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22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五冊 (22)

1. 癲狂癇總論

標者,止在經脈氣不通,眩暈倒僕;本者,深入兩腎間動氣中,當時腎受傷而虛。腎臟志,志不足則神躁擾。所以《靈樞》云其先不樂也。所謂腎間者,以腎居兩旁,各有腎俞一穴,離脊中三寸,又有志室二穴。楊上善謂七節之旁,中有小心者,指此也。越人分之,左屬腎,右為命門。

命門者,精神之所舍,原氣之所繫。及論右腎之氣與左腎相通,則謂之兩腎間動氣,是人生命也,繫於生氣之原,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根本,呼吸之門也。夫如是者,即《內經》所謂腎治於裡者是也。所謂生氣者,陽從陰極而生,即蒼天之氣,所自起之分也。故經曰: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,順之則陽氣固,雖有賊邪,弗能害也。

或經脈引入外感,內傷深入於根本,傷其生氣之原,邪正混亂,天樞不發,衛氣固留於陰而不行,不行則陰氣蓄滿,鬱極乃發,發則命門之相火自下焦逆上,填塞其音聲,惟迫出其羊鳴者、一二聲而已,遍身之脂液,脾之涎沫,皆迫而上胸臆流出於口,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筋骨肉,皆不勝其沖逆,故卒倒而不知也。食頃,火氣退散乃醒,醒後若邪氣從病發而散,生氣得復,則顛不再作。

或邪不散,仍與生氣混亂,或邪雖退而生氣之原尚虛,當時不治,則邪易入而復作也。如此者,多成常證。故《內經》曰:癲疾者,初病歲一發,不治,月四五發也。或曰子以癲癇之疾,有由邪入兩腎間而後作者,此言古今未嘗聞,將有所自乎,曰方論未之考爾。《內經》既有二陰之癲,《靈樞》又有足少陰筋病之癇。

二陰,非腎之經乎。腎間動氣,非腎之氣乎。更以胎癇言之,便可推之,腎間動氣,本受父母精氣,既為立命之門,安得各經引邪深入者,不止於此乎。若夫以胎始論之,則七節之旁,命門穴在其後,臍在其前,腎在兩旁,胎在其中,是故子臍系以胞蒂,隨母呼吸,母呼亦呼,母吸亦吸,通母之生氣,食母穀氣,以化育內外百骸之形者,皆是腎間動氣所致也。

當母受驚之邪,子在母腹,隨呼吸得之,與腎間動氣混在其中,雖生出腹後一二歲始發,或八九歲後發,蓋小兒初生之陽,如日方升,邪不易入,故癇未發。必待復感之邪入深,與所感母腹之邪相搏而後作。夫如是,大人與小兒病此癲疾者,縱得稟質強壯,終因邪害其生命之原,難得中壽。

若發頻而志愚者,僅至四十陰氣衰半而已。小兒質弱目瞪者,則不過歲月,遠亦難出成人之年。蓋腎間生命之氣虛而不復,故不得壽也。諸方中所治,皆不及此何哉。李東垣晝發灸陽蹺,夜發灸陰蹺,為二蹺能行下焦之陰陽,陰陽行則動氣中之邪,因而可散故也。

白話文:

癲狂癇總論

癲癇的表面症狀,僅止於經脈氣血不通,導致頭暈目眩、倒地不起;而其根本原因,則深入到兩腎之間的動氣(生命之氣)之中,往往是因為腎臟受損而虛弱所致。腎臟主宰人的意志,意志不足則精神躁動不安。《靈樞》記載,癲癇的早期症狀是不快樂。所謂的「腎間」,指的是腎臟位於脊椎兩旁,各有腎俞穴,距離脊椎中線三寸,還有志室兩個穴位。楊上善認為,脊椎第七節旁,有如同小心臟般重要的部位,指的就是這裡。越人則將其區分為左屬腎,右屬命門。

命門是精神的住所,元氣的根本。右腎之氣與左腎之氣相通,合稱兩腎間動氣,這是人的生命之本,連結著生氣的源頭,是五臟六腑、十二經脈以及呼吸的根本。這也就是《內經》所說的「腎主藏精」的道理。所謂的生氣,是指陽氣從陰氣極點而生,是來自於蒼天之氣的分支。所以經書上說:蒼天之氣清淨,則意志平和,順應自然則陽氣充足,即使有外邪入侵,也無法傷害身體。

有時經脈受外邪入侵,內傷深入根本,損傷了生氣的源頭,邪氣與正氣混亂,天樞穴氣機不通,衛氣滯留在陰經而無法運行,運行受阻則陰氣積聚,鬱結到極點就會發作。發作時,命門的相火就會從下焦逆流向上,阻塞聲音,只能發出像羊叫一樣的一兩聲;全身的油脂、唾液以及脾胃的津液,都向上衝到胸臆,從口中流出;五臟六腑、十二經脈、筋骨肌肉,都承受不住這種衝擊逆流,因此突然倒地不省人事。約莫一頓飯的時間,火氣消散後就會醒來。醒來後,如果邪氣隨著發作而散去,生氣得以恢復,則癲癇就不會再次發作。

如果邪氣沒有散去,仍然與生氣混雜,或者邪氣雖然退去,但生氣的源頭仍然虛弱,當時沒有治療,則邪氣很容易再次入侵而復發。這種情況,往往會變成慢性病。所以《內經》說:癲癇初發時,一年發作一次;不治療,則會變成每月發作四五次。有人說,癲癇是由於邪氣入侵兩腎之間而引起的,這在古今醫書中從未聽說過,是從哪裡來的說法呢?這是因為古代醫書沒有詳細考證過。內經有「二陰之癲」,《靈樞》有「足少陰筋病之癇」。

「二陰」不就是腎的經脈嗎?「腎間動氣」不就是腎的氣嗎?再從胎癇來說,就可以推論出來,腎間動氣,本來自父母的精氣,是維持生命之門,怎麼可能其他經脈受邪氣入侵,卻不影響到這裡呢?如果從胎兒時期來說,脊椎第七節旁,命門穴在後面,肚臍在前面,腎臟在兩旁,胎兒在中間,所以胎兒的肚臍通過臍帶與母親相連,隨著母親呼吸,母親呼氣,胎兒也呼氣;母親吸氣,胎兒也吸氣,與母親的生氣相通,吸收母親的營養,化育內外百骸,都是依靠腎間動氣。

當母親受到驚嚇,胎兒在母腹中,通過呼吸受到影響,與腎間動氣混合在一起。即使出生後一兩歲才發病,或者八九歲才發病,是因為嬰兒初生的陽氣,如同初升的太陽,邪氣不易入侵,所以癲癇還未發作。必須等到再次感受外邪入侵,與在母腹中受的邪氣相搏鬥才會發作。因此,無論大人還是小孩患有癲癇,即使體質強壯,最終因為邪氣損傷了生命之源,也很難長壽。

如果癲癇發作頻繁,而且智力低下,最多只能活到四十歲,陰氣衰弱一半。如果小孩體質虛弱,眼睛呆滯,則活不過幾歲,很難活到成年。這是因為腎間的生命之氣虛弱而無法恢復,所以不能長壽。各種治療方法,都沒有觸及到這個根本原因啊!李東垣治療癲癇的方法,白天灸陽蹺脈,晚上灸陰蹺脈,是因為這兩個穴位可以運行下焦的陰陽之氣,陰陽之氣運行,則動氣中的邪氣就可以散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