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35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五冊 (35)

1. 驚悸恐總論

或問驚悸怔忡恐怖之別,曰悸即怔忡也。怔忡者,本無所驚,自心動而不寧。驚者,因外有所觸而卒動。張子和云:驚者為自不知故也,恐者為自知也。蓋驚者聞響即驚,恐者自知,如人將捕之狀,及不能獨自坐臥,必須人為伴侶,方不恐懼,或夜必用燈照,無燈燭亦恐懼者是也。

《內經》無有稱驚怖者,始於《金匱要略》奔豚條云有驚怖,繼之云驚恐,由是而見,驚怖即驚恐。怖、懼也,恐、亦懼也,於義且同。凡連稱其名以為提綱者,多是一陰一陽對待而言。如喜怒並稱者,喜出於心,心居於陽;怒出於肝,肝居於陰。志意並稱者,志是靜而不移,意是動而不定,靜則陰也,動則陽也。

驚恐並稱者,驚因觸於外事內動其心,心動則神搖;恐因惑於外事,內歉其志,志歉則精卻。是故《內經》謂驚則心無所依,神無所歸,慮無所定,故氣亂矣。恐則精卻,卻則上焦閉,閉則無氣還,無氣還則下焦脹,故氣不行矣。又謂嘗貴後賤,嘗富後貧,悲憂內結,至於脫營失精,病深無氣,則灑然而驚,此類皆是病從外事所動內之心神者也。

若夫在身之陰陽盛衰而致驚恐者,驚是火熱爍動其心,心動則神亂,神用無方,故驚之變態亦不一狀,隨其所之,與五神相應而動,肝臟魂,魂不安則為驚駭,為驚妄。肺臟魄,魄不安則驚躁。脾臟意,意不專則驚惑。腎臟志,志慊則驚恐,心惕惕然。胃雖無神,然為五臟之海,諸熱歸之則發驚狂,若聞木音亦惕然心欲動也。

恐者則是熱傷其腎,腎傷則精虛,精虛則志不足,志本一定而不移,故恐亦無他狀。《內經》於驚之病邪,有火熱二淫,司天在泉勝復之氣,有各經熱病所致,有三陽積並,有氣並於陽,皆為諸驚等病,故病機統而言曰,諸病驚駭皆屬於火也。於恐病之邪者,有精氣並於腎則恐,有血不足則恐,有陰少陽入,陰陽相搏則恐,有胃氣熱腎氣微弱則恐,腎是動病者恐。然於肝之驚恐互相作者,以其臟氣屬陽居陰,納血臟魂,魂不安則神動,神動則驚。

血不足則志歉,志歉則恐。故二者肝臟兼而有之。似此之類,於火熱二淫屬感邪之外,余者之驚恐,皆因人氣之陰陽所動而內生者也。雖然亦非獨火熱二淫而已,於陽明脈急,則亦為驚矣。曰驚恐二病,與內外所因,其治法同乎?異乎?曰驚則安其神,恐則定其志,治當分陰陽之別,何得而同也。

夫易之為卦,干坤交坎離列,坎離交而後為既濟,而人以五臟應之,心為離火,內陰而外陽,腎為坎水,內陽而外陰,內者是主,外者是用。又主內者五神,外用者五氣。是故心以神為主,陽為用,腎以志為主,陰為用。陽則氣也、火也,陰則精也、水也。及乎水火既濟,全在陰精上奉以安其神,陽氣下臟以定其志。

白話文:

驚悸恐總論

有人問,驚、悸、怔忡和恐懼之間有什麼區別?我說,悸就是怔忡。所謂怔忡,是指沒有受到任何驚嚇,心臟卻自己跳動不安。而驚則是因外界刺激而突然發生的心跳。張子和說:「驚是因為自己不知道發生了什麼,而恐懼則是因為自己知道。」也就是說,驚嚇是聽到聲響就立刻驚慌,而恐懼則是自己能感覺到,比如像有人要抓你一樣,或者無法獨自坐立,必須有別人陪伴才不害怕,又或者晚上一定要點燈,沒有燈光就感到恐懼,這些都屬於恐懼。

《黃帝內經》中沒有提到「驚怖」這個詞,這個詞最早出現在《金匱要略》的奔豚篇中,說到「有驚怖」,接著又說到「驚恐」,由此可見,「驚怖」就是「驚恐」。怖和懼都是害怕的意思,恐也是害怕的意思,它們的含義是相同的。通常將兩個詞連用作為總綱,多半是一陰一陽相對應的關係。比如「喜怒」並稱,喜悅出自於心,心屬於陽;憤怒出自於肝,肝屬於陰。「志意」並稱,志是靜止而不動搖的,意是活動而不定的,靜屬於陰,動屬於陽。

「驚恐」並稱,驚是因外界事物刺激而使內心動搖,心動則神情不穩;恐懼是因受外界迷惑,內心感到虛弱,意志不堅定,意志不堅定則精氣衰退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驚嚇會導致心神沒有歸宿,思緒無法安定,所以氣機紊亂。而恐懼則會導致精氣衰退,精氣衰退會使上焦閉塞,閉塞則氣機無法回流,氣機無法回流則下焦脹滿,所以氣機運行不暢。《黃帝內經》又說,經歷過由富到貧,由貴到賤,悲傷憂愁積在心中,最終會導致精氣耗損,病情加深,精神萎靡,突然發生驚恐,這些都是因為外界刺激導致內心神情受到擾亂所致。

而身體陰陽失衡所導致的驚恐,驚是因火熱灼燒心臟,心臟受到刺激則心神慌亂,心神活動失去規律,所以驚的表現也各不相同,會隨著病情的發展,與五臟所藏的神相互應和而動。肝臟藏魂,魂不安寧就會出現驚駭、驚妄等情況。肺臟藏魄,魄不安寧則會出現驚躁。脾臟藏意,意念不專注則會出現驚惑。腎臟藏志,意志不堅定則會出現驚恐,內心感到不安。胃雖然沒有藏神,但是作為五臟之海,如果各種熱邪聚集於此,則會出現驚狂,甚至聽到木頭的聲音也會感到心悸。

恐懼則是因為熱邪傷害腎臟,腎臟受損則精氣虛弱,精氣虛弱則意志不堅定。意志本來應該是堅定不移的,所以恐懼的表現也比較單一。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到,導致驚的病邪有火熱兩種邪氣,還有司天在泉勝復之氣的影響,以及各經熱病所致,三陽經脈積熱,氣機上逆,這些都會導致驚等疾病。所以總的來說,各種驚駭都屬於火熱引起的。而導致恐懼的病邪,有精氣積聚於腎導致的恐懼,有氣血不足導致的恐懼,有陰虛陽盛,陰陽相搏導致的恐懼,還有胃氣有熱,腎氣虛弱導致的恐懼,腎臟功能失常也會導致恐懼。至於肝臟的驚恐互相影響,是因為肝臟的氣屬於陽卻藏於陰,儲藏血液並藏魂,魂不安寧則神情動搖,神情動搖就會導致驚。如果氣血不足,則意志會變得不堅定,意志不堅定就會導致恐懼。因此,肝臟同時兼具驚和恐兩種情況。像這種情況,除了感受外邪火熱導致的驚恐外,其餘的驚恐大多是因為人體氣機陰陽失調導致的內生性疾病。但也不僅僅是火熱邪氣,陽明經脈氣機急迫也會導致驚。

有人問,驚和恐兩種疾病,導致的原因有內有外,治療方法是相同還是不同呢?我說,驚要安撫心神,恐要安定意志,治療時應根據陰陽的差別來區分,怎麼能相同呢?

易經的卦象中,乾坤相交,坎離排列,坎離相交之後才能達到既濟的狀態。而人體以五臟來對應,心為離火,內部為陰,外部為陽;腎為坎水,內部為陽,外部為陰。內部是主,外部是用。又以五神為主導,五氣為運用。所以心以神為主,陽為用;腎以志為主,陰為用。陽就是氣,就是火;陰就是精,就是水。等到水火既濟,全靠陰精上奉來安穩心神,陽氣下藏來安定意志。

否則,心神就會動搖不安於內,陽氣散失於外,意志感受阻礙於中,陰精就會向下流失。既然有心腎水火之分,治療方法怎麼可能沒有差異?所以,治療驚首先要安撫心神,然後才能使紊亂的氣機收斂,氣機收斂則陽氣才能正常運行。治療恐懼首先要安定意志,然後才能使散失的精氣固守,精氣固守則陰氣才能發揮作用。在用藥方面,也需要考慮到心腎之間的君臣佐使的不同作用,對於內外原因引起的驚恐,用藥也有稍微的差異。

對於因外界刺激而受驚的人,雖然張子和說,治療驚就是要使其習慣,讓他時常聽到驚嚇聲,久而久之就不會再害怕了,這固然是好方法,但不如先讓他心平氣和,然後再用藥物治療。我認為,如果是內在氣機擾動心神導致的驚,則不能用張子和的方法,只能用藥物來平衡陰陽盛衰,然後才能使心神安定,意志堅定。人所主宰的是心,心所養育的是血,心血一旦虛弱,神氣就會失去守護,失去守護則心竅空虛,痰邪就會趁虛而入,這就是驚悸發生的原因。或者聽到很大的聲音,看到奇怪的景象,遇到危險,觸景生情,意志受到挫傷,心感到不安,使人有驚恐不安的樣子,這就是驚。

心虛而停滯水液,則胸中會有滲漏感,虛氣流動,水向上乘,心火討厭它,心神就無法安寧,使人感到悶悶不樂,或者感到心臟跳動,這就是悸。治療驚要用祛痰定驚的藥劑,治療悸要用逐水消飲的藥劑。所謂扶正補虛,就是調養心血,平和心氣。如果一切都用剛燥的藥物,可能會導致心火自燃,出現熱邪生風的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