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16)
第五冊 (16)
1. 眩暈
六氣應天之陰陽,運行於表者,謂之六化。布五行於五臟,屬之氣,應地之陰陽運行於里者,謂之五陽。雖然表裡固分為二,及乎一經合一臟相通氣而行,則表裡必似二而一,一而二者也。悉如其天之有德、有化、有用、有變於氣交者,備在身形之中。經曰:成敗倚伏,皆生於動,動之清靜則生化治,動之躁亂則苛疾起。
自此言之,掉眩由人氣所動者,豈止如《金匱》所云濕飲而已。若此五陽六化妄動而病者,又可勝數哉。且夫,凡有過節,即隨其所動,經臟之氣而妄起,因名曰厥陽之火。厥陽之火有五,謂之五邪。五邪之變,遂勝克之病作。又或腎水不足,或精血傷敗,不能制其五陽之火獨光,或中土虛衰,不能堤防下氣之逆,則龍雷之火得以震動於巔,諸火上至於頭,重則搏擊為痛,輕則旋轉為眩暈矣。
夫如是比類之,道在經有之,諸治病循法守度,援物比類,化之冥冥,循上及下,何必守經,不引比類,是知不明也,其此之謂歟。或曰治諸邪當何如?曰:夫火因動而起,但各從其所動之因而治之。因實熱而動者,治其熱。因邪搏擊而動者,治其邪。因厥逆逼上者,下治所厥之邪。
因陰虛而起者,補其陰,抑其陽,按而收之。因陽虛而氣浮上者,則補其陽,斂其浮游之氣。因五志而動者,各安其臟氣以平之。因鬱而發者,治其所郁之邪,開之、發之。因精血不足者補之,不已則求其屬以衰之。因勝克而動者,從盛衰之氣而補瀉之。中氣虛衰而動者,補其土以安之。
上焦清明之氣虛,不能主持而動者,亦當補中焦之穀氣,推而揚之。因五臟六腑上注之精氣不足而動者,察其何者之虛而補之。如是雖不專治其火,而火自息矣。凡治百病之由火而生者皆然,非唯掉眩而已。嚴氏云:外感六淫,內傷七情,皆能眩暈,當以脈證辨之。風則脈浮有汗,項強不仁,《局方》消風散、《本事》川芎散、羚羊角散、都梁丸、青州白丸子。
寒則脈緊無汗,筋攣掣痛,不換金正氣散加芎、芷、白芍藥,甚則姜附湯、《濟生》三五七散。暑則脈洪大而虛,自汗煩悶,黃連香薷飲、十味香薷飲、消暑丸。濕則脈細沉重,吐逆涎沫,腎著湯加川芎名除濕湯、滲濕湯、《濟生》芎術散。風熱,羌活湯、鉤藤散。寒濕,芎術除眩湯、理中湯,仍吞來復丹,甚者養正丹。
七情相干,眩暈欲倒,用十四友丸、安腎丸二藥夾和,以《和劑》七氣湯送下,仍間用乳香泡湯下。有氣虛者,乃清氣不能上升,或汗多亡陽所致。當升陽補氣,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川芎、當歸、甘菊花、柴胡、升麻之類。《直指方》云:淫欲過度,腎家不能納氣歸元,使諸氣逆奔而上,此眩暈出於氣虛也,宜益氣補腎湯。有血虛者,乃因亡血過多,陽無所附而然,當益氣補血芎歸湯之類。
白話文:
眩暈
天地陰陽之氣運行於體表,稱為六化;佈於五臟的五行之氣,隨著地之陰陽運行於體內,稱為五陽。雖然表裡有所區分,但經絡與臟腑相通,氣血運行貫穿表裡,所以表裡如同既是二而也是一,既是一而也是二。人體的氣機變化,如同天之運行一樣,具有運行、轉化、作用、變化等特性,皆體現在身形之中。經書記載:成敗興衰,皆源於氣機的運動,氣機平和則生機勃發,氣機紊亂則疾病產生。
由此可知,眩暈的產生是由於人體氣機的紊亂所致,並非僅僅是《金匱要略》中所說的濕飲停滯那麼簡單。若五陽六化妄動而致病,其原因更是多種多樣。凡是超過正常限度,氣機隨之而動,經絡臟腑的氣血妄動,則稱為厥陽之火。厥陽之火有五種,稱為五邪。五邪的變化,便會導致臟腑相克的疾病產生。又或者腎水不足,或者精血受損,不能夠制約五陽之火,或者脾胃虛弱,不能夠防止下焦之氣逆上,則如同龍雷之火般震動於頭頂,諸火上炎於頭部,嚴重則搏擊作痛,輕則旋轉而致眩暈。
以上種種,道理都在經書中有所記載。治療疾病應遵循法度,運用比類推演的方法,深入淺出,由表及裡。不必拘泥於經書,不運用比類推演的方法,說明其醫理不明。有人問:治療各種邪氣應該如何處理?答曰:火是因氣機的運動而產生,治療應根據其運動的原因而施治。因實熱而動的,治療其熱;因邪氣搏擊而動的,治療其邪氣;因厥逆之氣逼迫上逆的,則從下焦治療其厥逆之邪。
因陰虛而起的,則補益其陰,抑制其陽,使之收斂;因陽虛而氣浮於上的,則補益其陽,斂其浮游之氣;因七情所傷而動的,則安撫其臟腑之氣使之平和;因氣鬱而發病的,則治療其鬱結之邪,疏通之、宣洩之;因精血不足的,則補益之,若效果不佳則尋找其相關的衰弱之處加以治療;因臟腑相克而動的,則根據盛衰之氣而補瀉;因中氣虛弱而動的,則補益脾土以安之;
上焦清陽之氣虛弱,不能夠主持而致氣機紊亂的,也應該補益中焦的脾胃之氣,以提升清陽之氣;因五臟六腑精氣不足而動的,則察明哪一臟腑虛弱而加以補益。如此,即使不直接治療火邪,火邪也會自行熄滅。治療所有由火邪引起的疾病都應如此,不僅僅是眩暈而已。嚴氏說:外感六淫,內傷七情,都能導致眩暈,應該根據脈證進行辨證論治。
風邪:脈浮而有汗,項強不仁,可用《局方》消風散、《本事方》川芎散、羚羊角散、都梁丸、青州白丸子等方。 寒邪:脈緊而無汗,筋攣掣痛,可用金匱要略中的正氣散加川芎、芷草、白芍藥,嚴重則用姜附湯、《濟生方》三五七散等方。 暑邪:脈洪大而虛,自汗煩悶,可用黃連香薷飲、十味香薷飲、消暑丸等方。 濕邪:脈細沉重,吐逆涎沫,可用腎著湯加川芎(名除濕湯)、滲濕湯、《濟生方》芎術散等方。 風熱邪:可用羌活湯、鉤藤散等方。 寒濕邪:可用芎術除眩湯、理中湯,並服用來復丹,嚴重者服用養正丹。
七情所傷:眩暈欲倒,可用十四友丸、安腎丸等藥合用,用《和劑局方》七氣湯送服,並間用乳香泡湯服用。若氣虛者,因清氣不能上升,或汗多亡陽所致,應該升陽補氣,可用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川芎、當歸、甘菊花、柴胡、升麻等藥。 《直指方》說:房事過度,腎氣不能納氣歸元,使諸氣逆衝於上,此眩暈因氣虛所致,宜用益氣補腎湯。若血虛者,因失血過多,陽氣無所依附而致,應該益氣補血,可用芎歸湯等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