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52)
第五冊 (52)
1. 消癉
(口燥咽乾)
渴而多飲為上消。(經謂膈消。)消穀善飢為中消。(經謂消中。)渴而便數有膏為下消。(經謂腎消)。劉河間嘗著三消論謂,五臟六腑四肢,皆稟氣於脾胃,行其津液,以濡潤養之。然消渴之病,本濕寒之陰氣極衰,燥熱之陽氣太盛故也。治當補腎水陰寒之虛,而瀉心火陽熱之實,除腸胃燥熱之甚,濟身中津液之衰。
使道路散而不結,津液生而不枯,氣血和而不澀,則病自已矣。況消渴者,因飲食服餌之失宜,腸胃乾涸,而氣不得宣平,或精神過違其度而耗亂之,或因大病陰氣損而血液衰,虛陽慓悍而燥熱鬱甚之所成也。若飲水多而小便多,曰消渴。若飲食多,不甚渴,小便數而消瘦者,名曰消中。
若渴而飲水不絕,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,名曰腎消。一皆以燥熱太甚,三焦腸胃之腠理怫鬱結滯,緻密壅滯,雖復多飲於中,終不能浸潤於外,榮養百骸,故渴不止,小便多出或數溲也。張戴人亦著三消之說,一從火斷,謂火能消物,燔木則為炭,燔金則為液,燔石則為灰,煎海水則為鹽,鼎水則干。人之心腎為君火,三焦膽為相火,得其平則烹煉飲食,糟粕去焉。
不得其平,則燔灼臟腑而津液耗焉。夫心火甚於上為膈膜之消,甚於中為腸胃之消,甚於下為膏液之消,甚於外為肌肉之消。上甚不已則消及於肺,中甚不已則消及於脾,下甚不已則消及於肝腎,外甚不已則消及於筋骨,四臟皆消盡,則心始自焚而死矣。故治消渴一證,調之而不下,則小潤小濡,固不能殺炎上之勢。
下之而不調,亦旋飲旋消,終不能沃膈膜之干。下之調之而不減滋味,不戒嗜欲,不節喜怒,則病已而復作。能從此三者,消渴亦不足憂矣。然而二公備引《內經》諸條言消渴者,表白三消所由來之病源,一皆燥熱也。
雖是心移寒於肺為肺消者,火與寒皆來乘肺,肺外為寒所薄,氣不得施,內為火所爍故,然太陽寒水司天,甚則渴飲者,水行凌火,火氣內郁,二者固屬外之寒邪,則已郁成內之燥熱也。或曰夫寒與熱反,若冰炭之不同爐,而今之燥熱,由外寒所郁也。將用涼以治內熱,必致外寒增而愈郁;用溫以散外寒,必致內熱增而愈渴。
治之奈何?曰:先治其急,處方之要,備在《本經》,謂處方而治者,必明病之標本,達藥之所能,通氣之所宜,而無加害者,可以制其方也。所謂標本者,先病而為本,後病而為標,此為病之本末也。標本相傳,先當救其急也。又六氣為本,三陰三陽為標。假若胃熱者,熱為本,胃為標也。
處方者,當除胃中之熱,是治其本也。故六氣乃以甚者為邪,衰者為正,法當瀉甚補衰,以平為期。養正除邪,乃天之道也,為政之理也,捕賊之義也。即此觀之,處方之要,殆盡此矣。若太陽司天,寒水之勝,心火受郁,內熱已甚,即當治內熱為急;內熱未甚,即當散寒解鬱為急。
白話文:
(口乾舌燥、喉嚨乾燥)
口渴且大量喝水,是上消(醫書又稱膈消)。容易餓且吃很多,是中消(醫書又稱消中)。口渴、小便多且有油脂,是下消(醫書又稱腎消)。
劉河間曾著《三消論》說,五臟六腑和四肢,都從脾胃獲得氣,並藉由津液來滋潤和營養。然而,消渴這種病,根本原因是體內濕寒的陰氣極度衰弱,而燥熱的陽氣過於旺盛。治療應該補腎水陰寒的虛弱,瀉心火陽熱的過盛,消除腸胃的燥熱,幫助身體恢復津液的不足。
讓氣的運行暢通不阻塞,讓津液生成而不枯竭,讓氣血調和而不滯澀,那麼病自然就會痊癒。況且消渴,是因為飲食不當,導致腸胃乾燥,氣無法順暢運行,或是精神過度耗損,或是因為大病而使陰氣受損、血液衰弱,虛陽過於旺盛而燥熱鬱積所造成的。如果喝很多水但小便也很多,就叫做消渴。如果吃很多但不覺得很渴,小便多且身體消瘦,就叫做消中。
如果口渴不停地喝水,腿部消瘦且小便有油脂,就叫做腎消。這些病症都是因為燥熱太過,導致三焦、腸胃的毛細孔阻塞,變得緻密不通,即使喝很多水,也無法滋潤身體,營養各個器官,所以才會持續口渴、小便多。張戴人也提出了三消的說法,認為「火」能消耗一切,燒木頭會變成炭,燒金屬會變成液體,燒石頭會變成灰,煮海水會變成鹽,燒開水會變乾。人的心和腎就像君火,三焦和膽就像相火,如果能維持平衡,就能夠將食物消化吸收,排除糟粕。
如果失去平衡,就會焚燒臟腑,導致津液耗損。心火過盛,在上為膈膜的消渴,在中為腸胃的消渴,在下為膏液的消渴,在外為肌肉的消渴。如果上消過於嚴重,會影響到肺;中消過於嚴重,會影響到脾;下消過於嚴重,會影響到肝腎;外消過於嚴重,會影響到筋骨。如果四臟都被消耗殆盡,心就會開始自焚而死。所以治療消渴這個病,如果只是單純調養,效果有限,無法壓制體內旺盛的火氣。
如果只是單純用瀉藥,卻不注意調養,就會邊喝水邊排出,終究無法滋潤乾燥的膈膜。如果用了瀉藥又注意調養,卻不節制飲食、不戒除嗜好、不控制情緒,那麼病好了也會復發。如果能做到這三點,消渴病就不足為慮了。然而,這兩位醫家都引用了《黃帝內經》中關於消渴的內容,說明了三消的病因,都是因為燥熱。
即使是心將寒氣傳給肺而導致肺消,也是因為火和寒都侵入肺部,肺外被寒邪侵襲,導致氣無法運行,內被火邪灼燒。即使是太陽寒水主導氣候,導致口渴,也是因為寒邪使水運行過於旺盛,壓制火氣,導致火氣內鬱。這兩者都是因為外部的寒邪,最終都鬱積成了內部的燥熱。有人會問,寒和熱是相反的,就像冰和炭不能放在同一個爐子裡,現在的燥熱卻是因為外寒所鬱積。如果用涼藥來治療內熱,必定會使外寒加重而更加鬱積;如果用溫藥來驅散外寒,必定會使內熱加重而更加口渴。
那該如何治療呢?答案是:先治療最緊急的狀況,處方的重點都記載在《本草經》中,所謂處方用藥,必須先了解病情的表裡和本末,了解藥物的效用,了解氣的運行規律,並且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,才能制定出適當的藥方。所謂本和末,先發生的病是本,後發生的病是末,這就是病情的先後順序。本末相傳,應該先救治最緊急的狀況。又六氣是本,三陰三陽是末。假設胃熱,那麼熱是本,胃是末。
處方用藥時,應該去除胃中的熱,這就是治療根本。所以六氣是以過盛為邪,衰弱為正,治療的方法應該是瀉過盛而補衰弱,以達到平衡為目標。養正氣,去除邪氣,是自然的法則,也是為政的道理,也是抓賊的原則。由此可見,處方的重點都在這裡了。如果太陽主導氣候,寒水過盛,心火被壓制,內熱已經很嚴重,就應該先治療內熱;如果內熱還不嚴重,就應該先散寒解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