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56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五冊 (56)

1. 消癉

(熱則清之,盛則瀉之。)

【下消】者,病在下焦,初發為膏淋,謂淋下如膏油之狀,至病成,煩躁引飲,面色黧黑,形瘦而耳焦,小便濁而有脂液,治宜養血以分其清濁而自愈矣,以六味地黃丸主之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,則便溺有節。(八味丸。)壯水之主以制陽光,則渴飲不思。六味丸。《金匱》治男子消渴,小便反多,如飲水一斗,小便亦一斗,腎氣丸主之。

(子和治腎消,以腎氣丸本方內加山藥一倍外,桂、附從四時加減,冬一兩,春秋五錢,夏二錢半。又法,腎氣丸去附子,加五味子一兩半。)婁全善云:腎消者,飲一溲二,其溲如膏油,即膈消、消中之傳變。王注謂肺臟消燥,氣無所持是也。蓋肺臟氣,肺無病則氣能管攝津液,而津液之精微者,收養筋骨血脈,余者為溲。

肺病則津液無氣管攝,而精微者亦隨溲下,故飲一溲二而溲如膏油也。筋骨血脈無津液以養之,故其病成,漸形瘦焦乾也。然肺病本於腎虛,腎虛則心寡於畏,妄行陵肺,而移寒與之,然後肺病消。故仲景治渴而小便反多,用腎氣丸補腎救肺,後人因名之腎消及下消也。或曰:經既云肺消死不治,仲景復用腎氣丸治之何也?曰:飲一溲二者,死不治。

若飲一未至溲二者,病尚淺,猶或可治。故仲景腎氣丸治飲水一斗小便亦一斗之證。若小便過於所飲者,亦無及矣。腎消服滋補丸藥外,宜多煎黃耆湯飲之。戴院使云:若因色欲過度,水火不交,腎水下泄,心火自炎,以致渴濁,不宜備用涼心冷劑,宜堅腎水以濟心火,當用黃耆飲,加蓯蓉、五味各半錢,吞八味丸,及小菟絲子丸、玄兔丹、鹿茸丸、加減安腎丸、或靈砂丹。消腎為病,比諸消為重,古方謂之強中。

又謂之內消。多因恣意色欲,或餌金石,腎氣既衰,石氣獨在,精水無所養,故常發虛陽,不交精出,小便無度,唇口乾焦,黃耆飲,吞玄兔丹。八味丸、鹿茸丸、加減腎氣丸、小菟絲子丸、靈砂丹,皆可選用。未效,黃耆飲加蓯蓉、五味、山茱萸各四分,薺蘢湯、蓯蓉丸、天王補心丹、雙補丸、腎瀝散、金銀箔丸、白茯苓丸。

【通治】三消丸,用好黃連治淨為細末,不拘多少,切冬瓜肉,研取自然汁,和成餅,陰乾,再為細末,用汁浸和,加至七次,即用冬瓜汁為丸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以大麥仁湯入冬瓜汁送下。尋常渴,止一服效。酒色過度,積為酷熱,熏蒸五臟,津液枯燥,血泣,小便並多,肌肉消鑠,專嗜冷物寒漿,勿投涼劑,以龍鳳丸主之。

戴云:諸消不宜用燥烈峻補之劑,惟當滋養,除消脾外,心腎二消,宜用黃耆六一湯,或參耆湯吞八味丸,或玄兔丹,或小菟絲子丸。又用竹龍散皆可,又用六神飲,亦治腎消。惟脾消則加當歸去黃耆。三消小便既多,大便必秘,宜常服四物湯,潤其大腸,如加人參、木瓜、花粉在內,仍煮四皓粥食之,糯米泔折二,亦可冷進。三消久而小便不臭,反作甜氣,在溺桶中湧沸,其病為重。

白話文:

消癉

熱症則需清熱,病情嚴重則需瀉火。

下消是指病在下焦,初期症狀為膏淋,小便如膏油狀。病情發展後,則會煩躁口渴,面色黝黑,身體消瘦,耳朵焦黃,小便混濁且帶有油脂。治療應以養血為主,使清濁分離而自愈,可用六味地黃丸。益火之源以消除陰翳,則大小便可恢復正常(可用八味丸);壯水之主以制約陽氣過盛,則口渴飲水之慾望就會減少(可用六味丸)。《金匱要略》記載治療男子消渴症,小便異常增多,例如喝一斗水,小便也有一斗,可用腎氣丸。

治療腎虛導致的消渴,可用腎氣丸,在原方基礎上加倍山藥,桂枝、附子則根據季節增減用量,冬季用一兩,春秋季用五錢,夏季用二錢半。另一方法是去掉腎氣丸中的附子,加入五味子一兩半。婁全善說:腎消的症狀是喝水一斗,小便卻排出兩斗,小便如同膏油,這是膈消、消中病症的轉變。王注認為是肺臟乾燥,氣虛無法攝津所致。因為肺氣正常時,可以攝納津液,津液的精華部分滋養筋骨血脈,其餘則排出為尿。

肺部有病則津液無法被攝納,精華部分也隨小便排出,所以喝水一斗卻小便兩斗,且小便如膏油。筋骨血脈缺乏津液滋養,所以病情發展,身體就會日漸消瘦枯乾。然而,肺病本源於腎虛,腎虛則心火妄動,侵犯肺臟,並將寒邪移至肺,然後才導致肺病消渴。所以張仲景治療口渴而小便反多的症狀,使用腎氣丸補腎救肺,後人因此稱之為腎消或下消。有人問:經書上說肺消不治之症,張仲景為何還用腎氣丸治療呢?答曰:喝水一斗,小便兩斗者,是無法治療的。

如果喝水一斗,小便不到兩斗,病情尚淺,仍有治愈的可能。所以張仲景用腎氣丸治療喝水一斗,小便也一斗的證狀。若小便超過飲水量,則無藥可救了。治療腎消除了服用滋補藥物外,還應多喝煎煮的黃耆湯。戴院使說:如果因為房事過度,水火不交,腎水下泄,心火自燃,導致口渴尿濁,不宜使用涼心冷寒的藥物,應先固攝腎水以滋養心火,當服用黃耆湯,加入肉蓯蓉、五味子各半錢,並服用八味丸、小菟絲子丸、玄兔丹、鹿茸丸、加減安腎丸或靈砂丹。腎消比其他消渴症嚴重,古方稱之為強中,

又稱之為內消。多因縱慾過度,或服用金石藥物,導致腎氣衰弱,金石藥物毒性獨存,精水缺乏滋養,所以常出現虛陽上浮,不交而遺精,小便失禁,口唇乾裂等症狀,服用黃耆湯,並服用玄兔丹。八味丸、鹿茸丸、加減腎氣丸、小菟絲子丸、靈砂丹,皆可選用。若無效,則黃耆湯中再加入肉蓯蓉、五味子、山茱萸各四分,或服用薺蘢湯、蓯蓉丸、天王補心丹、雙補丸、腎瀝散、金銀箔丸、白茯苓丸。

通治三消的藥方是三消丸:將上好的黃連研磨成細末,不限用量,切取冬瓜肉,榨取汁液,與黃連末混合製成餅狀,陰乾後再研磨成細末,用冬瓜汁浸泡混合,重複七次,再用冬瓜汁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大麥仁湯加冬瓜汁送服。一般口渴症狀,服用一劑即可見效。因酒色過度,積聚成酷熱,薰蒸五臟,津液枯竭,血液受損,小便增多,肌肉消瘦,喜好冷飲,切勿服用寒涼藥物,可用龍鳳丸治療。

戴氏說:各種消渴症都不宜使用燥烈峻猛的補益藥物,應以滋養為主,除了脾消外,心腎二消宜用黃耆六一湯,或參耆湯配合八味丸、玄兔丹或小菟絲子丸。也可服用竹龍散,或六神飲治療腎消。脾消則加當歸,去除黃耆。三消症患者小便增多,大便必會便秘,宜常服四物湯潤腸,可加入人參、木瓜、花粉,再煮四皓粥食用,用糯米泔水稀釋兩倍,也可冷服。三消久病,小便無臭味,反而有甜味,在便桶中沸騰,則病情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