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57)
第五冊 (57)
1. 消癉
更有浮在溺面如豬脂,濺在桶邊如桕燭淚,此精不禁,真元竭矣。按消渴小便甜,許學士論之甚詳,其理未暢。大抵水之在天地與人身,皆有咸有甘,甘者生氣,而咸者死氣也,坡仙乳泉賦備矣。小便本咸而反甘,是生氣泄也。生氣泄者,脾氣下陷入腎中也。脾氣入腎者,土剋水也。
三消久之,精血既虧,或目無見,或手足偏廢如風疾,然此證消腎得之為多,但用治下消中諸補藥,滋生精血自愈。三消病退後而燥渴不解,此有餘熱在肺經,可用參、苓、甘草少許,生薑汁冷服。虛者可用人參湯。渴病愈後再劇,舌白滑微腫,咽喉嚥唾覺痛,嗌腫,時渴飲冷,白沫如膠,飲冷乃止,甘草石膏丸。渴疾愈,須預防發癰疽,黃耆六一湯下忍冬丸。
(凡諸虛不足,胸中煩躁,時常消渴唇口乾燥,或先渴而欲發瘡,或病癰疽而後渴者,並宜黃耆六一湯多服。)已發者,藍葉散、玄參散、薺苨丸。消渴後成水氣,方書雖有紫蘇湯、瞿麥湯、葶藶丸,皆克泄之劑,不若五皮飲送濟生腎氣丸,及東垣中滿分消諸方為妥。
白話文:
消渴
如果患者排出的尿液浮在水面,像豬油一樣;濺到桶邊,像桕樹蠟燭滴下的蠟油一樣,這說明精氣已不能承受,真元耗竭了。古人認為消渴症的小便發甜,許學士的論述很詳盡,但道理還未完全闡明。總之,水在天地之間和人體內,都兼具鹹味和甜味,甜味是生機,鹹味是死氣,坡仙的《乳泉賦》已說明得很清楚了。小便原本該是鹹的,卻反而是甜的,這是生機外泄。生機外泄,是脾氣下陷進入腎臟。脾氣入腎,是土剋水。
三消症久病之後,精血虧損,可能導致目盲,或手足偏廢,像中風一樣。但這種情況多數是腎臟受損造成的。只要使用治療下消的補益藥物,滋養精血,就能自愈。三消病好轉後,但燥渴不止,這是肺經還有餘熱,可以用人參、茯苓、甘草少許,用生薑汁送服。體虛者可以用人參湯。渴病痊癒後再次加劇,舌苔白滑微腫,咽喉吞嚥唾液感到疼痛,咽喉腫痛,經常口渴想喝冷飲,唾沫像膠一樣,喝冷飲後才能止渴,可以用甘草石膏丸。渴病痊癒後,必須預防癰疽的發生,可以用黃耆六一湯加忍冬丸。
(凡是各種虛弱不足,胸中煩躁,經常口渴、唇口乾燥,或者先口渴然後要生瘡,或者患有癰疽然後才口渴的,都應該多服用黃耆六一湯。)已經發病的,可以用藍葉散、玄參散、薺苨丸。消渴之後變成水腫,雖然方書中有紫蘇湯、瞿麥湯、葶藶丸等利水洩邪的藥方,但不如五皮飲配合濟生腎氣丸,以及東垣(張仲景)治療中滿消渴的方劑更為妥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