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34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五冊 (34)

1. 善太息

運氣善太息,皆屬燥邪傷膽。經云:陽明在泉,燥淫所勝,病善太息。又云:陽明之勝,太息嘔苦。又云:少陰司天,地乃燥清,悽愴數至,脅痛,善太息是也。《內經》灸刺善太息,皆取心膽二經。經云:黃帝曰人之太息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思憂則心系急,心系急則氣道約,約則不利,故太息以出之,補手少陰心主,足少陽留之也。又曰:膽病者,善太息,口苦,嘔宿汁,視足少陽脈之陷下者灸之。

又云:膽足少陽之脈,是動則病口苦,善太息,視盛、虛、實、寒、熱、陷下取之是也。

白話文:

經常嘆氣,都屬於燥邪傷害了膽。醫書說:「陽明經氣旺盛時,如果受到燥邪侵犯,就會出現經常嘆氣的症狀。」又說:「陽明經氣太盛時,會出現嘆氣、嘔吐苦水。」還說:「少陰經氣主導天氣時,地面會乾燥清冷,容易感到悲傷悽涼,常常發生,連帶脅肋疼痛、經常嘆氣,也是這種情況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到用灸刺治療經常嘆氣,都是取心經和膽經的穴位。醫書說:黃帝問,人為什麼會嘆氣呢?岐伯回答:思慮憂愁會使心系緊張,心系緊張就會導致氣道收縮,收縮就不順暢,所以會嘆氣來舒緩。這時可以補手少陰心經的穴位,並在足少陽膽經留針。又說:膽有病的人,會經常嘆氣、口苦、嘔吐出隔夜的苦水,觀察足少陽膽經脈象是否凹陷,在凹陷處施灸。

醫書又說:膽經(足少陽之脈)如果發生病變,就會出現口苦、經常嘆氣的症狀,觀察膽經脈象的盛、虛、實、寒、熱、陷下等情況,然後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。

2.

悲屬肺。經云:在臟為肺,在志為悲。又云:精氣並於肺則悲。仲景云:婦人臟躁,喜悲傷欲哭,象如神靈所作,數欠伸,甘麥大棗湯主之。甘草三兩,小麥一升,大棗十枚。水六升,煮三升,溫分三服。運氣悲,皆屬寒水攻心。經云:火不及曰伏明,伏明之紀,其病昏惑悲忘,從水化也。

又云:太陽司天,寒氣下臨,心氣上從,喜悲數欠。又云:太陽司天,寒淫所勝,善悲,時眩僕。又云:太陽之復,甚則入心,善忘善悲,治以諸熱是也。針灸悲有二:其一取心。經云:邪在心則病心痛善悲,時眩僕,視有餘不足而調其輸也。其二取厥陰。經云:厥陰根於大敦,結於玉英,絡於膻中,厥陰為闔,闔折即氣絕而喜悲,悲者取之厥陰,視有餘不足,虛、實、寒、熱、陷下而取之也。

白話文:

悲傷的情緒與肺臟相關。中醫經典說:在臟腑來說,悲傷屬於肺;在意志情感方面,悲傷也屬於肺。又說:當精氣都聚集在肺時,就會產生悲傷的情緒。《傷寒論》的作者張仲景說:婦女如果出現臟躁的症狀,會經常感到悲傷想哭,像是被神靈附身一樣,而且會頻繁地打呵欠、伸懶腰,可以用甘麥大棗湯來治療。甘麥大棗湯的組成為甘草三兩、小麥一升、大棗十枚。用水六升煮成三升,分三次溫服。如果因為運氣變化導致悲傷,都屬於寒水侵犯心臟。中醫經典說:火的能量不足稱為「伏明」,在「伏明」的時節,人的病症會出現精神昏亂、悲傷健忘,這是因為受到水的影響變化所致。

另外,中醫經典說:太陽主氣的年份,寒冷之氣下降,心氣上浮,會出現喜悲、頻繁打呵欠的症狀。又說:太陽主氣的年份,如果寒邪過盛,會容易感到悲傷,時常出現頭暈、昏倒。又說:太陽的復氣過度,嚴重的話會侵犯心臟,導致容易健忘、容易悲傷,這種情況要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。針灸治療悲傷有兩種方法:第一種是取心經的穴位。中醫經典說:邪氣侵犯心臟,會導致心痛、容易悲傷,時常頭暈、昏倒,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相關的穴位。第二種是取厥陰經的穴位。中醫經典說:厥陰經的根源在大敦穴,匯聚於玉英穴,絡於膻中穴。厥陰經主閉藏,如果閉藏的功能出現問題,就會導致氣絕而容易悲傷。所以,悲傷的情緒要從厥陰經來治療,要根據虛、實、寒、熱、下陷等不同的情況來選擇穴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