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六冊 (2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六冊 (2)

1. 泄瀉滯下總論

如發熱惡寒腹不痛,加黃芩為主。如未見膿而惡寒,乃太陰欲傳少陰也,加黃連為主,桂枝佐之。如腹痛甚,加當歸、倍芍藥。如見血加黃連為主,桂枝、當歸佐之。如煩躁或先便白膿後血,或發熱,或惡寒,非黃連不能止上部血也。如惡寒脈沉,先血後便,非地榆不能除下部血也。

如惡寒脈沉,或腰痛,或臍下痛,非黃芩不能除中部血也。如便膿血相雜而脈浮大,慎勿以大黃下之,下之必死,謂氣下竭也,而陽無所收。凡陰陽不和,惟以分陰陽之法治之。又曰:暴泄非陰,久泄非陽。有熱者脈疾,身動聲亮,暴注下迫,此陽也。寒者脈沉而細,身困,鼻息微者,姜附湯主之。

身重不舉,朮附湯主之。渴引飲者,是熱在膈上,水多入則自胸膈入胃中,胃本無熱,因不勝其水,胃受水攻,故水穀一時下。此證當灸大椎三五壯立已,乃督脈瀉也。如用藥使,車前子、雷丸、白朮、茯苓之類,五苓散亦可。又有寒泄者,大腹滿而泄。又有鶩溏者,是寒泄也。

鶩者、鴨也,大便如水,其中有少結糞者是也。如此者,當用天麻、附子、乾薑之類。又法曰泄有虛實寒熱,虛則無力,不及拈衣,未便已泄出,謂不能禁固也。實則數至圊而不便,俗云虛坐努責是也。裡急後重,皆依前法,進退大承氣湯主之。太陽病為挾熱痢,涼膈散主之。

(表證誤下,因而下利不止,為挾熱利)。陽明為痼瘕,進退大承氣湯主之。太陰濕勝濡瀉,不可下,而可溫,四逆湯主之。少陰蟄風不動,禁固可澀,赤石脂丸、乾薑湯主之。厥陰風泄以風治,宜小續命湯、消風湯主之。少陽風氣自動,大柴胡湯主之。胃泄,飲食不化,色黃。

(承氣湯。)脾泄,腹脹滿泄注,食即嘔吐逆。(建中、理中湯。)大腸泄,食已窘迫,大便色白,腸鳴切痛。(乾薑附子湯。)小腸泄,溲而便膿血,少腹痛。(承氣湯。)大瘕泄,裡急後重,數至圊而不能便,莖中痛。五泄之病,胃、小腸、大瘕三證,皆以清涼飲子主之,其泄自止。

厥陰證,加甘草以緩之。少陰證,裡急後重加大黃。又有太陰、陽明二證,當進退大承氣湯主之。太陰證,不能食是也,當先補而後泄之,乃進藥法也。先煎厚朴半兩,制,水煎,二三服後,未已,謂有宿食未消,又加枳實二錢,同煎,二三服泄又未已,如稍進食,尚有熱毒,又加大黃三錢推過,泄止住藥。如泄未已,為腸胃有久塵垢滑黏,加芒硝半合,宿垢去盡則愈也。

陽明證,能食是也,當先泄而後補,謂退藥法也。先用大承氣湯五錢,水煎服,如利過泄未止,去芒硝;後稍熱退,減大黃一半,再煎兩服,如熱氣雖已,其人必腹滿,又減去大黃,與枳實厚朴湯,又煎三兩服;如腹滿退,泄亦自愈,後服厚朴湯數服則已。按進退承氣法,須審之脈證的,知有積熱,及形病俱實,而後可下。

白話文:

泄瀉滯下總論

發熱惡寒但肚子不痛,以黃芩為主藥。如果沒有膿,但惡寒,這是太陰證將要轉變成少陰證,以黃連為主藥,桂枝輔助。如果腹痛嚴重,加入當歸、增加芍藥用量。如果見血,以黃連為主藥,桂枝、當歸輔助。如果煩躁,或先排白色膿液後出血,或發熱,或惡寒,非黃連不能止住上焦出血。如果惡寒、脈象沉弱,先出血後排便,非地榆不能去除下焦出血。

如果惡寒、脈象沉弱,或腰痛,或臍下痛,非黃芩不能去除中焦出血。如果排便膿血混合,脈象浮大有力,切勿使用大黃攻下,攻下必定死亡,因為氣機下陷耗竭,陽氣無處收斂。凡是陰陽失調,都應採用分清陰陽的方法治療。又說:急性腹瀉非陰虛,慢性腹瀉非陽虛。有熱證者脈象快速有力,身體躁動,聲音洪亮,下焦急迫,這是陽虛。寒證者脈象沉細,身體倦怠,呼吸微弱,用附子理中湯為主。

身體沉重無力,用朮附湯為主。口渴想喝水,這是熱在膈上,喝多了水,水從胸膈進入胃中,胃本身沒有熱,因為承受不住大量的水,胃受水攻,所以水穀一起下瀉。此症當灸大椎穴三到五壯,即可見效,這是瀉督脈。如果用藥,可用車前子、雷丸、白朮、茯苓等藥,五苓散也可以。還有一種寒瀉,大腹滿脹並腹瀉。還有一種像鴨子一樣稀溏的便,也是寒瀉。

鴨子一樣的稀便,大便像水一樣,其中帶有少量成形的糞便。這種情況,應該使用天麻、附子、乾薑等藥。又有一種方法說,腹瀉有虛實寒熱之分,虛證者無力,連衣服都提不起來,還沒用力就泄出來,這是因為不能約束固攝。實證者多次想排便卻排不出來,俗話說「虛坐努責」就是指這種情況。裡急後重,都按照之前的治療方法,加減大承氣湯為主。太陽病引起的夾熱痢疾,用涼膈散為主。

(表證誤下,因而下利不止,為夾熱痢)。陽明病引起的痼疾,加減大承氣湯為主。太陰證濕盛濡瀉,不可攻下,而宜溫補,用四逆湯為主。少陰證寒邪閉阻,可以澀腸止瀉,用赤石脂丸、乾薑湯為主。厥陰證風寒泄瀉,用風寒治療,宜用小續命湯、消風湯為主。少陽證風氣自動,用大柴胡湯為主。胃寒泄瀉,飲食消化不良,大便顏色黃。

(承氣湯)。脾虛泄瀉,腹脹滿瀉,吃東西就嘔吐。(建中湯、理中湯)。大腸泄瀉,吃完東西就腹脹不適,大便顏色白,腸鳴腹痛。(乾薑附子湯)。小腸泄瀉,小便和排便同時排出膿血,少腹疼痛。(承氣湯)。大腸痼疾泄瀉,裡急後重,多次想排便卻排不出,會陰部疼痛。這五種泄瀉的疾病中,胃、小腸、大腸三證,都用清涼飲子為主,泄瀉就會自止。

厥陰證,加甘草緩和。少陰證,裡急後重加大黃。太陰、陽明二證,加減大承氣湯為主。太陰證,不能吃東西,應該先補後瀉,這是進補的方法。先煎厚朴半兩,制成湯劑服用,服用二三劑後,如果沒有好轉,說明還有宿食未消化,再加枳實二錢同煎,服用二三劑後仍然沒有好轉,如果稍微進食,還有熱毒,再加大黃三錢,瀉下通利,泄瀉停止再停藥。如果泄瀉沒有停止,是腸胃有陳舊的垢膩黏滯,加芒硝半合,宿垢清除乾淨就痊癒了。

陽明證,能吃東西,應該先瀉後補,這是退法。先用大承氣湯五錢,水煎服,如果瀉下過多,泄瀉仍然不止,去掉芒硝;之後稍微退熱,減少大黃一半,再煎服兩劑,如果熱氣雖然消退了,但病人仍然腹脹,再減少大黃,用枳實厚朴湯,再煎服三兩劑;如果腹脹消退,泄瀉也自然痊癒,之後服用幾劑厚朴湯就完成了治療。使用加減承氣湯的方法,必須仔細分析脈象和證候,知道確實有積熱,以及形體和疾病都是實證,然後才可以攻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