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19)
第五冊 (19)
1. 神志門
2. 癲狂癇總論
《素問》止言癲而不及癇。《靈樞》乃有癇瘈、癇厥之名。諸書有言癲狂者,有言癲癇者,有言風癇者,有言驚癇者,有分癲癇為二門者,迄無定論。究其獨言癲者,祖《素問》也。言癲癇、言癲狂者,祖《靈樞》也。要之癲癇狂大相徑庭,非名殊而實一之謂也。《靈樞》雖編顛狂為一門,而形證兩具,取治異途,較之於癇,又不侔矣。
徐嗣伯云:大人曰癲,小兒曰癇,亦不然也。《素問》謂癲為母腹中受驚所致,今乃曰小兒無癲可乎?癇病,大人每每有之,婦人尤多。今據經文,分辨於後。癲者,或狂或愚,或歌或笑,或悲或泣,如醉如癡,言語有頭無尾,穢潔不知,積年累月不愈,俗呼心風。此志願高大而不遂所欲者多有之。
狂者,病之發時,猖狂剛暴,如傷寒陽明大實發狂,罵詈不避親疏,甚則登高而歌,棄衣而走,逾垣上屋,非力所能,或與人語所未嘗見之事,如有邪依附者是也。癇病,發則昏不知人,眩仆倒地,不省高下,甚而瘛瘲抽掣,目上視,或口眼喎斜,或口作六畜之聲。趙以德曰:考之《內經》有癇有癲,以癇而名者,曰心脈滿大,癇瘈筋攣。
注云:心脈滿大,則肝氣下流,熱氣內摶,筋乾血枯,故癇瘈筋攣。曰肝脈小急,癇瘈筋攣。注云:肝養筋臟血,肝氣受病,故癇瘈筋攣。曰二陰急為癇厥。注云:少陰也。曰治癇驚脈。王注云:陽陵泉也,陽陵泉乃足少陽合穴也。曰厥狂顛疾,久逆之所生也。《靈樞》以癇名者,曰足少陰筋病,主癇瘈及痙。
曰暴攣癇眩,足不任身,取天柱。以癲名者,肺脈急甚為癲疾。腎脈急甚為骨癲疾。癲狂篇則曰癲疾始生,先不樂,頭重痛,視舉目赤,甚作極已而煩心,候之於顏。取手太陽、陽明、太陰血變而止。治癲疾者,常與之居,察其所當取之處,病至,視之有過者瀉之,置其血於瓠壺中,至其發時,血獨動矣,不動,灸窮骨二十壯,窮骨者,骶骨也。骨癲疾者,顑齒諸腧分肉皆滿,而骨居,汗出煩悗,嘔多沃沫,氣下泄,不治。
筋癲疾者,身倦攣急,大刺項大經之大杼。嘔多沃沫,氣下泄,不治。脈癲疾者,暴僕,四肢之脈皆脹而縱。脈滿,盡刺之出血;不滿,灸之挾項太陽,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,諸分肉本輸。嘔多沃沫,氣下泄,不治。癲疾發如狂者,死不治。氣下泄不治者,癲本由邪入於陰,陰氣滿,風閉塞於下而逆上,今氣下泄,則自腎間正氣虛脫於下故死。
癲發如狂死不治者,由心之陽,不勝其陰氣之逆,神明散亂,陽氣暴絕故如狂,猶燈將滅而明也。雖然未可以一概論也,蓋必診脈而後定。陰下脫者,尺脈不應。如狂者,寸脈不應。若尺寸俱實,則是陰陽交錯。既癲而又狂,則不可與此同語矣。何以言之?《內經》復謂陽明之厥,則癲疾欲走,腹滿不得臥而妄言者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》只提到癲病,沒有提到癇病。《靈樞經》則出現了癇瘈、癇厥的名稱。許多醫書中,有的說癲狂,有的說癲癇,有的說風癇,有的說驚癇,也有將癲癇分為兩類的,始終沒有定論。追究只說癲病的,是遵循《黃帝內經》的說法。說癲癇、癲狂的,是遵循《靈樞經》的說法。總的來說,癲、癇、狂三者差異很大,並非只是名稱不同,實質一樣。《靈樞經》雖然將癲狂歸為一類,但症狀和治療方法都不同,與癇病也不一樣。
徐嗣伯說:「大人得病稱為癲,小兒得病稱為癇」,這種說法也不對。《黃帝內經》說癲病是因為母親懷孕時受到驚嚇所致,難道能說小兒沒有癲病嗎?而且癇病,大人也常常會得,尤其是婦女更多。現在根據經典原文,將它們區分如下:癲病患者,有時瘋狂,有時痴呆,有時唱歌,有時大笑,有時悲傷,有時哭泣,像醉酒一樣糊塗,說話顛三倒四,不分乾淨髒亂,病情持續多年不癒,俗稱心風。這種病多半發生在那些有遠大抱負卻無法實現的人身上。
狂病患者,發病時,會變得瘋狂剛暴,像傷寒陽明實熱發狂一樣,罵人沒有親疏之別,嚴重時還會爬到高處唱歌,丟掉衣服亂跑,翻牆上屋,超出常人的力氣,或是說一些從未見過的事,好像有邪靈附身一樣。癇病患者,發病時會昏倒在地,不省人事,不知道高低,嚴重時會抽搐,眼睛向上翻,或是口眼歪斜,或是嘴裡發出像動物的叫聲。趙以德說:「考察《黃帝內經》,有癇病,也有癲病,稱為癇病的是因為心脈滿大,導致癇瘈筋攣。」
註解說:「心脈滿大,肝氣就會向下流,熱氣在體內聚集,導致筋脈乾枯,血液虧虛,所以會出現癇瘈筋攣。肝脈小而急,也會導致癇瘈筋攣。」註解說:「肝臟養筋藏血,肝氣有病,所以會導致癇瘈筋攣。二陰脈搏急促,是癇厥。」註解說:「這是少陰經的問題。治療癇驚的脈搏,可以取陽陵泉穴。」王注說:「陽陵泉是足少陽經的合穴。厥病、狂病、癲病,都是因為長期的氣機逆亂所導致的。《靈樞經》說,屬於癇病的,是足少陰經的筋脈病變,主要導致癇瘈和痙攣。」
又說:「突然發生的痙攣、癇病、眩暈,導致雙腳無法站立,可以取天柱穴。屬於癲病的,肺脈搏急促是癲疾。腎脈搏急促是骨癲疾。在癲狂篇中說,癲病剛開始發作時,會感到不快樂,頭部沉重疼痛,眼睛向上看,眼球發紅,病情嚴重時會感到心煩,可以通過觀察面部來判斷病情。取手太陽經、陽明經、太陰經的血脈來治療,使氣血運行順暢,病痛就會停止。治療癲病的人,要經常和病人相處,觀察他應該取穴的部位,當病情發作時,觀察哪個部位有異常,就瀉那個部位的血,然後把血放在瓠瓜做的容器裡,等到癲病發作時,血就會自己動起來。如果血不動,就艾灸尾椎骨二十壯,尾椎骨就是骶骨。骨癲疾患者,顴骨、牙齒和肌肉等部位都會腫脹,並且骨頭會突出,出汗,心煩,嘔吐,吐出很多泡沫,氣向下洩,這種病是無法治癒的。
筋癲疾患者,身體倦怠,筋脈攣急,可以深刺頸部大經絡的大杼穴。嘔吐,吐出很多泡沫,氣向下洩,這種病是無法治癒的。脈癲疾患者,會突然昏倒,四肢的脈搏都會膨脹而鬆弛。如果脈搏飽滿,就盡量刺破出血;如果脈搏不滿,就艾灸頸部的太陽穴,和腰部三寸的帶脈穴,以及各肌肉的本輸穴。嘔吐,吐出很多泡沫,氣向下洩,這種病是無法治癒的。癲病發作時像瘋狂一樣的,是無法治癒的。氣向下洩無法治癒的原因是,癲病原本是由邪氣侵入體內的陰經所致,陰氣充滿,風邪閉塞在下而逆上。現在氣向下洩,是因為腎間的正氣虛脫於下,所以會死亡。
癲病發作時像瘋狂一樣的無法治癒,是因為心陽無法勝過陰氣的逆亂,導致神明散亂,陽氣暴絕,所以像瘋狂一樣,就像燈將要熄滅時會更加明亮一樣。雖然如此,也不能一概而論,應該必須診察脈搏之後才能確定。陰氣虛脫的,尺脈不會有反應。像瘋狂一樣的,寸脈不會有反應。如果寸脈和尺脈都很強實,那就是陰陽錯亂。如果既有癲病又有狂病,就不能用以上說法來理解了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《黃帝內經》又說,陽明經氣逆亂,就會導致癲病患者想要跑,腹部脹滿無法躺臥,並且胡言亂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