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59)
第五冊 (59)
1. 黃疸
酒疸,心中熱,欲嘔者,吐之即愈。酒疸下之,久久為黑疸,目青面黑,心中如啖蒜韭狀,大便正黑,皮膚、爪之不仁,其脈浮弱,雖黑微黃,故知之。(《三因》白朮湯)。酒黃疸,心中懊憹,或熱痛,梔子大黃湯主之。續法,葛根湯、小柴胡加茵陳、豆豉、大黃、黃連、葛根湯。
戴云:飲酒即睡,酒毒熏肺,脾土生肺金,肺為脾之子,子移病而克於母,故黃。又肺主身之皮膚,肺為酒毒熏蒸,故外發於皮而黃。法宜合脾肺而治,宜藿枇飲。葛根煎湯,或梔子仁煎湯,調五苓散。或生料五苓散加乾葛一錢,或葛花解酲湯。酒疸發黃,心胸堅滿,不進飲食,小便黃赤,其脈弦澀,當歸白朮湯。
酒疸後變成腹脹,漸至面足俱腫,或腫及遍身,宜藿香脾飲加木香、麥糵各半錢。
【女勞疸】額上黑,微汗出,手足中熱,薄暮即發,膀胱急,小便自利,(或云小便不利,發熱惡寒,此因過於勞傷,極於房室之後,入水所致)。腹如水狀不治。黃家,日晡時發熱而反惡寒,此為女勞得之。膀胱急,少腹滿,一身盡黃,額上黑,足下熱,因作黑疸。其腹脹如水狀,大便黑,或時溏,此女勞之病,非水也,腹滿者難治,硝石散主之。
續法,加味四君子湯,(脾氣不健,大便不實者用之)。滑石散,(小便不利者用之)。東垣腎疸湯。
【通治】丹溪云:五疸不要分,同是濕熱,如盦曲相似,輕者小溫中丸,重者大溫中丸。按:丹溪之言,已得大意,其用藥則未備也。考之《內經》,病有上、中、下之分,有謂目黃曰黃疸者,有謂黃疸暴病,久逆之所生者,及少陰、厥陰司天之政,四之氣,溽暑,皆發黃疸者,悉是上焦濕熱病也。
有謂食已如飢曰胃疸者,與脾風發癉,腹中熱出黃者,又脾脈搏堅而長,其色黃者,《靈樞》謂脾所生病黃癉,皆中焦濕熱病也。有謂溺黃赤,安臥者,黃疸,及腎脈搏堅而長,其色黃者,《靈樞》謂腎所生病,皆下焦濕熱也。獨張仲景妙得其旨,推之於傷寒證中,或以邪熱入里,與脾濕相交則發黃。
或由內熱已盛,覆被火者,兩陽熏灼,其身亦黃。或陽明熱盛,無汗,小便不利,濕熱不得泄亦發黃。或發汗已,身目俱黃者,為寒濕在裡不解而黃也。或食難用飽,飽則頭眩,必小便難,欲作谷疸。疸者、單也,單陽而無陰也。成無己釋諸黃,皆由濕熱二者相爭則黃。濕家之黃,黃而色暗不明;熱盛之黃,其黃如橘子色。
大抵黃家屬太陰,太陰者,脾之經也。脾屬土,黃色,脾經為濕熱蒸之,則色見於外。或脈沉小腹不利者,乃血在下焦之黃也。凡此,必須當其病用其藥,直造病所,庶無誅伐無過,夭枉之失也。大法宜利小便,除濕熱。脈浮,腹中和,宜汗。脈浮,心中熱,腹滿欲吐者,宜吐。
白話文:
黃疸
酒疸,心裡發熱想吐,吐了就好了。酒疸用瀉下法治療,久而久之會變成黑疸,眼睛青面容黑,心裡感覺像吃了蒜和韭菜一樣,大便發黑,皮膚和指甲沒有知覺,脈象浮弱,雖然顏色偏黑但仍略帶黃色,因此可以診斷出來。(出自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白朮湯)。酒黃疸,心裡煩悶,或感覺熱痛,用梔子大黃湯治療。後續治療方法,使用葛根湯、小柴胡湯加茵陳蒿、豆豉、大黃、黃連,再加葛根湯。
戴氏醫案云:喝酒後就睡覺,酒毒熏蒸肺部,脾土生肺金,肺是脾的兒子,兒子生病會克制母親,所以發黃。又肺主司全身皮膚,肺被酒毒熏蒸,所以黃色外顯於皮膚。治療方法應該同時調和脾肺,宜用藿香正氣散。可以用葛根煎湯,或梔子仁煎湯,再配合五苓散。也可以用生料五苓散加乾葛根,或葛花解酲湯。酒疸發黃,胸部脹滿,不想吃東西,小便黃赤,脈象弦澀,使用當歸白朮湯。
酒疸之後變成腹部脹大,逐漸發展到臉和腳都腫,或全身腫脹,宜用藿香正氣散加木香、麥芽各半錢。
女勞疸:額頭發黑,微微出汗,手腳心發熱,傍晚發病,膀胱急迫,小便自利(或說小便不利,發熱惡寒,這是因為過度勞累,房事過度,或涉水所致)。腹部像水腫一樣,不治療會很危險。黃氏醫案:下午發熱,反而畏寒,這是因為過度勞累所致。膀胱急迫,小腹脹滿,全身發黃,額頭發黑,腳底發熱,因而變成黑疸。腹部脹滿像水腫一樣,大便發黑,有時稀溏,這是女勞疸,不是水腫,腹部脹滿很難治療,用硝石散治療。
後續治療方法,加味四君子湯(脾氣虛弱,大便不實者使用)。滑石散(小便不利者使用)。東垣腎疸湯。
通治:朱丹溪云:五種黃疸不用區分,都是濕熱引起的,如同面餅一樣,輕者服用小溫中丸,重者服用大溫中丸。按:丹溪的說法,已經抓住主要意思,但用藥方面還不夠完善。考究《內經》,疾病有上、中、下三焦之分,有說眼睛發黃就叫做黃疸,有說黃疸是暴病,是久病不愈所致,以及少陰、厥陰司天之氣,四時之氣,濕熱的暑氣,都會導致黃疸,這些都是上焦濕熱的疾病。
有說飯後還像餓一樣就稱為胃疸,以及脾風發熱,腹部發熱發黃,還有脾脈搏動有力而長,顏色發黃,《靈樞》說脾臟生病導致黃疸發熱,這些都是中焦濕熱的疾病。有說小便黃赤,安靜臥床的黃疸,以及腎脈搏動有力而長,顏色發黃,《靈樞》說腎臟生病,這些都是下焦濕熱的疾病。只有張仲景精妙地掌握了黃疸的要點,推廣到傷寒的證候之中,或者因為邪熱入侵內裡,與脾濕相互交結而發黃。
或者因為內熱已經很盛,像火一樣,兩陽(太陽、少陽)熏灼,身體也發黃。或者陽明經熱盛,沒有汗出,小便不利,濕熱無法排出而發黃。或者已經發汗了,身體和眼睛都發黃,這是因為寒濕在裡而沒有解除而發黃。或者吃東西不容易吃飽,吃飽了頭暈,一定小便困難,就要變成谷疸。疸,單也,單指陽氣而沒有陰氣。成無己解釋各種黃疸,都是因為濕熱二者相互爭奪而發黃。濕邪引起的黃疸,顏色暗淡不明;熱盛引起的黃疸,顏色像橘子一樣。
總之,黃疸屬於太陰經,太陰經是脾經。脾屬土,顏色是黃色,脾經被濕熱蒸熏,顏色就外顯。或者脈象沉弱,小腹不利,這是因為血在下焦而導致的黃疸。所有這些,都必須根據疾病使用相應的藥物,直接針對病灶,這樣才能避免錯誤的治療,造成夭亡的錯誤。主要的治療方法是通利小便,去除濕熱。脈象浮,腹部舒服,應該發汗。脈象浮,心裡發熱,腹部脹滿想吐,應該催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