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36)
第五冊 (36)
1. 驚悸恐總論
不然則神搖不安於內,陽氣散於外,志感於中,陰精走於下。既有二髒水火之分,治法安得無少異。所以驚者,必先安其神,然後散亂之氣可斂,氣斂則陽道行矣。恐者必先定其志,然後走失之精可固,精固則陰氣用矣。於藥而有二臟君臣佐使之殊用,內外所感者,亦少異焉。
為外事驚者,雖子和氏謂驚者平之,平、常也,使病者時時聞之習熟,自然不驚,固是良法,不若使其平心易氣以先之,而後藥之也。吾謂內氣動其神者,則不可用張氏之法,唯當以藥平其陰陽之盛衰,而後神可安,志可定矣。人之所主者心,心之所養者血,心血一虛,神氣失守,失守則舍空,舍空而痰入客之,此驚悸之所由發也。或耳聞大聲,目擊異物,遇險臨危,觸事喪志,心為之忤,使人有惕惕之狀,是則為驚。
心虛而停水,則胸中滲漉,虛氣流動,水既上乘,心火惡之,心不自安,使人有怏怏之狀,或築築然動,是則為悸。驚者與之豁痰定驚之劑。悸者與之逐水消飲之劑。所謂扶虛,調養心血,和平心氣而已。若一切以剛燥從事,或者心火自炎,又有熱生風之證。
白話文:
驚悸恐總論
內心不安,陽氣外洩,心裡受到驚嚇,陰精下行。由於心肝兩臟如同水火,治療方法自然略有不同。驚悸症,必須先安撫其精神,然後散亂之氣才能收斂,氣斂則陽氣運行正常。害怕則必須先安定其意志,然後流失的精氣才能固守,精氣固守則陰氣得以運用。用藥方面,心肝兩臟也有君臣佐使的區別,內外感受也略有不同。
因外事受驚嚇,雖然子和氏認為驚嚇需使其平靜,平靜如常,讓病人經常聽聞,自然就不會驚慌,固然是良方,但不如先使其心平氣和,再用藥治療。我認為內氣擾動精神者,則不能使用張氏的方法,只能用藥物調和陰陽盛衰,然後精神才能安定,意志才能堅定。人體以心為主,心的營養來源是血液,心血不足,精神氣血失守,失守則心神空虛,心神空虛則痰邪入侵,這就是驚悸的發病原因。例如聽到巨響,看見異物,遭遇危險,遭遇挫折喪失意志,使心神受挫,讓人感到提心吊膽,這就是驚。
心虛而停積水液,則胸中感覺潮濕,虛氣流動,水液上衝,心火厭惡,心神不安,讓人感到鬱鬱寡歡,或心臟跳動不安,這就是悸。驚者給予豁痰定驚的藥物;悸者給予利水消腫的藥物。所謂扶虛,就是調養心血,使心氣平和而已。如果一味使用辛燥之品,反而可能加重心火,甚至出現熱生風的症狀。
2. 驚
《素問》云:東方青色,入通於肝,其病發驚駭。脾移熱於肝,則為驚衄。二陽一陰發病,主驚駭,背痛,善噫,善欠者,名曰風厥。三陽一陰,太陽脈勝,一陰不得止,內亂五臟,外為驚駭。胃足陽明之脈,是動則病,聞木音則惕然而驚,心欲動。陽明所謂甚者惡人與火,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,陽氣與陰氣相搏,水火相惡,故惕然而驚也。
黃帝問曰:足陽明之脈病,惡人與火,聞木音則惕然而驚,鐘鼓不為動,聞木音而動何也?岐伯曰:陽明者胃脈也,胃者土也,故聞木音而驚者,土惡木也。由是觀之,肝、膽、心、脾、胃皆有驚證明矣。運氣驚悸有三:一曰肝木不及,金來乘之。經曰:木不及曰委和,委和之紀,其發驚駭。
又云:陽明之復,甚則入肝,驚駭筋攣是也。二曰火邪助心。經云:少陽所至為驚恐。又云:少陽所至為驚躁。又云:少陽之勝,善驚是也。三曰寒邪傷心。經云:歲水太過,寒氣流行,病煩心躁悸是也。東垣云:六脈俱大,按之空虛,必面赤善驚上熱,乃手少陰心之脈也。
此氣盛多而亡血,以甘寒鎮墜之劑,瀉火與氣,以墜氣浮。以甘辛溫微苦峻補其血,熟地黃、生地黃、柴胡、升麻、白芍藥、牡丹皮、川芎、黃耆之類以補之,以防血溢上竭。(甘寒鎮墜之劑,謂丹砂之類。)《三因》云:五飲停蓄,閉於中脘,最使人驚駭,屬飲家。(五飲湯丸)心膽虛怯,觸事易驚,或夢寐不祥,遂致心驚膽懾,氣鬱生涎,涎與氣搏,變生諸證,或短氣悸乏,或復自汗者,並溫膽湯主之。嘔則以人參代竹茹。
若驚悸眠多異夢隨即驚覺者,宜溫膽湯加酸棗仁、蓮肉各一錢,以金銀煎下十四友丸,或鎮心丹、遠志丸、酒調妙香散、琥珀養心丹、定志丸、寧志丸。臥而多驚魘,真珠母丸、獨活湯。羌活勝濕湯,治臥而多驚悸、多魘溲者,邪在少陽厥陰也。加柴胡五分。如淋,加澤瀉五分。
此下焦風寒二經合病也。經曰:腎肝之病同一治,為俱在下焦,非風藥行經不可也。丹溪云:病自驚而得者,則神出於舍,舍空得液則成痰矣。血氣入舍,則痰拒其神不得歸焉。(壽星丸、或控涎丹,加辰砂、遠志。)驚悸因事有所大驚而成者,其脈大動,動脈之狀,如豆厥厥動搖、無頭尾者是也。
東垣云:外物驚,宜鎮平,以黃連安神丸。密陀僧研極細末,茶湯調一錢匕,治驚氣入心絡不能語者。昔有為狼及大蛇所驚,皆以此而安。蓋驚則氣上,故以重劑墜之。熱鬱有痰,寒水石散。氣鬱有痰,加味四七湯。虛而有痰,十味溫膽湯、養心湯。《金匱》云:病有奔豚,有吐膿,有驚怖,有火邪,此四病皆從驚發得之。
經云:陽氣者,開闔不得,寒氣從之,乃生大僂,陷脈為瘻,留連肉腠,俞氣化薄,傳為善畏,及為驚駭者,是瘻瘡所為之驚駭也。蓋俞則瘻瘡之俞竅,其痛氣留連肉腠之間,恐人觸著而痛,故化惕惕然之心,內薄而傳為善畏驚駭之疾也。
白話文:
驚
《素問》說:東方屬青色,對應於肝臟,肝臟出問題就會出現驚恐。如果脾臟的熱傳到肝臟,就會導致驚嚇和流鼻血。如果身體是二陽一陰的狀態發病,主要會出現驚恐、背痛、打嗝、打哈欠等症狀,這種情況稱為「風厥」。如果是三陽一陰,太陽經脈過於強盛,一陰經脈無法制衡,導致內臟功能紊亂,外在表現就會出現驚恐。胃經(足陽明經)發病時,會對木頭聲音感到害怕,聽到就心驚膽跳,心臟好像要跳出來一樣。陽明經如果病得很嚴重,會討厭人接近和看到火,聽到木頭聲音就會害怕,這是因為陽氣和陰氣互相搏鬥,水和火不相容,所以才會害怕。
黃帝問:足陽明經生病,為什麼會討厭人接近和看到火,聽到木頭聲音就會害怕,但聽到鐘鼓聲卻不會?岐伯回答說:陽明經是胃經,胃屬土,因為土會害怕木,所以聽到木頭聲音才會驚嚇。由此可見,肝、膽、心、脾、胃都有可能出現驚恐的症狀。從運氣的角度來看,驚悸症狀有三種:第一種是肝木功能不足,被金來剋制。經書說:「木不足稱為委和,委和時就會出現驚恐。」還有說「陽明經氣回復時,如果太過就會侵入肝臟,導致驚嚇、抽筋。」第二種是心臟被火邪所助。經書說:「少陽經所到之處會出現驚恐。」又說:「少陽經所到之處會出現驚躁。」還有說:「少陽經氣太盛,容易出現驚嚇。」第三種是心臟被寒邪所傷。經書說:「那年水氣太過,寒氣流行,會出現煩躁、心悸等症狀。」東垣說:「六脈都大而按下去卻空虛無力,臉色一定會紅,容易驚嚇,並且有上熱的感覺,這是手少陰心經的問題。這是因為氣盛但血不足,所以要用甘寒重鎮的藥物來瀉火和降氣,並用甘溫微苦的藥物來補血,像是熟地黃、生地黃、柴胡、升麻、白芍藥、牡丹皮、川芎、黃耆等,以防止血往上衝。」(甘寒重鎮的藥物是指丹砂之類的藥物)《三因》說:飲食停滯在中焦,導致氣機阻塞,也容易使人驚恐,這屬於因飲食引起的驚恐。(可以用五飲湯丸來治療)如果心膽虛弱,容易受到驚嚇,或是做惡夢,導致心驚膽怯,氣鬱而生痰,痰和氣互相搏鬥,就會產生各種症狀,例如呼吸短促、心悸、自汗等,這些都可以用溫膽湯來治療。如果出現嘔吐,可以用人參代替竹茹。
如果因為驚悸而多夢,夢醒後又感到驚嚇,可以用溫膽湯加上酸棗仁和蓮肉各一錢,用金銀花煎煮後服用十四友丸,或是鎮心丹、遠志丸、用酒調服妙香散、琥珀養心丹、定志丸、寧志丸等來治療。如果是睡覺時容易驚嚇、做惡夢,可以用珍珠母丸或獨活湯來治療。羌活勝濕湯可以用來治療睡覺時容易驚嚇、做惡夢,而且小便也多的情況,這是因為邪氣在少陽和厥陰經。可以加入柴胡五分,如果小便不利,可以加上澤瀉五分。這是下焦風寒二經合併發病。經書說:「腎臟和肝臟的病可以一起治療,因為都在下焦,不用風藥來疏通經絡是不行的。」丹溪說:「如果病是因驚嚇而起的,那麼神氣就會離開身體,身體空虛後就會產生痰液。如果血氣回到身體,痰就會阻礙神氣的歸位。」(可以用壽星丸或控涎丹,並加入辰砂和遠志來治療)如果驚悸是因為受到巨大驚嚇而引起的,脈搏會跳動得很厲害,像豆子一樣跳動,沒有規律。
東垣說:「如果是因為外在事物驚嚇而引起的,應該用重鎮安神的藥物來治療,像是黃連安神丸。也可以用極細的密陀僧粉末,用茶湯調服一錢,用來治療驚氣入心絡而不能說話的症狀。以前有人被狼或大蛇驚嚇到,都是用這個方法治好的。驚嚇會使氣往上衝,所以要用重劑來降氣。如果熱鬱有痰,可以用寒水石散來治療。如果氣鬱有痰,可以用加味四七湯來治療。如果是虛弱而且有痰,可以用十味溫膽湯或養心湯來治療。《金匱》說:「病有奔豚、吐膿、驚恐、火邪,這四種病都是由驚嚇引起的。」
經書說:「陽氣開闔的功能失常,寒氣就會趁虛而入,導致出現大癰、脈絡陷下去變成瘻管,這些病留在肌肉之間,會讓身體的俞穴氣化能力減弱,進而讓人容易害怕和驚嚇,這是因為瘻瘡而引起的驚嚇。因為俞穴就是瘻瘡的孔竅,疼痛會留在肌肉之間,害怕別人碰到而痛,所以內心會感到害怕,進而變成害怕和驚嚇的疾病。」
【診斷】:寸口脈搏跳動微弱,跳動是驚的表現,微弱是心悸的表現。趺陽脈搏微而浮,浮是胃氣虛弱,微是食慾不振,就像是恐懼時的脈象,是因為憂慮所導致的。寸口脈搏緊,趺陽脈搏浮滑,是氣虛而心悸。驚的主要病狀是脈搏停頓一下又恢復,患者眼珠不動,不能順利呼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