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54)
第五冊 (54)
1. 消癉
小便自利而渴,知內有燥也,甘露飲、門冬飲潤之。大便自利而渴,先用白芍、白朮各炒為末調服,後隨證用藥。大便不利而渴,止渴潤燥湯。上焦渴,小便自利,白虎湯。中焦渴,大小便俱不利,調胃承氣湯。下焦渴,小便赤澀,大便不利,大承氣湯。戴院使云:心消之病,往往因嗜欲過度,食啖辛熱,以致煩渴,引飲既多,小便亦多,當抑心火使之下降,自然不渴,宜半夏瀉心湯,(半夏非所宜用。
)去乾薑,加栝蔞、乾葛如其數,吞豬肚丸,或酒煮黃連丸,仍佐獨味黃連湯,多煎候冷,遇渴恣飲,久而自愈。若因用心過度,致心火炎上而渴者,宜黃耆六一湯,加蓮肉、遠志各一錢,吞玄兔丹,仍以大麥煎湯,間下靈砂丹。渴欲飲水不止,仲景以文蛤一味捍為散,沸湯和服方寸匕。
經驗方用大牡蠣,於臘月或端午日,黃泥裹煅通赤,放冷,取出為末,用鯽魚煎湯下一錢匕。蓋二藥性收澀,最能回津,《綱目》以為咸軟非也。《三因方》用糯谷(旋炒作爆)、桑根白皮(厚者切細,等分。)每服一兩,水一碗,煮至半碗,渴即飲之。夫水穀之氣上蒸於肺而化為津,以溉一身,此金能生水之義,二藥固肺藥也,而又淡滲,故取之。《保命集》用蜜煎生薑湯,大器傾注,時時呷之,法曰,心肺之病,莫厭頻而少飲。
經云:補上治上宜以緩。又云:辛以潤之。開腠理,致津液,肺氣下流,故火氣降而燥衰矣。有食韭苗而渴愈者,亦辛潤之意也。丹溪云:消渴飲繰絲湯,能引清氣上朝於口。予謂蠶與馬同屬午也,心也,作繭成蛹,退臟之際,故能抑心火而止渴焉。飲多停積,有化水丹,又有神仙減水法。
東垣治張芸夫病消渴,舌上赤裂,飲水無度,小便數,制方名曰生津甘露飲子。《內經》云:熱淫所勝,佐以甘苦,以甘瀉之。熱則傷氣,氣傷則無潤。折熱補氣,非甘寒之劑不能,故以石膏之甘寒為君。王太僕云: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,故以柏、連、梔子、知母之苦寒,瀉熱補水為臣。
以當歸、杏仁、麥門冬、全蠍、連翹、白葵花、蘭香、甘草,甘寒和血潤燥為佐。升麻、柴胡苦平,行陽明、少陽二經。蓽澄茄、白豆蔻、木香、藿香反佐以取之。又用桔梗為舟楫,使浮而不下也。為末湯浸,蒸餅和成劑,曬乾杵碎,如黃米大。每於掌內舐之,津液送下,不令藥過病處也。
許學士治一卒病渴,日飲水三斗,不食已三月,心中煩悶,此心中有伏熱。與火腑丹,每服五十丸,溫水下,日三。次日渴止,又次日食進。此方本治淋,用以治渴效,信乎,藥貴變通用之。經云:少陽司天之政,三之氣,炎暑至,民病渴。又云:少陰之復,渴而欲飲。又云:少陽之復,嗌絡焦槁,渴引水漿。
白話文:
消癉
小便解得很順暢卻感到口渴,就知道體內乾燥了,可以用甘露飲、麥門冬飲來滋潤。大便解得很順暢卻感到口渴,先用炒白芍、炒白朮磨成粉末服用,之後再根據症狀用藥。大便不順暢卻感到口渴,就用止渴潤燥湯。上焦口渴,小便解得很順暢,用白虎湯。中焦口渴,大小便都不順暢,用調胃承氣湯。下焦口渴,小便排泄困難且灼熱,大便不順暢,用大承氣湯。戴院使說:心消的病症,往往因為嗜慾過度,吃辛辣燥熱的食物,導致煩渴,喝水很多,小便也很多,應該抑制心火使其下降,自然就不會口渴了,適合用半夏瀉心湯(但半夏不一定適合使用),去掉乾薑,加入栝蔞、葛根等量,服用豬肚丸,或者用酒煮黃連丸,再輔以單味黃連湯,多煎煮後放涼,感到口渴就盡情飲用,久而久之就會自愈。如果因為用腦過度,導致心火上升而口渴,就應該用黃耆六一湯,加入蓮子肉、遠志各一錢,服用玄兔丹,再用大麥煎湯,間隔服用靈砂丹。口渴想喝水止不住,張仲景用文蛤單味研磨成粉,用沸水調和服用一湯匙。
經驗方使用大牡蠣,在臘月或端午節,用黃泥包裹煅燒至通紅,放涼後取出磨成粉,用鯽魚湯送服一湯匙。這兩種藥物都具有收斂的作用,最能回補津液,《本草綱目》認為它們鹹而軟這是不對的。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使用糯米(炒至爆裂)、桑根白皮(厚的切細,等分),每次服用一兩,加一碗水,煮到半碗,口渴就喝。水穀之氣上蒸到肺部而化為津液,滋潤全身,這是金生水的道理,這兩種藥都是固肺的藥物,而且性質平和滲透,所以選擇它們。《保命集》使用蜂蜜煎生薑湯,用大容器盛裝,隨時少量飲用,方法是,心肺的疾病,不要嫌棄飲用頻繁而每次少量。
經書說:上焦的病症,治療上宜緩和。又說:辛味可以潤澤,疏通毛孔,使津液充足,肺氣下降,所以火氣下降,乾燥衰退了。有人吃韭苗口渴就治癒了,也是辛潤的意思。朱丹溪說:消渴喝繰絲湯,能引導清氣上升到口中。我認為蠶和馬都屬午,也就是心,作繭成蛹,是退臟的時候,所以能抑制心火止渴。飲水太多積累,有化水丹,還有神仙減水法。
李東垣治療張芸夫消渴的病症,舌苔上紅裂,喝水無度,小便次數多,制定方劑名為生津甘露飲子。《內經》說:熱邪過盛,輔助用甘苦味藥物,用甘味瀉熱。熱則傷氣,氣傷則無津液。消除熱邪補益氣血,非甘寒的藥物不能做到,所以用甘寒的石膏為主藥。王太僕說:加強水的功能,來制約陽氣,所以用柏子仁、黃連、梔子、知母等苦寒藥物,瀉熱補水作為輔藥。
用當歸、杏仁、麥門冬、全蠍、連翹、白葵花、蘭香、甘草等甘寒和血潤燥的藥物為佐藥。升麻、柴胡苦平,走陽明、少陽二經。蓽澄茄、白豆蔻、木香、藿香反佐使用。又用桔梗為引導藥物,使藥力上浮而不下沉。磨成粉末用湯浸泡,和蒸餅做成藥劑,曬乾後搗碎,如黃米粒大小。每次放在掌心慢慢含化,用津液送服,不讓藥物超過病灶。
許學士治療一個士兵口渴,每天喝水三斗,不吃東西已經三個月了,心中煩悶,這是心中有伏熱。給他服用火腑丹,每次服用五十丸,溫水送服,一天三次。第二天口渴就止住了,第三天就能吃東西了。這個方子原本治療淋症,用來治療口渴也有效,可見藥物貴在靈活運用。經書說:少陽主司天地的運轉,三之氣,炎熱到達,百姓就生病口渴。又說:少陰的病症恢復,口渴想喝水。又說:少陽的病症恢復,咽喉乾燥焦枯,口渴想喝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