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21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五冊 (21)

1. 癲狂癇總論

而人脈隆盛,入於八脈,而不環周,故十二經亦不能拘之。其受邪氣,蓄則腫熱,砭射之也。今於衝任帶且勿論,獨用五脈病癲癇者,言督脈者。注云:其脈之流行,起自下極,循脊中,上行至大椎,與手足三陽脈交會,上至喑門穴與陽維會,上至百會與太陽交會,下至於鼻柱,下水溝穴與手陽明交會。據此推之,實為諸陽之海,陽脈之都綱也。

病則脊強而厥。陽維、陰維者,維絡一身,陽維維於陽,陰維維於陰,為病心苦痛。陽蹺脈者,起於跟中,循外踝上行入風池。陰蹺脈者,亦起跟中,循內踝上行至咽喉。注云:蹺、揵疾也,言此脈是人行走之機要,動足之所由,故曰蹺脈焉。陰蹺為病,陽緩而陰急。陽蹺為病,陰緩而陽急。

然而言二蹺之所行,尚未及二脈皆上交會於目內眥,陽脈交於陰則目閉,陰脈交於陽則目開。若《靈樞》癲狂篇首敘目之外、內、上、下眥者,正為癲則目閉,狂則目開之不同也。故大惑諸篇亦曰,衛氣留於陰,不得行於陽,留於陰則陰氣盛,陰氣盛則陰蹺滿,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,故目閉也。

衛氣不得入於陰,常留於陽,留於陽則陽氣滿,陽氣滿則陽蹺盛,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,故目不瞑矣。由是而推,晝夜榮衛行五十度,而寤寐之機,豈不在二脈乎。二脈者,足少陰腎之別脈也。督與腎之大絡,同起於會陰,《脈經》謂陽維從少陽斜至太陽,陰維從少陰斜至厥陰,自其腎肝同在下焦,主地道資生言之。可見五脈皆是輔相天機,動用於形體之要者也,故不隨十二經之環周。

嗟乎,巢氏方不達王叔和之指,撰為《病源》,不復妝採,於是後失傳焉,不獨此也。至於聖人之旨,亦不皆及,輒立五癲之說。一曰陽癲,發如死人,遺尿,食頃乃解。二曰陰癲,初生小兒,臍瘡未愈,數洗浴因此得之。三曰風癲,發時眼目相引,牽縱反僵,羊鳴,食頃乃解。

由熱作汗出當風,因房室過度,醉飲,令人心意逼迫,短氣脈悸得之。四曰濕癲,眉頭痛,身重,坐熱沐頭,濕結腦沸未止得之。五曰馬癲,發時反目口噤,手足相引,身體皆然。諸癲發則仆地吐沫無知,若強倞起如狂及遺矢者難治。脈虛則可治,實則死。由是後代錢氏方論,遂增五獸所屬為五臟之癲,各有其狀。

犬癲者,反折上竄犬吠,肝也。雞癲者,驚跳反折雞叫,肺也。羊癲者,目瞪吐舌,搖頭羊叫,心也。牛癇者,目直視,腹滿牛叫,脾也。豬癇者,如屍,吐沫豬叫,腎也。卻無馬癲。及《三因方》論,則復有馬癇者,作嘶鳴搐搦騰踴,多因挾熱者,驚心動膽,攝郁涎入心之所致也。諸方皆以初因涎鬱閉塞臟氣不動,因之倒僕口吐涎沫也。

安知口吐涎沫,豈止素積於胸中者哉。大抵癲癇之發,厥乃成。厥由腎中陰火上逆,而肝從之,故作搐搦,搐搦則遍身之脂液促迫而上,隨逆氣吐出於口也。蓋諸方不察其病源,故論如此。其源何如?大抵雖曰癲由邪入於陰,然如前所云,相乘相附,交錯之變,於所病經脈,一一當較量而治。更分其有從標而得者,有從本而得者。

白話文:

癲狂癇總論

人體經脈雖繁盛,貫通八脈,卻不完全環繞周身,所以十二經脈也無法完全約束癲癇的發生。癲癇受邪氣侵犯,蓄積則腫脹發熱,可用砭石治療。本文不討論衝脈、任脈、帶脈,單獨論述五脈(督脈、陽蹺脈、陰蹺脈、陽維脈、陰維脈)與癲癇的關係。

督脈,其經脈循行起於會陰,沿脊柱上行至大椎穴,與手足三陽經交會,上達頷門穴與陽維脈會合,上達百會穴與太陽經交會,下達鼻柱,下至水溝穴與手陽明經交合。由此可知,督脈是諸陽之海,統攝全身陽脈的主脈。督脈病變則脊柱強直且厥冷。

陽維脈和陰維脈,遍佈全身,陽維脈主管全身陽氣,陰維脈主管全身陰氣,二者病變則心痛。陽蹺脈起於足跟內側,沿外踝上行至風池穴;陰蹺脈也起於足跟內側,沿內踝上行至咽喉。蹺脈指的是人體行走的重要經脈,是足部活動的關鍵,所以稱為蹺脈。陰蹺脈病變,則陽氣虛緩而陰氣急迫;陽蹺脈病變,則陰氣虛緩而陽氣急迫。

陽蹺脈與陰蹺脈雖循行路線不同,但最終都上行交會於目內眥(眼角)。陽脈交於陰則目閉,陰脈交於陽則目開。《靈樞》癲狂篇中提到目內外上下眥的症狀,正是癲癇目閉、狂症目開的不同表現。所以,《大惑論》也說,衛氣停滯於陰,不能運行於陽,則陰氣盛,陰蹺脈滿,陽氣虛,故目閉;衛氣停滯於陽,不能運行於陰,則陽氣盛,陽蹺脈盛,陰氣虛,故目不能閉合。由此可見,晝夜榮衛之氣的運行(五十度),以及睡眠與覺醒的機制,都與陰蹺脈和陽蹺脈密切相關。陰蹺脈和陽蹺脈是足少陰腎經的別絡。督脈與腎經在大絡處相通,都起於會陰。《脈經》中記載,陽維脈從少陽經斜行至太陽經,陰維脈從少陰經斜行至厥陰經。因腎經與肝經都在下焦,主宰著人體的生長發育。由此可見,這五條經脈都輔助和協調人體的機能,在人體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,所以它們的運行不受十二經脈的約束。

可惜的是,巢元方未能理解王叔和的真意,編寫《病源》時未能充分體會,因此後世失傳,不僅僅是這一部書,很多聖賢的真意也未能完全理解,因此出現了五種癲癇的說法:

一、陽癲:發作時如同死人一般,遺尿,過了一會兒才恢復。 二、陰癲:新生兒,臍帶傷口未癒,經常洗浴導致。 三、風癲:發作時眼睛互相牽引,肢體反向僵硬,發出羊叫聲,過了一會兒才恢復。因出汗後受風,房事過度,飲酒過度,導致心神受壓迫,氣短心悸而發病。 四、濕癲:眉頭疼痛,身體沉重,洗頭後頭部濕冷未乾而發病。 五、馬癲:發作時眼睛上翻,口緊閉,手足相互牽引,全身都是這樣。

各種癲癇發作時都會倒地、流口水、神志不清。如果強行扶起,像狂症一樣,還會遺糞者,難以治癒。脈象虛弱者可以治療,脈象實者則難以治癒。因此,後代錢氏的醫方,便增加了五種動物所屬的五臟癲癇,各有其症狀:

犬癲:身體反折、上竄,像狗叫一樣,屬肝。 雞癲:驚跳、反折,像雞叫一樣,屬肺。 羊癲:眼睛睜大,吐舌頭,搖頭,像羊叫一樣,屬心。 牛癲:眼睛直視,腹部脹滿,像牛叫一樣,屬脾。 豬癲:像死屍一樣,流口水,像豬叫一樣,屬腎。 但沒有馬癲。而《三因方》中,卻有馬癇,發作時嘶鳴,抽搐,跳躍,多因挾帶熱邪,驚恐,涎液鬱結於心所致。各家醫方都認為,癲癇的根本原因是涎液鬱結,阻塞臟腑氣機不通,所以才會倒地、口吐涎沫。

然而,口吐涎沫,豈止是涎液積聚於胸中?總而言之,癲癇發作,是因為厥逆。厥逆是由於腎臟的陰火上逆,肝臟隨之而動,所以才會抽搐。抽搐時,全身的脂液都會被逼迫向上,隨著逆氣從口中吐出。大多數醫方都沒有弄清楚癲癇的病因,所以論述才會這樣。癲癇的病因究竟是什麼呢?總的來說,雖然癲癇是由於邪氣侵入陰經,但正如前文所說,邪氣的相互影響,相互作用,錯綜複雜的變化,都必須仔細分析所患經脈,一一進行治療。更要區分是從標證治療還是從本證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