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60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五冊 (60)

1. 黃疸

脈沉,心中懊憹,或熱痛,腹滿,小便不利而赤,自汗出,宜下。脈不浮不沉微弦,腹痛而嘔,宜和解。脈沉細無力,身冷而黃,或自汗泄利,小便清白,為陰黃,宜溫。男子黃,大便自利,宜補。飢飽勞役,內傷中州,變寒病生黃,非外感而得,宜補。治疸須分新久。新病初起,即當消導攻滲,如茵陳五苓散、胃苓飲、茯苓滲濕湯之類,無不效者。

久病又當變法也,脾胃受傷日久,則氣血虛弱,必用補劑,如參朮健脾湯、當歸秦艽散,使正氣盛則邪氣退,庶可收功。若口淡怔忡,耳鳴腳軟,或微寒熱,小便赤白濁,又當作虛治。宜養榮湯或四君子湯吞八味丸,五味子、附子者,皆可用。不可過用涼劑強通小便,恐腎水枯竭,久而面黑黃色,不可治矣。

然有元氣素弱,避滲利之害,過服滋補,以致濕熱愈增者,則又不可拘於久病調補之例也。發汗,桂枝加黃耆湯,麻黃醇酒湯。吐,瓜蒂散、藜蘆散、二陳湯探吐。下,梔子大黃湯、大黃硝石湯、黃連散。利小便,五苓散、益元散。除濕熱,茵陳五苓散、茯苓滲濕湯。和解,小柴胡湯。

搐鼻,瓜蒂散。溫,茵陳附子乾薑湯。補,養榮湯、補中湯、大小建中湯、理中湯。干黃、燥也,小便自利,四肢不沉重,渴而引飲,梔子柏皮湯。濕黃、脾也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,似渴不欲飲者,大茵陳湯。大便自利而黃,有實熱者,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。無實熱者,小建中湯。

往來寒熱,一身盡黃者,小柴胡加梔子湯。腹痛而嘔者,小柴胡湯。諸疸,小便不利為裡實,宜利小便,或下之。無汗為表實,宜發汗,或吐之,吐中有汗。諸疸,小便黃赤色者為濕熱,可服利小便清熱滲濕之藥。若小便色白,是無熱也,不可除熱。若有虛寒證者,當作虛勞治之。

故仲景云:男子黃,小便自利,當與虛勞小建中湯。若欲自利,腹滿而喘,不可除熱,而除之必噦,小半夏湯主之。要當詳審,勿令誤也。海藏云:內感傷寒,勞役形體,飲食失節,中州變寒病生黃,非外感而得,只用理中、大、小建中足矣。不必用茵陳。戴復庵云:諸失血後,多令面黃。

蓋血為榮,面色紅潤者,血榮之也。血去則面見黃色,譬之竹木,春夏葉綠,遇秋葉黃,潤與燥之別也。宜養榮湯、枳歸湯、十全大補湯。妨食者,四君子湯加黃耆、扁豆各一錢,即黃耆四君子湯。加陳皮名異功散。亦有遍身黃者,但不及耳目。病瘧後多黃,蓋脾受病,故色見於面。

宜理脾為先,異功散加黃耆、扁豆各一錢。諸病後黃者皆宜。黑疸已前見酒疸、女勞疸二條,此證多死。宜急治,用土瓜根一斤,搗碎絞汁六合,頓服,當有黃水隨小便出,更服之。

食勞疳黃(一名黃胖。夫黃疸者,暴病也。故仲景以十八日為期。食勞黃者,宿病也,至有久不愈者,故另為此條。)

白話文:

黃疸

脈象沉弱,心中煩悶懊惱,或伴有發熱疼痛,腹部脹滿,小便不利且顏色發紅,自汗,應當使用瀉下之法治療。脈象不浮不沉,略微弦細,腹痛伴隨嘔吐,應當使用和解的方法治療。脈象沉細無力,身體寒冷且發黃,或自汗、腹瀉、小便清白,屬於陰黃,應當溫補治療。男性患者發黃,大便溏瀉,應當補益治療。因飢餓、飽脹、勞累等因素導致脾胃受損,寒邪內生而致黃疸,並非外感所致,應當補益治療。

治療黃疸需區分病程的新舊。新病初起,應當立即使用消導、攻邪、利尿滲濕的方法,如茵陳五苓散、胃苓飲、茯苓滲濕湯等,療效都很好。

久病則應當改變治療方法,脾胃受損日久,氣血虛弱,必須使用補益藥物,如參術健脾湯、當歸秦艽散等,使正氣充盛,邪氣自然退散,方能收到療效。若患者出現口淡、心悸怔忡、耳鳴、腳軟,或伴有輕微寒熱,小便顏色赤白混濁,則應當以補虛的方法治療。可以使用養榮湯或四君子湯,並配合服用八味丸、五味子、附子等藥物。不可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強行利尿,以免損傷腎水,久而久之導致面色發黑發黃,難以治療。

然而,若患者元氣本就虛弱,忌用滲濕利尿之法,過度服用滋補藥物反而導致濕熱加重,則不可拘泥於久病調補的原則。

發汗可用桂枝加黃耆湯、麻黃醇酒湯;催吐可用瓜蒂散、藜蘆散、二陳湯;瀉下可用梔子大黃湯、大黃硝石湯、黃連散;利尿可用五苓散、益元散;清熱除濕可用茵陳五苓散、茯苓滲濕湯;和解可用小柴胡湯;溫中可用茵陳附子乾薑湯;補益可用養榮湯、補中益氣湯、大小建中湯、理中湯。

乾黃(黃疸伴乾燥)的症狀表現為小便自利,四肢不沉重,口渴欲飲,可用梔子柏皮湯治療。濕黃(黃疸伴濕邪)的症狀表現為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,似渴但不欲飲,可用大茵陳湯治療。大便溏瀉且發黃,伴有實熱者,可用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;無實熱者,可用小建中湯。

往來寒熱,全身發黃者,可用小柴胡加梔子湯。腹痛伴嘔吐者,可用小柴胡湯。各種黃疸,小便不利者屬於裡實,應當利尿或瀉下;無汗者屬於表實,應當發汗或催吐,以求汗出而吐。各種黃疸,小便顏色黃赤者屬於濕熱,可服用利尿清熱滲濕的藥物。若小便顏色發白,則無熱,不可使用清熱藥物。若有虛寒證狀,則應當按照虛勞的病症治療。

正如張仲景所說:男性患者發黃,小便自利,應當服用小建中湯治療虛勞。若患者想要小便自利,但腹部脹滿且氣喘,則不可使用清熱藥物,否則會加重嘔吐,可用小半夏湯治療。治療黃疸,必須仔細辨證,避免誤治。正如海藏子所說:內感傷寒,勞累過度,飲食失節,導致脾胃受寒而致黃疸,非外感所致,只需服用理中湯、大小建中湯即可,不必使用茵陳。戴復庵則認為:各種失血後,常會導致面色發黃。

因為血液是營養物質的載體,面色紅潤是因為血液充盈的緣故。失血則面色發黃,如同竹木,春夏葉綠,秋冬葉黃,是陰陽盛衰的區別。治療可以用養榮湯、枳實桂枝湯、十全大補湯。若有食慾不振,可在四君子湯中加入黃耆、扁豆各一錢,即黃耆四君子湯;加入陳皮則稱為異功散。也有一些患者全身發黃,但眼睛和耳朵不受影響。瘧疾後常會導致發黃,因為脾臟受損,所以黃色反映在面色上。

治療應當先調理脾胃,可在異功散中加入黃耆、扁豆各一錢。各種疾病之後導致發黃者,都適用此法。黑疸(文中未提及細節,應是比較嚴重的黃疸)此前已描述過酒疸、女勞疸,此證多死,應當緊急治療,用土瓜根一斤,搗碎榨汁六合(約360毫升),一次服下,黃水隨小便排出後,可再次服用。

食勞疳黃(又稱黃胖,黃疸的一種)。黃疸是暴發性疾病,仲景以十八日為期。食勞黃是慢性疾病,有的久治不愈,故另立此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