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六冊 (4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六冊 (4)

1. 泄瀉

《金匱》下利病脈證並治:夫六腑氣絕於外者,手足寒,上氣腳縮。五臟氣絕於內者,利不禁,甚者手足不仁。下利,脈沉弦者下重,脈大者為未止,脈微弱數為欲自止,雖發熱不死。下利,手足厥冷無脈者,灸之不溫,若脈不還,反微喘者死。少陰負趺陽者,為順也。下利,有微熱而渴,脈弱者,當自愈。

下利,脈數有微熱,汗出,今當自愈。設脈緊,為未解。下利,脈數而渴者,當自愈,設不瘥,必清膿血,以有熱也。(清,古圊字)。下利,脈反弦,發熱身汗者,自愈。下利氣者,當利小便。下利,寸脈反浮數,尺中自澀者,必清膿血。下利清穀,不可攻其表,汗出必脹滿。

下利脈沉而遲,其人面少赤,身微熱,下利清穀者,必鬱冒,汗出而解,病人必微厥,所以然者,其面戴陽,下虛故也。下利後脈絕,手足厥冷,晬時脈還,手足溫者生,脈不還者死。下利腹脹滿,身體疼痛者,先溫其里,後攻其表,溫里宜四逆湯,攻表宜桂枝湯。下利,三部脈皆平,按之心下堅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下利脈遲而滑者,實也。利未欲止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下利脈反滑者,當有所去,下乃愈,宜大承氣湯。下利已瘥,至年月日時復發者,以病不盡故也。當下之,大承氣湯。(以上數承氣湯,本虛者當別議。)下利譫語者,有燥矢故也。小承氣湯主之。下利便膿血者,桃花湯主之。

熱利下重者,白頭翁湯主之。下利後更煩,按之心下濡者,為虛煩也,梔子豉湯主之。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汗出而厥者,通脈四逆湯主之。下利腹痛,紫參湯主之。乾嘔下利,黃芩湯主之。上此下利一章,後世名醫諸書,皆以為法。古之所謂下利,即今之所謂泄瀉也。內有治傷寒數方,仲景用治雜病,今全錄之,使後人知云治傷寒有法,治雜病有方者非也。

傷寒雜病同一法矣。

丹溪云:有濕、有氣虛、火、痰、食積。戴復庵云:瀉水腹不痛者,濕也。飲食入胃,輒後之,完穀不化者,氣虛也。腹痛瀉水,腸鳴,痛一陣瀉一陣者,火也。或瀉或不瀉,或多或少者,痰也。腹痛甚而瀉,瀉後痛減者,食積也。濕多成五泄。戴云:餐泄者,水穀不化而完出,濕兼風也。

溏泄者,漸下汙積黏垢,濕兼熱也。鶩泄者,所下澄徹清冷,小便清白,濕兼寒也。濡泄者,體重軟弱,泄下多水,濕自甚也。滑泄者,久下不能禁固,濕勝氣脫也。濕瀉脈濡細,乃太陰經脾土受濕,泄水虛滑,身重微滿,不知穀味,口不渴,久雨泉溢河溢,或運氣濕土司令之時,多有此疾。宜除濕湯吞戊己丸,佐以胃苓湯,重者朮附湯。

東垣云:予病脾胃久衰,視聽半失,此陰盛乘陽,加之氣短,精神不足,此由弦脈令虛,多言之過也。皆陽氣衰弱不得舒伸,伏匿於陰中耳。癸卯歲六七月間,淫雨陰寒,逾月不止,時人多病泄利。一日予體重肢節疼痛,大便泄並下者三,而小便閉塞。思其治法,按《內經》標本論,大小不利,無問標本,先利小便。

白話文:

泄瀉

六腑的氣息如果在外耗盡,會出現手腳冰冷、呼吸急促、腿部蜷縮等症狀。五臟的氣息如果內耗殆盡,則會出現腹瀉不止,嚴重時手腳麻木的現象。腹瀉時,如果脈象沉而弦,表示腹部有下墜感;脈象洪大,表示腹瀉還沒有停止;脈象微弱而快,表示腹瀉將要停止,即使發熱也不會危及生命。如果腹瀉時手腳冰冷,沒有脈搏,用艾灸也無法回溫,並且脈搏沒有恢復,反而出現輕微喘息,則預示死亡。如果少陰經脈能順應足部的陽氣,則情況良好。如果腹瀉時有輕微發熱,並且口渴,脈象虛弱,那麼就會自行痊癒。

腹瀉時,如果脈象快速且有輕微發熱,並伴有出汗,那麼也會自行痊癒。如果脈象變得緊繃,則表示病情沒有好轉。腹瀉時,如果脈象快速且口渴,也會自行痊癒。如果沒有好轉,那麼必然會排出膿血,這是因為體內有熱的緣故。(這裡的“清”字,是古代“圊”字,指排泄物)。腹瀉時,如果脈象反而變得弦硬,同時發熱出汗,也會自行痊癒。腹瀉時有氣體排出,應該同時利小便。腹瀉時,如果寸脈浮數,尺脈反而澀滯,那麼必然會排出膿血。腹瀉排出清稀的糞便,不能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,否則會導致腹脹。

腹瀉時,如果脈象沉而遲緩,臉色稍微發紅,身體微微發熱,排出清稀的糞便,那麼必然會出現頭暈目眩,出汗後才會緩解,病人必然會出現輕微的昏厥,這是因為臉部陽氣浮越,而下焦虛寒的緣故。腹瀉後如果脈搏消失,手腳冰冷,經過一天時間,脈搏恢復,手腳溫暖則表示生存;脈搏沒有恢復則表示死亡。腹瀉時腹部脹滿,身體疼痛,應該先溫暖腹部,然後再解表。溫里適合用四逆湯,解表適合用桂枝湯。腹瀉時,如果寸關尺三部脈象平和,但是按壓心下部位有硬塊,則應該立即使用瀉下藥,適合用大承氣湯。

腹瀉時,如果脈象遲緩而滑利,表示是實證。腹瀉沒有停止的跡象,應該立即使用瀉下藥,適合用大承氣湯。腹瀉時,如果脈象反而變得滑利,表示體內有邪氣需要排出,排出後腹瀉才會痊癒,適合用大承氣湯。腹瀉痊癒後,在經過相同的年月日時再次復發,是因為病邪沒有完全清除,應該使用瀉下藥,適合用大承氣湯。(以上提到多次使用承氣湯,對於體質虛弱的人應該另作考慮。)腹瀉時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,是因為腸道內有乾燥的糞便堵塞,可以用小承氣湯來治療。腹瀉時排出膿血,可以用桃花湯來治療。

腹瀉排出膿血,同時腹部有下墜感,可以用白頭翁湯來治療。腹瀉後更加煩躁,按壓心下部位柔軟,是因為虛煩,可以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腹瀉排出清稀的糞便,屬於里寒外熱,出汗並且手腳冰冷,可以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。腹瀉並且腹痛,可以用紫參湯來治療。同時出現乾嘔和腹瀉,可以用黃芩湯來治療。以上關於腹瀉的論述,後世名醫的著作都把它作為治療的準則。古代所說的“下利”,就是現在所說的“泄瀉”。 其中包含一些治療傷寒的方劑,張仲景將其用於治療雜病,現在都完整地記錄下來,是為了讓後人知道,治療傷寒有其方法,治療雜病也有其方劑,並非完全相同。

傷寒和雜病的治療方法其實是一致的。

朱丹溪認為,泄瀉的原因有濕、氣虛、火、痰、食積。戴復庵認為,腹瀉但不腹痛的是因為濕;吃進食物後,馬上就拉出來,並且是完整的食物,沒有消化,是因為氣虛;腹痛腹瀉,腸鳴,疼痛一陣拉一陣,是因為火;時而腹瀉時而不瀉,或者拉多拉少,是因為痰;腹痛劇烈,拉完後疼痛減輕,是因為食積。濕氣過多會導致五種泄瀉。戴復庵認為,餐泄是水穀不化,完整排出,兼有風邪;溏泄是拉出黏膩的污垢,兼有熱邪;鶩泄是排出清冷的糞便,小便清白,兼有寒邪;濡泄是身體沉重軟弱,拉出大量水分,濕氣很重;滑泄是腹瀉久久不止,濕氣太盛,導致氣脫。濕氣導致的腹瀉,脈象濡細,是太陰脾土受濕,泄瀉虛滑,身體沉重微脹,沒有食慾,口不渴,像久雨泉水河流氾濫一樣,或者在氣候濕土當令時,多見這種疾病。應該用除濕湯吞服戊己丸,輔以胃苓湯,情況嚴重的可以用術附湯。

李東垣認為,自己因為脾胃虛弱已久,視力和聽力都減退了一半,這是陰氣過盛而欺負陽氣的表現,再加上氣短,精神不足,是因為脈象弦細,說話太多造成的。這些都是陽氣衰弱,不能舒展,伏藏在陰氣之中的表現。在癸卯年六七月間,陰雨連綿,陰寒潮濕,一個多月都沒有停止,當時很多人都得了腹瀉。有一天,我感到身體沉重,關節疼痛,腹瀉三次,並且小便閉塞。考慮治療方法,參照《內經》標本論的說法,大小便不通,無論標本,都應該先利小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