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53)
第五冊 (53)
1. 消癉
如《宣明論》立方,著《內經》諸證條下者,其治漏風而渴,用牡蠣、白朮、防風,先治漏風為急也。若心移寒於肺為肺消者,則以心火乘肺傷其氣血為急,所移之寒,非正當其邪也。故用黃耆、人參、熟地黃、五味子、桑白皮、麥門冬、枸杞子,先救氣血之衰,故不用寒藥瀉內熱也。若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者,則以肺熱為急,用麥門冬治肺中伏火、止渴為君。
天花粉、知母瀉熱為臣。甘草、五味子、生地黃、葛根、人參,生津益氣為佐。然心火上炎於肺者,必由心有事焉,不得其正,以致其臟氣血之虛,故厥陽之火上逆也。所以用茯神安心定志養精神,竹葉以涼之,用麥門冬之屬以安其宅,則火有所歸息矣。因是三條消渴之方,便見河間處方,酌量標本緩急輕重之宜,通臟腑切當之藥者,如此可謂深得仲景處方之法者也。仲景云:男子消渴,小便反多,飲一斗而小便一斗,腎氣丸主之。
脈浮,小便不利,微熱消渴者,與渴欲飲水,水入即吐者,皆以五苓散利之。脈浮發熱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主之。兼口乾舌燥者,白虎湯加人參主之。即此便見表裡分經,因病用藥,豈非萬世之準則哉。坎三,乾水也,氣也,即小而井,大而海也。兌三,坤水也,形也,即微而露,大而雨也。
一陽下陷於二陰為坎,坎以氣潛行乎萬物之中,為受命之根本,故潤萬物莫如水。一陰上徹於二陽為兌,兌以形普施於萬物之上,為資生之利澤,故說萬物者,莫說乎澤。明此二水,以悟消渴、消中、消腎三消之義治之,而兼明導引之說,又有水火者焉。三焦為無形之火,內熱爍而津液枯,以五行有形之水制之者,兌澤也,權可也。
吾身自有上池真水,亦氣也,亦無形也,天一之所生也。以無形之水,沃無形之火,又常而可久者,是為真水火,升降既濟,而自不渴矣。
【上消】者,上焦受病。逆調論云: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是也。舌上赤裂,大渴引飲,少食,大便如常,小便清利,知其燥在上焦,治宜流濕潤燥,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能食而渴為實熱,人參石膏湯,加減地骨皮散。不能食而渴為虛熱,白朮散,門冬飲子。有汗而渴者,以辛潤之。
無汗而渴者,以苦堅之。太陽經渴,其脈浮無汗者,五苓散、滑石之類主之。(太陽無汗而渴,不宜服白虎湯,若得汗後脈洪大而渴者,宜服之。)陽明經渴,其脈長有汗者,白虎湯、涼膈散之類主之。(陽明汗多而渴,不宜服五苓散,若小便不利,汗少,脈浮而渴者,宜服之。
)少陽經渴,其脈弦而嘔者,小柴胡湯加栝蔞之類主之。太陰經渴,其脈細不欲飲,縱飲思湯不思水者,四君子、理中湯之類主之。少陰經渴,其脈沉細,自利者,豬苓湯、三黃丸之類主之。厥陰經渴,其脈微引飲者,宜少少與之。小便不利而渴,知內有熱也,五苓散、豬苓散泄之。
白話文:
消渴
古籍中記載治療消渴(糖尿病)的處方,其治療原則著重於辨證施治,根據病症的輕重緩急、臟腑的病變,選擇不同的藥物。例如治療因漏風(風濕痺證)導致的口渴,應優先治療漏風,常用牡蠣、白朮、防風等藥物。
若因心火移至肺部導致肺消(肺陰虛),則應先治心火傷及肺氣血,而非直接治療寒邪,因此常用黃耆、人參、熟地黃、五味子、桑白皮、麥門冬、枸杞子等益氣養陰的藥物,而不用寒涼藥物瀉火。若心火移至肺部,進而導致膈消(胃陰虛),則應以清肺熱為首要目標,常用麥門冬清肺熱止渴,再配合天花粉、知母瀉熱,並佐以甘草、五味子、生地黃、葛根、人參等生津益氣藥物。 心火上炎於肺,根本原因在於心臟功能失調,導致氣血虛弱,所以需用茯神安心定志、養護精神,竹葉清心,麥門冬等藥物滋陰安肺,以使心火歸於平息。
河間學派(指張元素)的消渴處方,就體現了這種辨證論治的思想,根據病情輕重緩急,選擇藥物,充分體現了張仲景《傷寒雜病論》的治療方法。張仲景也提到,男子消渴、小便過多,可用腎氣丸;脈浮、小便不利、微熱口渴,或渴而飲水即吐,用五苓散;脈浮發熱、口渴、小便不利,用豬苓湯;兼有口乾舌燥,用白虎湯加人參。這些處方都體現了根據表裡、經絡辨證用藥的原則。
坎卦代表水之氣,兌卦代表水之形。一陽下陷於二陰為坎,一陰上徹於二陽為兌,這說明了水在人體中的運行規律,並可用於理解上、中、下消渴(三消)的病機。三焦為無形之火,可用有形之水(兌澤)來制約,即以水克火。
人體自身也有真水(先天之氣),它是無形的,可以滋養無形的火(三焦虛火),使水火平衡,從而達到不渴的目的。
上消,指上焦(心肺)病變。舌紅乾燥、口渴、食慾減少、大便正常、小便清利,說明燥熱在上焦,宜用白虎加人參湯等清熱生津的藥物。能食而渴為實熱,用人參石膏湯加減地骨皮散;不能食而渴為虛熱,用白朮散、麥門冬飲子;有汗而渴,用辛潤之藥;無汗而渴,用苦寒之藥。
太陽經口渴、脈浮無汗,用五苓散、滑石等;(不宜用白虎湯,出汗後脈洪大而渴,則可用白虎湯。)陽明經口渴、脈長有汗,用白虎湯、涼膈散等;(不宜用五苓散,小便不利、汗少、脈浮而渴,則可用五苓散。)少陽經口渴、脈弦而嘔,用小柴胡湯加栝蔞等;太陰經口渴、脈細不欲飲,想喝湯不想喝水,用四君子湯、理中湯等;少陰經口渴、脈沉細、腹瀉,用豬苓湯、三黃丸等;厥陰經口渴、脈微弱,少量飲水即可。小便不利而渴,說明體內有熱,用五苓散、豬苓散等利尿瀉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