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58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五冊 (58)

1. 口燥咽乾

(此尋常渴,非三消證。)

東垣云:飲食不節,勞倦所傷,以致脾胃虛弱,乃血所生病,主口中津液不行,故口乾咽乾,病人自以為渴,醫以五苓散治之,反加渴燥,乃重竭津液以致危亡。經云:虛則補其母,當於心與小腸中補之,乃脾胃之根蒂也。以甘溫之藥為之主,以苦寒為之使,以酸為之臣,佐以辛。

心苦緩,急食酸以收之。心火旺則肺金受邪,金虛則以酸補之,次以甘溫及甘寒之劑,於脾胃中瀉心火之亢盛,是治其本也。(補中益氣湯,加五味子、葛根。《本事方》黃耆湯亦可。)戴云:無病自渴,與病瘥後渴者,參朮飲、四君子湯、縮脾湯、俱加乾葛。或七珍散加木瓜一錢。

生料五苓散加人參一錢,名春澤湯。以五苓散加四君子湯,亦名春澤湯,尤是要藥。更兼作四皓粥食之。諸病久損,腎虛而渴,並宜八味丸及黃耆飲,四物湯加人參、木瓜各半錢,或七珍散、大補湯並去朮,加木瓜如數。諸失血及產婦蓐中渴,名曰血渴。宜求益血之劑,已於吐血證中論之。

有無病忽然大渴,少頃又定,只宜蜜湯及縮脾湯之類。折二泔冷進數口亦可。酒渴者,乾葛湯調五苓散。又有果木渴,因多食果子所致,藥中宜用麝香。

【診】:𩩲𩨗弱小以薄者心脆,肩背薄者肺脆,脅骨弱者肝脆,唇大而不堅者脾脆,耳大不堅者腎脆,皆善病消癉易傷。心脈微小為消癉,滑甚為善渴。(滑者陽氣勝)。肺、肝、脾、腎脈微小,皆為消癉。(諸脈小者,陰陽俱不足也。勿取以針,而調以甘藥)。心脈軟而散者,當消渴自已。

濡散者,氣實血虛。洪大者,陽余陰虧。寸口脈浮而遲,浮為虛,衛氣虧;遲為勞,榮氣竭。趺陽脈浮而數,浮為風,數消穀。脈實大,病久可治。懸小堅,病久不可治。數大者生。細小浮短者死。病若開目而渴,心下牢者,脈當得緊實而數,反得沉澀而微者,死也。心移寒於肺消者,飲一溲二不治。

白話文:

(這種口渴是常見的,不是糖尿病。)

李東垣說:飲食不節制,過度勞累,導致脾胃虛弱,這是因為血出了問題,使得體內的津液無法順利運行,所以才會口乾舌燥。病人自己會覺得很渴,如果醫生用五苓散來治療,反而會加重口渴,這是因為五苓散會消耗津液,導致病情惡化。醫書上說:「虛則補其母」,應該從心臟和小腸方面來調理,因為它們是脾胃的根本。治療上要以甘溫的藥物為主,搭配苦寒的藥物來輔助,用酸味的藥物作為輔助,再佐以辛味的藥物。

心臟功能衰弱時,要用酸味食物來收斂。心火旺盛時,會影響肺臟功能,肺功能虛弱時要用酸味藥物來補,接著用甘溫或甘寒的藥物,在脾胃中瀉去心火的亢盛,這才是治本的方法。(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,加五味子、葛根。《本事方》的黃耆湯也可以。)戴思恭說:沒有生病卻自己覺得口渴,或是病癒後仍然口渴的,可以用參朮飲、四君子湯、縮脾湯,都要加乾葛。或是用七珍散加木瓜一錢。

生料五苓散加人參一錢,叫做春澤湯。五苓散加上四君子湯,也叫做春澤湯,這是很重要的藥方。還可以搭配四皓粥一起食用。各種疾病導致長期損耗,腎虛而口渴的,可以用八味丸和黃耆飲,或是四物湯加人參、木瓜各半錢,或是七珍散、大補湯,但要去除白朮,木瓜要照原來的量加。各種失血以及產婦產後口渴,叫做血渴。應該用補血的藥物,這在吐血的章節已經討論過。

有的人會忽然覺得很渴,過一會兒又好了,這種情況只要喝蜂蜜水或是縮脾湯就可以了。用淘米水冷卻後喝幾口也可以。喝酒引起的口渴,可以用葛根湯搭配五苓散。還有一種是吃太多水果引起的口渴,這種情況藥物中要加入麝香。

【診斷】:如果病人看起來骨架小,皮膚薄,表示心臟比較脆弱;背部薄表示肺比較脆弱;肋骨弱表示肝比較脆弱;嘴唇大而不緊實表示脾比較脆弱;耳朵大而不緊實表示腎比較脆弱,這些人容易生病,而且容易消瘦。心脈微弱細小表示容易消瘦,脈象滑溜表示容易口渴(脈滑表示陽氣過盛)。肺、肝、脾、腎的脈象如果微小,都表示容易消瘦。(各種脈象細小,表示陰陽都虛弱。不要用針灸治療,要用甘味的藥物來調理)。心脈如果軟而散亂,消渴的症狀自然就會好。

脈象濡軟散亂,表示氣盛血虛。脈象洪大,表示陽氣過盛,陰液不足。寸口的脈象浮而遲緩,浮表示虛弱,是衛氣不足;遲表示過勞,是榮氣耗竭。足背動脈的脈象浮而數,浮表示有風邪,數表示消化太快。脈象強大有力,病程雖久但還可以治療。脈象懸細而堅硬,病程久遠就難以治療。脈象跳動快速而且有力,表示還有希望。脈象細小、浮而短弱,表示情況危險。如果病人眼睛睜開而且覺得口渴,心下部感覺硬實,脈象應該是緊實而跳動快速,但如果反而摸到脈象沉澀而微弱,表示情況危險。如果心臟的寒氣轉移到肺部,病人喝一杯水就排兩次小便,這種情況難以治療。

2. 黃疸

(食勞疳黃,目黃)

色如熏黃,一身盡痛,乃濕病也。色如橘子黃,身不痛,乃疸病也。疸分為五:黃汗、黃疸、谷疸、酒疸、女勞疸。

【黃汗】汗出染衣,黃如柏汁是也。問曰:黃汗之為病,身體腫,(一作強)。發熱汗出而渴,狀如風水,汗沾衣,色正黃如柏汁,脈自沉,何從得之?師曰:以汗出入水中浴,水從汗孔入得之。宜耆芍桂酒湯主之。黃汗之病,兩脛自冷,假令發熱,此屬歷節。食已汗出,又身常暮盜汗出者,此勞氣也。

若汗出已,反發熱者,久久其身必甲錯。若發熱不止者,必生惡瘡。若身重,汗出已輒輕者,久久必身瞤,又胸前痛,腰上有汗,腰下無汗,腰髖弛痛,如有物在皮中狀,劇者不能食,身疼重,煩躁,小便不利者,此為黃汗,桂枝加黃耆湯主之。按汗出浴水,亦是仲景舉一隅耳。

多由脾胃有熱,汗出逢閉遏,濕與熱盦而成者,宜黃耆湯。(治陰黃汗染衣,涕唾黃,用蔓菁子搗末,平旦以井花水服一匙,日再,加至兩匙,以知為度。每夜小便中浸少許帛子,各書記日,色漸退白則瘥,不過服五升而愈。)

【黃疸】食已即飢,遍身俱黃,臥時身體帶青帶赤,憎寒壯熱,此飲食過度,臟腑熱,水穀並積於脾胃,風濕相搏,熱氣熏蒸而得之。師曰:病黃疸,發熱煩喘,胸滿口燥者,以病發時火劫其汗,兩熱所得,然黃皆從濕得之,一身發熱而黃,肚熱,熱在裡,當下之。黃疸脈浮而腹中和者,宜汗之,桂枝加黃耆湯熱服,須臾飲熱粥以助藥力,取微汗為度,未汗更服。若腹滿欲嘔吐,懊憹而不和者,宜吐之,不宜汗。

黃疸腹滿,小便不利而赤,自汗出,此為表和裡實,當下之,宜大黃硝石湯。黃疸病,小便色不變,欲自利,腹滿而喘,不可除熱,熱除必噦,噦者,小半夏湯主之。黃疸病,茵陳五苓散主之。

【谷疸】食畢即頭眩,心中怫鬱不安,遍身發黃。趺陽脈緊而數,數則為熱,熱則消穀;緊則為寒,食即為滿。尺脈浮為傷腎,趺陽脈緊為傷脾。風寒相搏,食谷則眩,穀氣不消,胃中苦濁,濁氣下流,小便不通,陰被其寒,熱流膀胱,身體盡黃,名曰谷疸。陽明病脈遲者,食難用飽,飽則發煩,頭眩,小便難,此欲作谷疸,雖下之腹滿如故,所以然者,脈遲故也。谷疸之為病,寒熱不食,食即頭眩,心胸不安,久久發黃為谷疸,茵陳湯主之。

續法,谷疸丸、《寶鑑》茵陳梔子湯、紅丸子。

【酒疸】身目發黃,則心下懊憹而熱,不能食,時時欲吐。(足脛滿,小便黃,面發赤斑,此因飢中飲酒,大醉當風入水所致)。夫病酒黃疸者,必小便不利,其候心中熱,足下熱,是其證也。酒黃疸者,或無熱,靜言了了,腹滿欲吐,鼻燥,其脈浮者,先吐之;沉弦者,先下之。

白話文:

黃疸

(因為過度勞累或飲食不潔而導致的黃疸,眼睛也會發黃)

身體發黃的顏色像被煙燻過一樣,全身都疼痛,這是屬於濕邪引起的疾病。如果發黃的顏色像橘子一樣,身體卻不疼痛,這就是真正的黃疸病。黃疸又可以分為五種:黃汗、黃疸、谷疸、酒疸和女勞疸。

【黃汗】

汗液會將衣服染成黃色,像柏樹汁液一樣,這就是黃汗。有人問:黃汗這種病,身體會腫脹(或僵硬),發燒、流汗而且口渴,症狀類似風濕病。汗液沾到衣服上,顏色是純黃色,像柏樹汁液一樣,脈搏是沉緩的,這是怎麼得的呢?醫生說:這是因為流汗後在水中沐浴,水從汗孔進入體內造成的。應該用耆芍桂酒湯來治療。黃汗這種病,兩條小腿會自己發冷,如果還發燒,就屬於關節病。吃完飯就流汗,而且經常在晚上睡覺時盜汗,這是因為過度勞累導致的氣虛。

如果流汗後反而發燒,時間久了皮膚會變得粗糙像魚鱗。如果發燒不止,一定會長出惡瘡。如果身體沉重,流汗後就感覺輕鬆,時間久了身體一定會出現肌肉抽動,而且胸前疼痛,腰部以上有汗,腰部以下卻沒有汗,腰部和髖部鬆弛疼痛,感覺好像有東西在皮膚裡面一樣。嚴重時會食不下嚥,身體疼痛沉重,煩躁不安,小便不順暢,這就是黃汗,應該用桂枝加黃耆湯來治療。按原文所說流汗後沐浴而導致黃汗,這只是醫聖張仲景舉的一個例子而已。

黃汗大多是因為脾胃有熱,流汗後汗孔閉塞,濕氣和熱氣悶在一起造成的,應該用黃耆湯來治療。(用蔓菁子搗成末,早晨用井水送服一匙,一天兩次,可以增加到兩匙,直到病情好轉。每晚用少許絲綢浸泡在小便中,並記錄日期,如果顏色逐漸變白就表示快好了,一般服用不超過五升就可以痊癒。)(治療因陰虛而導致的黃汗,會將衣服染黃,鼻涕和唾液也是黃色)

【黃疸】

吃完飯就覺得餓,全身都發黃,躺下時身體會呈現青色或紅色,怕冷、發高燒。這是因為飲食過量,導致內臟產生熱,水穀在脾胃積聚,又受到風濕的侵襲,熱氣蒸騰而造成的。醫生說:黃疸病人,如果發燒、呼吸急促、胸悶、口乾,是因為發病時用火烤導致汗液無法排出,內外都有熱邪。但黃疸都是從濕邪引起的,如果全身發熱而且發黃,肚子也發熱,這表示熱在體內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如果黃疸病脈搏浮,肚子卻沒有不適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,可以服用桂枝加黃耆湯,要熱服,馬上喝熱粥來幫助藥力,以微微出汗為度,如果沒出汗再服用。如果肚子脹滿想吐,煩躁不安,就不適合發汗,應該用催吐的方法治療。

黃疸病人如果肚子脹滿,小便不順暢而且顏色發紅,會自己出汗,這是因為表面和諧但裡面實熱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,可以用大黃硝石湯。黃疸病如果小便顏色不變,想腹瀉,肚子脹滿且呼吸急促,就不能用清熱的方法治療,如果用清熱的方法會打嗝,打嗝時應該用小半夏湯來治療。黃疸病也可以用茵陳五苓散來治療。

【谷疸】

吃完飯就頭暈,心中煩悶不安,全身發黃。腳背上的動脈(趺陽脈)搏動緊而且快,快表示體內有熱,有熱就會消耗食物;緊表示體內有寒,吃飯後會覺得脹滿。尺脈(手腕處的脈搏)浮表示腎臟受損,腳背動脈脈搏緊表示脾臟受損。風寒侵襲,吃東西就會頭暈,食物無法消化,胃裡充滿苦濁的氣體,濁氣向下流,導致小便不順暢。陰氣受到寒邪的影響,熱邪流到膀胱,身體就變得發黃,這種情況叫做谷疸。陽明病脈搏遲緩的人,很難吃飽飯,吃飽就覺得煩躁、頭暈、小便困難,這就要發展成谷疸了。即使瀉下,肚子依然脹滿,這是因為脈搏遲緩的緣故。谷疸這種病,會怕冷怕熱,不想吃飯,吃東西就會頭暈,心胸煩悶不安,時間久了就會發黃,可以用茵陳湯來治療。

後續還有其他治療方法,例如谷疸丸、《寶鑑》裡的茵陳梔子湯、紅丸子等。

【酒疸】

身體和眼睛發黃,心下煩熱,吃不下飯,經常想吐。(小腿脹滿,小便發黃,臉上出現紅斑,這是因為空腹飲酒,大醉後又吹風淋水造成的。)患酒疸的人,一定小便不順暢,會感覺心中發熱,腳底發熱,這是判斷的依據。酒疸有時候沒有發熱,會神志清楚,肚子脹滿想吐,鼻子乾燥,脈搏浮的,應該先用催吐的方法;脈搏沉弦的,應該先用瀉下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