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20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五冊 (20)

1. 癲狂癇總論

蓋足陽明者,胃脈也,與足太陰脾為表裡,脾為陰,胃為陽,陰脈從足而上行,陽脈從頭而下行,二者有更虛更實之變,是故陽明之厥者,由太陰之脈逆上,陽明之脈不得下行而返上故曰厥,厥則蓄積於中,蓄之未甚則癲,甚則為熱,熱則狂而妄言也。不獨陽明之厥有是證,凡足三陽之厥皆然。

何則?如經所謂癲疾厥狂,久逆之所生是也。《靈樞》經脈篇言:足太陽脈所生病者,為狂癲之疾。凡經脈稱是動者,為氣病。所生病,為血病。血者、陰也。足太陽內與腎少陰為表裡,外與諸陽主氣,故得為癲,亦得為狂也。及考越人書於二十難曰,經言脈有陰陽,更有相乘,更相伏也。

脈居陰部而反陽脈見者,為陽乘陰也;雖時沉澀而短,此謂陽中伏陰也。脈居陽部而反陰脈見者,為陰乘陽也;脈雖時浮滑而長,為陰中伏陽也。重陽者狂,重陰者癲。詳《難經》之言,自陰陽相伏相乘,至於重陰重陽,皆為癲狂之病。以此諸陰陽之交錯,盡能致其病,非一因而已。

夫如是,始與《內經》之意合。奈何諸家之注,止從重陰重陽為癲狂,於前乘伏則勿論及。按王叔和《脈經》云,陰附陽則狂,陽附陰則癲者,則與《難經》伏匿之意,即是捨己宮觀而之他邦者。何以言之?《脈經》論熱病條謂,陽附陰者,腰以下至足熱,腰以上寒。陰附陽者,腰以上至頭熱,腰以下寒。

蓋陰虛氣不能治於內,則附陽而上升,陽無承而不下降,故上熱而下寒。陽虛氣不能衛於外,則下陷附於陰,故下熱上寒。及用脈論癲狂,則謂心脈急甚為瘛瘲,肝脈微澀為瘛瘲筋攣,脾脈急甚為瘛瘲,脈氣弦急病在肝,少食腹滿,頭眩筋攣癲疾,脈大、脈堅實者癲病,脈洪大長者風眩癲疾,心氣虛者精神離散,陰氣衰則為癲疾,陽氣衰則為狂。及定生死脈則云,診癲病,虛則可治,實則死。

脈實堅者生,脈沉細小者死。脈搏大滑,久久自已,沉小急實不可治,小堅急亦不可治,脈實而緊急癲癇可治。又有論奇經之癲癇者,前部左右彈者,陽蹺也,動苦腰痛癲癇,惡風偏枯,僵仆羊鳴,身強皮痹,取陽蹺,在外踝上三寸直絕骨是。後部左右彈者,陰蹺也,動苦癲癇寒熱,皮膚強痹。

從少陽斜至太陽,是陽維也,動苦癲癇,僵仆羊鳴,手足相引,甚者失音不能言,癲疾,直取客主人,兩陽維脈,在外踝絕骨下二寸。從少陰斜至厥陰,是陰維也,動苦癲癇。尺寸俱浮,直下直上,此為督脈,腰背強痛,不得俯仰,大人癲病,小兒癇疾。脈來中央浮,直上下痛者,督脈也,動苦腰背膝寒,大人癲,小兒癇也。

灸頂上三丸。或曰奇經之癲癇,古今所無,《脈經》獨言之何也?曰,豈無所自者哉。按越人《難經》曰,奇經八脈者,不拘於十二經何也?蓋經有十二,絡有十五,凡二十七氣,相隨上下,獨八脈不拘於經也。比於聖人圖設溝渠,溝渠滿溢,流入深湖,故聖人不能拘通也。

白話文:

癲狂癇總論

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表裡相合,脾屬陰,胃屬陽。陰脈從足向上走,陽脈從頭向下走,兩者虛實變化不定。因此,陽明經厥逆,是因脾經之氣逆行向上,陽明經之氣無法向下運行而逆流上行,故稱厥逆。厥逆之氣積聚於內,積聚不甚則為癲癇,嚴重則化為熱,熱則狂躁妄言。不只是陽明經厥逆會有這種症狀,足三陽經的厥逆都會如此。

為什麼呢?就像經書上所說:「癲疾、厥逆、狂躁,都是長期氣逆所導致的。」《靈樞經脈篇》記載:足太陽經生病,會導致狂癲之疾。經脈運作失常,為氣病;經脈生病,為血病。血屬陰。足太陽經內與腎少陰經表裡相合,外與諸陽經相通,因此既能導致癲癇,也能導致狂躁。參考《越人書》中關於二十難的論述,經書記載脈象有陰陽之分,還有相互乘侮、相互伏藏的關係。

脈象位於陰部而出現陽脈的徵象,為陽乘陰;脈象雖沉澀短促,這是陽中伏藏陰的表現。脈象位於陽部而出現陰脈的徵象,為陰乘陽;脈象雖浮滑而長,這是陰中伏藏陽的表現。陽氣過盛則狂躁,陰氣過盛則癲癇。《難經》詳細論述了陰陽相伏相乘的關係,陰陽過盛都可能導致癲狂之症。由此可見,陰陽失調的各種情況都能導致此病,並非單一原因。

這樣說來,才符合《內經》的旨意。然而,許多醫家的註釋,只著重於陰陽過盛導致癲狂,而忽略了陰陽乘侮、伏藏的關係。王叔和的《脈經》記載:「陰附陽則狂,陽附陰則癲」,這與《難經》中陰陽伏藏的說法相符,意思是氣血離開自身所在的經絡而跑到其他經絡去了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《脈經》論述熱病時提到,陽附陰者,腰以下至足部發熱,腰以上則寒冷;陰附陽者,腰以上至頭部發熱,腰以下則寒冷。

這是因為陰虛氣不足以調理內臟,便附著陽氣而上升,陽氣失於承載而不能下降,所以上熱下寒。陽虛氣不足以護衛體表,便下陷附著陰氣,所以下熱上寒。在脈象診斷癲狂方面,《脈經》指出:心脈急促為瘛瘲;肝脈微澀為瘛瘲兼筋攣;脾脈急促為瘛瘲;脈氣弦急,病在肝,少食腹滿,頭暈、筋攣、癲疾;脈大而堅實為癲癇;脈洪大而長為風眩癲疾;心氣虛則精神渙散;陰氣衰弱則為癲疾;陽氣衰弱則為狂躁。在判斷癲狂的生死方面,《脈經》認為:癲癇病虛則可治,實則難治。

脈實而堅者可治,脈沉細小者難治。脈搏大而滑,久久自行恢復的,沉小急實的不可治,小而堅急的也不可治,脈實而緊急的癲癇可治。此外,還有關於奇經八脈導致癲癇的論述:前部左右跳動的脈象,是陽蹺脈,其病症包括腰痛、癲癇、惡風、偏枯、僵仆、羊鳴、肢體強硬、皮膚麻痺,治療需取陽蹺穴(位於外踝上三寸,直抵絕骨處)。後部左右跳動的脈象,是陰蹺脈,其病症包括癲癇、寒熱、皮膚強硬麻痺。

從少陽經斜行至太陽經的脈象,是陽維脈,其病症包括癲癇、僵仆、羊鳴、手足抽搐,嚴重者失音不能言語,治療需取客主人穴(位於外踝絕骨下二寸),即兩條陽維脈的穴位。從少陰經斜行至厥陰經的脈象,是陰維脈,其病症包括癲癇。督脈的脈象,尺寸俱浮,直上直下,其病症包括腰背強痛,不能俯仰,大人為癲癇,小孩為癇疾。脈象在中央浮起,直上直下疼痛者,是督脈,其病症包括腰背膝蓋寒冷,大人為癲癇,小孩為癇疾。

灸頂上三枚艾炷。有人說奇經八脈導致的癲癇,古今醫書並無記載,《脈經》獨此記載是何緣故?這是因為奇經八脈不同於十二經脈。經脈有十二,絡脈有十五,共二十七條經絡氣脈,相互聯絡,上下貫通,而奇經八脈則不受十二經脈的限制,如同聖人開鑿溝渠,溝渠滿溢後,會流入深湖,聖人無法完全控制水流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