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55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五冊 (55)

1. 消癉

是熱助心盛而渴,治以諸寒劑,世之所知也。經云:太陽司天,寒氣下臨,心火上從,嗌乾善渴。又云:太陽司天,寒淫所勝,民病嗌乾,渴而欲飲。又云:寒水太過,上臨太陽,民病渴而妄冒。是寒攻心虛而渴,治以諸熱劑,則世之所未知也。東垣云:消渴末傳能食者,必發腦疽背瘡,不能食者,必傳中滿鼓脹。

《聖濟總錄》皆為必死不治之證,潔古分而治之,能食而渴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不能食而渴者,錢氏白朮散倍加葛根主之。上下既平,不復傳下消矣。或曰末傳瘡疽者何也?此火邪勝也,其瘡痛甚而不潰,或潰赤水者是也。經曰:有形而不痛者,陽之類也。急攻其陽,無攻其陰,治在下焦,元氣得強者生,失強者死。

末傳中滿者何也?以寒治熱,雖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。然臟腑有遠近,心肺位近,宜制小其服,腎肝位遠,宜制大其服,皆適其所至所為。故知過與不及,皆誅罰無過之地也。如膈消、中消,制之太急,速過病所,久而成中滿之疾。正謂上熱未除,中寒復生者,非藥之罪,失其緩急之宜也。

處方之際,宜加審焉。(雖為三條,而分經止渴,中下亦同例,當參考焉。)

【中消】者,胃也,渴而多飲,善食而瘦,自汗,大便硬,小便頻數赤黃,熱能消穀,知熱在中焦也。宜下之以調胃承氣湯,又三黃丸主之。胃熱則善消水穀,可飲甘辛降火之劑,用黃連末、生地、白藕各自然汁,牛乳各一升,熬成膏,和黃連末一斤,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三五十丸,少呷白湯下,日進十服。

消渴中消,自古只治燥止渴,誤矣。三陽結謂之消,三陽者,陽明也。手陽明大腸主津液所生病,熱則目黃口乾,是津液不足也。足陽明主血所生病,熱則消穀善飢,血中伏火,是血不足也。結者、津液不足,結而不潤,皆燥熱為病也。此因數食甘美而多肥,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,治之以蘭,除陳氣也。

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,其氣悍烈,能助熱燥也。越人云: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,陽脈不和則氣留之,氣留之則陽脈盛矣,陽脈太盛則陰氣不得榮也。故肌肉皮膚消削是也。和血益氣湯主之。戴云:消脾緣脾經燥熱,食物易化,皆為小便,轉食轉飢。然脾消又自有三,曰消中,曰寒中,曰熱中。

宜用蓮茗飲,加生地黃、乾葛各一錢。或烏金散,或止用蓮茗飲。順利散、參蒲丸、加味錢氏白朮散、和血益氣湯、清涼飲子、甘露膏、黃連豬肚丸、爛金丸、天門冬丸、豬腎薺苨湯。《內經》言大腸移熱於胃,善食而瘦,謂之食㑊。胃移熱於膽,亦曰食㑊。食㑊者,謂食移易而過,不生肌膚,亦易飢也。

東垣云:善食而瘦者,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,脾虛則肌肉削也,即消中也。運氣消中皆屬熱。經云:少陰之勝,心下熱善飢。又云:少陽之勝,熱客於胃,善飢,治以寒劑是也。針灸消中,皆取於胃。經云:邪在脾胃,陽氣有餘,陰氣不足,則熱中善飢,取三里灸。又云:胃足陽明之脈氣盛,則身已前皆熱,於胃則消穀善飢。

白話文:

消癉

口渴是心火旺盛所致,用寒涼藥物治療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經書上說:太陽主宰天時,寒氣下降,心火上升,咽喉乾燥口渴。又說:太陽主宰天時,寒邪盛行,人們就會咽喉乾燥,口渴想喝水。還說:寒邪之水過盛,上犯太陽,人們就會口渴且妄自冒汗。這是寒邪侵犯心臟虛弱導致口渴,用溫熱藥物治療,卻鮮為人知。東垣(李東垣)說:消渴初期,還能進食者,必定會生髮腦疽或背瘡;不能進食者,必定會發展成腹脹滿的情況。《聖濟總錄》都認為這是必死的絕症,潔古(張潔古)則將其區分治療,能食而渴者,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;不能食而渴者,用錢氏白朮散加倍葛根治療。上下都調和了,就不會再發展成下焦的消渴症。有人問:為何有些人不發展成瘡疽?這是因為火邪盛行,瘡痛劇烈但不潰破,或潰破流出赤色水液的緣故。經書上說:有形體而不疼痛的,屬於陽邪。要迅速攻伐陽邪,不要攻伐陰邪,治療應在下焦著手,元氣得以增強者就能活,元氣衰弱者就會死。

為何有些人會發展成腹脹滿?這是因為用寒涼藥物治療熱證,即使是方士也不能違背醫理而改變治療方法。但是臟腑有遠近之分,心肺位置靠近,服藥劑量宜少;腎肝位置較遠,服藥劑量宜多,都要根據藥物到達的部位和作用來調整。因此知道過與不及,都是不可饒恕的錯誤。像膈消、中消,治療過於急促,藥力迅速超過病灶,久之就會變成腹脹滿的疾病。這正是因為上焦的熱邪未除,中間又產生寒邪,這並非藥物的過錯,而是失卻了緩急的適宜之法。

開處方時,應當更加審慎。(雖然分為三條,但分經止渴,中下焦的治療也同理,應當參考。)

【中消】指的是胃,口渴多飲,能吃卻消瘦,自汗,大便秘結,小便頻數色黃赤,熱邪能消穀物,說明熱邪在中焦。宜用下焦的調胃承氣湯,也可用三黃丸治療。胃熱則善於消化水穀,可以飲用甘辛能降火的藥物,用黃連末、生地、白藕各取自然汁液,牛乳各一升,熬成膏,和黃連末一斤,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三五十丸,少許溫水送服,每日服用十次。

消渴的中消,自古以來只治療乾燥止渴,是錯誤的。三陽(陽明經)聚集稱之為消渴,三陽指的是陽明經。手陽明大腸經主司津液,生病則目黃口乾,這是津液不足。足陽明胃經主司血液,生病則消穀善飢,這是血中伏有熱邪,這是血液不足。聚集的意思,就是津液不足,聚集而不滋潤,都是燥熱引起的疾病。這是因為經常食用甘美的食物和肥甘厚膩之物,所以其氣上溢而轉化為消渴,用蘭草治療,去除陳舊之氣。

不可服用膏粱厚味、芳香辛烈及石藥,其氣味辛烈,能助長熱燥。越人(古代南方醫家)說:邪氣在六腑則陽脈不調和,陽脈不調和則氣機滯留,氣機滯留則陽脈盛,陽脈太盛則陰氣不能滋養,所以肌肉皮膚消瘦。用和血益氣湯治療。戴(戴原子)說:脾胃消渴是因為脾經燥熱,食物容易消化,都變成小便,吃後就飢餓。然而脾胃消渴又有三種,曰消中、曰寒中、曰熱中。

宜用蓮子茶,加入生地黃、乾葛各一錢。或者用烏金散,或者只用蓮子茶。順利散、參蒲丸、加味錢氏白朮散、和血益氣湯、清涼飲子、甘露膏、黃連豬肚丸、爛金丸、天門冬丸、豬腎薺苨湯。《內經》說大腸把熱邪移到胃,能吃卻消瘦,稱為食㑊。胃把熱邪移到膽,也稱為食㑊。食㑊是指食物容易消化而過度,不能滋養肌膚,也容易飢餓。

東垣(李東垣)說:能吃卻消瘦,是胃裡伏藏了火邪在氣分,所以能吃,脾虛則肌肉消瘦,這就是消中。運氣消中都屬熱證。經書上說:少陰盛則心下熱而善飢。又說:少陽盛則熱邪客於胃,善飢,用寒涼藥物治療。針灸治療消中,都取穴於胃經。經書上說:邪氣在脾胃,陽氣有餘,陰氣不足,則熱中而善飢,取三里穴灸治。又說:胃足陽明之脈氣盛,則身體前面都發熱,在胃則消穀善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