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六冊 (1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六冊 (1)

1. 第六冊

2. 大小腑門

3. 泄瀉滯下總論

泄瀉之證,水穀或化或不化,並無努責,惟覺困倦。若滯下則不然,或膿或血,或膿血相雜,或腸垢或無糟粕,或糟粕相雜。雖有痛不痛之異,然皆裡急後重,逼迫惱人。

潔古論曰:臟腑瀉利,其證多種,大抵從風濕熱論之,是知寒少熱多,寒則不能久也。故曰暴泄非陰,久泄非陽。論云:春宜緩形,形緩動則肝木乃榮,反靜密則是行秋令,金能制木,風氣內臟,夏至則火盛而金去,獨火木旺而脾土損矣。輕則餐泄,身熱脈洪,谷不能化。重則下利,膿血稠黏,裡急後重。

故曰諸泄稠黏,皆屬於火。經曰:溲而便膿血,知氣行而血止也。宜大黃湯下之,是為重劑。黃芩芍藥湯,是為輕劑。是實則泄其子,木能自虛而脾土實矣。故經曰:春傷於風,夏為餐泄。此逆四時之氣,人所自為也。(此一節熱泄,所謂滯下也)。有自太陰脾經受濕,而為水泄虛滑,身重微滿,不知穀味。

假令春宜益黃散補之,夏宜泄之。法云宜補、宜泄、宜和、宜止。和則芍藥湯,止則訶子湯。久則防變而為膿血,是脾經傳受於腎,謂之賊邪,故難愈也。若先利而後滑,謂之微邪,故易安也。此皆脾土受濕,天之所為也。雖聖智不能逃,口食味,鼻食氣,從鼻而入,留積於脾,而為水泄也。

(此一節濕泄,所謂泄瀉也)。有厥陰經動下利不止,其脈沉而遲,手足厥逆,膿血稠黏,此為難治,宜麻黃湯、小續命湯汗之。法云謂有表邪縮於內,當散表邪而自愈。(此一節風泄,所謂久泄也)。有暴下無聲,身冷自汗,小便清利,大便不禁,氣難布息,脈微嘔吐,急以重藥溫之,漿水散是也。(此一節寒泄,所謂暴泄也)。

故法曰後重者宜下,腹痛者宜和,身重者宜除濕,脈弦者去風。膿血稠黏者,以重藥竭之。身冷自汗者,以毒藥溫之。風邪內縮者,宜汗之則愈。鶩溏為利,宜溫之而已。又曰在表者發之,在裡者下之,在上者湧之,在下者竭之。身表熱者內疏之,小便澀者分利之。又曰盛者和之,去者送之,過者止之。

兵法曰:避其來銳,擊其惰歸,此之謂也。凡病泄而惡寒,太陰傳少陰,為土來剋水也。用除濕白朮、茯苓,安脾芍藥,桂枝、黃連破血。火邪不能勝水,太陰經不能傳少陰,而反助火邪上乘肺經,而痢必白膿也,加當歸、芍藥之類是已。又裡急後重,脈大而洪實,為裡實證,而痛甚是有物結墜也,宜下之。

若脈浮大,慎不可下。雖裡急後重,脈沉細而弱者,謂寒邪在內而氣散也,可溫養而自安。裡急後重閉者,大腸氣不宣通也。宜加檳榔、木香,宣通其氣。若四肢慵倦,小便少或不利,大便走沉困,飲食減少,宜調胃去濕,白朮、芍藥、茯苓三味水煎服。白朮除脾胃之濕,芍藥除胃之濕熱,四肢困倦,茯苓能通水道走濕。

白話文:

腹瀉的病症,是水和穀物有的消化,有的沒消化,排泄時並不會感到用力,只會覺得疲倦。但如果是「滯下」就不同了,可能會排出膿、血,或膿血混合物,或是腸道中的垢物,或沒有糞便殘渣,或糞便殘渣混合物。雖然有疼痛與不痛的區別,但都會有裡急後重(想上廁所卻上不出來)的感覺,非常困擾。

張元素說過:臟腑的腹瀉病症有很多種,大致可以從風、濕、熱三方面來論述。這說明寒邪較少而熱邪較多,寒邪不會持續太久。所以說,突然發生的腹瀉不是陰虛的表現,而長期的腹瀉不是陽虛的表現。《內經》說:春天要放鬆身體,身體放鬆活動,肝木才能生長茂盛;如果反而靜止不動,就是執行秋天的肅殺之令,金會剋制木,風氣就會入侵內臟。夏至時火氣旺盛,金氣衰退,只有火木旺盛而脾土受損。輕微的會出現吃完就腹瀉,身體發熱,脈搏洪大,穀物無法消化;嚴重的會出現腹瀉,排出膿血黏稠,裡急後重。

所以說,腹瀉排出黏稠物,都屬於火邪。經書說:小便帶膿血,表示氣運行,血就停止了。可以用大黃湯來瀉下,這是重劑;用黃芩芍藥湯,這是輕劑。這是實證就瀉其子,木能自我虛損,脾土就能強健。所以經書說:春天受到風邪侵襲,夏天就會發生吃完就腹瀉。這是違背四時之氣,是人自己造成的。(這一節說的是熱瀉,也就是所謂的滯下)。有的是因為太陰脾經受到濕邪侵襲,而造成水瀉虛滑,身體沉重,稍微脹滿,不知道食物的味道。

假設春天應該用益黃散來補益脾胃,夏天應該瀉熱。方法說應該補、應該瀉、應該調和、應該止。調和可以用芍藥湯,止瀉可以用訶子湯。如果久病不癒,可能轉變成膿血痢疾,這是脾經的病邪傳到腎經,叫做「賊邪」,所以很難治癒。如果先腹瀉後又滑脫,叫做「微邪」,所以容易痊癒。這些都是脾土受濕,是自然的因素造成的。即使是聖人也無法避免,口吃食物,鼻吸入氣,從鼻子進入,累積在脾,就形成水瀉。(這一節說的是濕瀉,也就是所謂的泄瀉)。有的是厥陰經發動,腹瀉不止,脈搏沉而遲緩,手腳冰冷,排出膿血黏稠,這種情況很難治療,應該用麻黃湯、小續命湯來發汗。方法說是有表邪收縮到體內,應該發散表邪才能自癒。(這一節說的是風瀉,也就是所謂的久瀉)。有的突然腹瀉沒有聲音,身體冰冷,自己出汗,小便清澈,大便失禁,呼吸困難,脈搏微弱,嘔吐,要趕緊用重藥來溫補,例如漿水散。(這一節說的是寒瀉,也就是所謂的暴瀉)。

所以方法說:裡急後重應該瀉下,腹痛應該調和,身體沉重應該去除濕氣,脈搏弦急應該去除風邪。膿血黏稠應該用重藥來瀉下。身體冰冷自汗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溫補。風邪內收應該發汗才能痊癒。像鴨屎一樣稀的腹瀉,只要溫補就可以了。又說,病在表面的就要發散,病在裡面的就要瀉下,病在上面的就要催吐,病在下面的就要瀉下。身體表面發熱的要內疏,小便阻塞的要分利。又說,旺盛的要調和,虛弱的要補給,過度的要制止。

兵法說:避開敵人剛來時的銳氣,攻擊他們疲憊撤退時,就是這個道理。凡是腹瀉又怕冷的,是太陰經的病傳到少陰經,這是脾土來剋制腎水。用除濕的白朮、茯苓,安脾的芍藥,桂枝、黃連來破血。火邪無法勝過水邪,太陰經就無法傳到少陰經,反而助長火邪向上侵犯肺經,所以痢疾會排出白色膿液,可以加當歸、芍藥之類的藥物。又有裡急後重,脈搏大而洪實,這是裡實證,而且疼痛劇烈是有東西結在腸道裡,應該瀉下。

如果脈搏浮大,就千萬不可以瀉下。即使有裡急後重,但脈搏沉細而微弱,表示寒邪在體內而氣散了,可以溫養就能痊癒。裡急後重,大便不通,是大腸氣機不暢通。應該加檳榔、木香,來宣通氣機。如果四肢疲倦,小便少或不順暢,大便滑脫沉重,食慾減少,應該調理脾胃去濕氣,用白朮、芍藥、茯苓三味藥用水煎服。白朮能去除脾胃的濕氣,芍藥能去除胃的濕熱,四肢困倦,茯苓能疏通水道去除濕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