹瀉,症狀為稀溏便,大腸不能固攝,糞便突然排出,糞便中帶有硬塊,想起身卻又拉肚子,想停止卻又不能停止,小便清長,這是寒邪作祟,應該溫補,春夏用桂枝湯,秋冬用白朮湯。

理中湯治療腹瀉,可以加入橘紅、茯苓各一兩,稱為補中湯。如果腹瀉不止,可以在補中湯中加入附子一兩。如果不想吃東西,水穀不化,再加入砂仁一兩,就成了八味丸。張仲景說:腹瀉不止,用理中湯治療,療效很好。理中湯是治療中焦的,如果腹瀉在下焦,可以使用赤石脂禹餘糧湯,加入其他藥物,就能治療下焦。戴氏醫案說:寒邪導致的腹瀉,寒邪在腹部,導致疼痛,腹瀉清稀如水,腹部雷鳴,米粥不消化,可以使用理中湯或附子補中湯,再服用大已寒丸或附子桂香丸。如果畏食,就服用八味丸。

如果是寒邪引起的腹瀉,因為腹瀉而煩躁,想喝水,喝水後腹瀉更厲害,可以使用參附湯、連理湯。如果服用上述寒瀉藥物無效,可以使用木香湯或姜附湯、六柱湯,再服用震靈丹、養氣丹。如果手足厥逆,可以加服硃砂丹。藥物或食物入口就拉肚子,稱為直腸瀉,很難治療。如果腹瀉治癒了,但精神還沒恢復,可以使用十補飲。寒邪引起的腹瀉,腹部劇烈疼痛,除了服用上述藥物,還可以服用乳豆丸。

服用溫中藥物不見效,反覆腹瀉,穢物不斷排出,這是下焦虛寒。可以使用桃花丸二十五粒,訶梨勒丸來澀腸止瀉。戴氏醫案中溫熱藥用量過多,使用者需謹慎。熱邪引起的腹瀉,脈象數疾或洪大,口乾舌燥,身體煩躁,聲音洪亮,腹瀉急迫,可以使用益元散,加入黃芩、黃連、燈芯草、淡竹葉等藥物。腹瀉伴隨發熱,小便不利,口渴,可以使用益元散、五苓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