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17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五冊 (17)

1. 眩暈

《直指方》云:吐衄崩漏,肝家不能收攝榮氣,使諸血失道妄行,此眩暈生於血虛也,宜補肝養榮湯。有因虛致暈,雖暈醒時面常欲近火,欲得暖手按之,蓋頭面乃諸陽之會,陽氣不足故耳。丹溪云:一男子年七十九歲,頭目昏眩而重,手足無力,吐痰口口相續,左手脈散大而緩,右手緩而脈大不及於左,重按皆無力,飲食略減而微渴,大便三四日一行。眾人皆與風藥,至春深必死。

予曰此大虛證,當以補藥作大劑服之,眾怒而去。予教用人參、當歸身、黃耆、芍藥、白朮,濃煎作湯使,下連柏丸三十粒,如此者服一年半,而精力如少壯時。連柏丸,冬加乾薑少許,餘三時皆依本法。連柏皆薑汁炒為細末,又以薑汁煮糊為丸。東垣云;範天騋之內,素有脾胃之病,時顯煩躁,胸中不利,大便不通,初冬出外晚歸,為寒氣怫鬱,悶亂大作,火不得伸故也。醫疑有熱,治以疏風丸,大便行而病不減。

又疑藥力少,復加七八十丸,下兩行,前證仍不減,復添吐逆,食不能停,痰吐稠黏,湧出不止,眼黑頭旋,噁心煩悶,氣短促,上喘無力,不欲言,心神顛倒,兀兀不止,目不敢開,如在風雲中,頭苦痛如裂,身重如山,四肢厥冷,不得安臥。予謂前證乃胃氣已損,復下兩次,則重損其胃,而痰厥頭痛作矣。

製半夏白朮天麻湯治之而愈。中脘伏痰,嘔逆眩暈,旋覆花湯主之。《金匱》方,卒嘔吐,心下痞,膈間有水,眩悸者,半夏加茯苓湯主之。假令瘦人臍下有悸,吐涎沫而頭眩,此水也,五苓散主之。又云:心下有支飲,(短氣倚息,形如腫,為支飲)。其人苦冒眩,澤瀉白朮湯主之。

澤瀉五兩,白朮二兩,水二升,煮一升,分溫再服。痰閉不出者,吐之。青黛散搐鼻取涎,治眩神效。頭風眩暈,可用獨聖散吐之,吐訖可用清上辛涼之藥,防風通聖散加半夏等味。仲景云:此痰結胸中而致也。大小便結滯者,微利之,河間搜風丸。體虛有寒者,溫之。仲景云:風虛頭重眩,苦極,不知食味,暖肌補中益精氣,白朮附子湯主之。

肝厥,狀如癇疾,不醒嘔吐,醒後頭虛運發熱,用麻黃、鉤藤皮、石膏、乾葛、半夏曲、柴胡、甘草、枳殼、甘菊為粗末。每服四錢,水一鍾半,生薑三片,棗一枚,同煎至八分,去渣溫服。鉤藤散,鉤藤、陳皮、半夏、麥門冬、茯苓、石膏、人參、甘菊、防風各等分,甘草減半為粗末。每服四錢,水一鍾半,生薑七片,煎八分溫服。

戴復庵云:有眩暈之甚,抬頭則屋轉,眼常黑花觀見,常如有物飛動,或見物為兩,宜小三五七散。或芎附湯、生料正元飲加鹿茸一錢,下靈砂丹。或用正元飲加炒川椒一十五粒,下茸朱丸。若不效則獨用鹿茸一味,每服半兩,用無灰酒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滓,入麝香少許服。

白話文:

眩暈

《直指方》記載:吐血、鼻出血、月經過多、陰道出血等症狀,都是肝臟無法收攝血液,導致血液運行失常,這是因血虛引起的眩暈,應服用補肝養榮湯治療。有些眩暈是因虛弱導致,即使眩暈停止後,患者也常想靠近火取暖,喜歡讓人捂手,這是因為頭面部是陽氣聚集的地方,陽氣不足所致。丹溪先生記載:一位79歲男子,頭昏眼花、頭重腳輕、手腳無力,經常吐痰,左手脈象散大而緩,右手脈象緩而脈力不如左手,重按脈搏都無力,食慾略減且略感口渴,大便三四天一次。許多醫生都用祛風藥物治療,結果到春天就會去世。

我認為這是嚴重氣虛的症狀,應該用補益藥物大量服用,但其他人不同意我的意見。我讓患者服用人參、當歸、黃耆、芍藥、白朮,濃煎服用,並服用連柏丸三十粒,如此服用一年半後,精力恢復到年輕時的狀態。連柏丸,冬季加少許乾薑,其他季節按原方服用。連柏都用薑汁炒成細末,再用薑汁煮成糊狀製成丸藥。東垣先生記載:範天騋先生平素就有脾胃疾病,時常煩躁不安,胸悶不適,大便不通,初冬外出回家晚了,受寒氣鬱結,症狀加重,這是因為陽氣不得舒展。醫生懷疑有熱症,用疏風丸治療,大便通暢了,但病情沒有減輕。

又懷疑藥力不足,又加服七八十丸,大便通暢兩次,但之前的症狀仍然沒有減輕,又出現嘔吐,吃不下東西,痰稠黏而吐個不停,眼前發黑頭暈目眩,噁心煩悶,呼吸短促,上氣不接下氣,不想說話,精神恍惚,持續不止,眼睛不敢睜開,感覺像在風雲之中,頭痛欲裂,渾身沉重,四肢冰冷,無法安睡。我認為這是胃氣受損,又連續用了瀉下藥,更損傷了胃氣,所以導致痰厥頭痛。

於是用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療而痊癒。中脘部有痰飲,嘔吐眩暈,旋覆花湯主治。 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突然嘔吐,心下痞滿,膈間有水液,眩暈心悸,半夏加茯苓湯主治。如果消瘦的人臍下心悸,吐出唾沫並頭暈,這是水飲停聚,五苓散主治。又記載:心下有支飲(呼吸短促,倚靠著才能呼吸,形體浮腫,這是支飲),患者感到頭暈目眩,澤瀉白朮湯主治。

澤瀉五兩,白朮二兩,水二升,煮成一升,分溫服兩次。痰閉塞不通的,應當催吐。青黛散搐鼻吸取鼻涕,治療眩暈很有效。頭痛眩暈,可以用獨聖散催吐,吐完後可用清熱解表辛涼的藥物,例如防風通聖散加半夏等藥物。張仲景記載:這是痰結於胸中導致的。大小便不通暢的,要讓其略微通暢,河間搜風丸可用。體虛怕冷的,要溫補。張仲景記載:風虛頭重眩暈,痛苦不堪,不知食味,要用溫補中焦,益精氣的藥物,白朮附子湯主治。

肝厥,症狀像癲癇,昏迷不醒並嘔吐,醒來後頭暈目眩發熱,可用麻黃、鉤藤、石膏、葛根、炒半夏、柴胡、甘草、枳殼、菊花研成粗末。每次服用四錢,水一碗半,生薑三片,大棗一枚,一起煎煮至八分,去渣溫服。鉤藤散,鉤藤、陳皮、半夏、麥門冬、茯苓、石膏、人參、菊花、防風等量,甘草減半,研成粗末。每次服用四錢,水一碗半,生薑七片,煎煮至八分溫服。

戴復庵先生記載:如果眩暈很嚴重,抬頭就感覺屋子旋轉,眼前總是發黑模糊,經常感覺有東西飛舞,或者看東西是雙影的,可以用小三五七散。或者芎藭附子湯、生脈飲加鹿茸一錢,再服用靈砂丹。或者用生脈飲加炒川椒十五粒,服用茸朱丸。如果無效,就單用鹿茸,每次服用半兩,用無灰酒一碗半,煎至一碗,去渣,加入少量麝香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