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15)
第五冊 (15)
1. 攣
《內經》言攣皆屬肝,肝主身之筋故也。又陽明之復,甚則入肝,驚駭筋攣。又脾移寒於肝,癰腫筋攣。有熱、有寒、有虛、有實。熱攣者,經所謂肝氣熱則筋膜乾,筋膜乾則筋急而攣。又云:因於濕,首如裹,濕熱不攘,大筋軟短,小筋弛長,軟短為拘,弛長為痿之類是也。
(丹溪云:大筋軟短者,熱傷血不能養筋,故為拘攣。小筋弛長者,濕傷筋不能束骨,故為痿弱。)筋膜乾者用生苄、當歸之屬濡之。大筋軟短者,薏苡仁散主之。《衍義》云:筋急拘攣有兩等,《素問》大筋受熱則縮而短,故攣急不伸,則可用薏苡仁。若《素問》言因寒筋急,不可用也。
寒攣者,經所謂寒多則筋拳骨痛者是也。烏頭湯、《千金》薏苡仁湯。虛攣者,經所謂虛邪搏於筋則為筋拳。又云:脈弗榮則筋急。又仲景云:血虛則筋急。此皆血脈弗榮於筋而筋成攣。故丹溪治攣用四物加減,《本事》治筋急極用養血地黃丸,蓋本乎此。實攣者,丹溪治一村夫,背傴僂而足攣,已成廢人,診其脈兩手皆沉弦而澀,遂以戴人煨腎散與之,上吐下瀉,過月餘久,吐瀉交作,如此凡三帖,然後平復。
東垣治董監軍,臘月大雪初霽出外,忽覺有風氣暴僕,診得六脈俱弦甚,按之洪實有力,其證手攣急,大便秘澀,面赤熱,此風寒始至加於身也。四肢者脾也,以風寒之邪傷之,則搐急而攣痹,乃風淫末疾而寒在外也。《內經》云:寒則筋攣,正此謂也。本人素多飲酒,內有實熱,乘於腸胃之間,故大便閉澀而面赤熱。
內則手足陽明受邪,外則足太陰脾經受風寒之邪。用桂枝、甘草以卻其寒邪,而緩其急搐;用黃柏之苦寒滑以瀉實而潤燥,急救腎水;用升麻、葛根以升陽氣,行手足陽明之經,不令遏絕;更以桂枝辛熱,入手陽明之經為引;用潤燥復以芍藥、甘草,專補脾氣,使不受風寒之邪而退木邪,專益肺金也;加人參以補元氣為之輔佐;加當歸身去裡急而和血潤燥,名之曰活血通經湯。更令暖房中近火摩搓其手乃愈。
《本事方》春夏服養血地黃丸、秋服羚羊角湯、冬服烏頭湯。下虛則挾腰膝疼痛,防風散。上虛則挾心神煩熱,不得睡臥,麥門冬散、黃耆丸。外感風濕四肢拘攣,蒼耳子搗末煎服。酒煮木瓜令爛,研作粥漿,用裹筋急處,冷即易。灸筋急不能行,內踝筋急,灸內踝四十壯,外踝筋急,灸外踝三十壯,立愈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說,筋的攣縮都與肝有關,因為肝主管全身的筋。另外,陽明經的病邪加重,會影響到肝,導致驚嚇和筋攣。還有,脾的寒氣傳到肝,會引起癰腫和筋攣。筋攣有熱、寒、虛、實之分。
熱性筋攣,就像經典裡說的,肝氣熱就會使筋膜乾燥,筋膜乾燥就會導致筋脈緊張而攣縮。又說,因為濕氣,頭部像被包裹一樣,濕熱不除,大筋就會軟弱短縮,小筋則鬆弛伸長,軟短是拘攣,鬆弛伸長是痿弱,大概就是這個道理。
(朱丹溪說:大筋軟短,是因為熱邪損傷血液,不能滋養筋脈,所以導致拘攣。小筋鬆弛伸長,是因為濕氣損傷筋脈,不能束縛骨頭,所以導致痿弱無力。) 筋膜乾燥的,可以用生地、當歸之類的藥物來滋潤。大筋軟短的,可以用薏苡仁散來治療。《衍義》說,筋脈拘急攣縮有兩種情況,《素問》說大筋受熱會收縮變短,導致攣急無法伸展,這種情況可以用薏苡仁。但如果《素問》說是因為寒冷導致筋脈拘急,就不能用薏苡仁了。
寒性筋攣,就像經典裡說的,寒邪過多會導致筋脈蜷縮,骨頭疼痛。可以用烏頭湯、《千金方》裡的薏苡仁湯來治療。虛性筋攣,就像經典裡說的,虛弱的邪氣侵入筋脈就會導致筋脈蜷縮。又說,如果脈搏沒有營養,筋脈就會拘急。仲景也說,血虛也會導致筋脈拘急。這些都是因為血液不能滋養筋脈而導致的筋攣。所以朱丹溪治療筋攣用四物湯加減,而《本事方》治療筋脈極度拘急用養血地黃丸,大概就是這個道理。實性筋攣,朱丹溪曾經治療過一個農夫,背部彎曲,腳也攣縮,已經成了廢人。診斷發現他兩手的脈象都是沉弦而澀,就給他服用戴人煨腎散,結果他上吐下瀉,持續一個多月,吐瀉交替,如此三帖之後,才恢復正常。
李東垣曾經治療過董監軍,在臘月大雪初停的時候出門,突然感到有風邪侵襲而倒地。診斷發現他六脈都是弦脈,而且按下去感覺洪實有力。他的症狀是手攣急,大便乾澀,臉色發紅發熱,這是風寒剛剛侵入身體的表現。四肢屬於脾,風寒邪氣傷害脾,就會導致抽搐、拘急和麻痺。這是風邪太過深入,而寒邪在外。就像《內經》說的,寒邪會導致筋脈攣縮,就是這個道理。這個人平時就喜歡喝酒,體內有實熱,積聚在腸胃之間,所以大便乾澀,臉色發紅發熱。
內在是手足陽明經受邪,外在是足太陰脾經受風寒邪氣。用桂枝、甘草來祛除寒邪,緩解抽搐;用黃柏的苦寒之性來瀉實熱、潤燥,緊急滋養腎水;用升麻、葛根來升發陽氣,運行手足陽明經的氣血,防止阻塞;再用桂枝的辛熱之性,引導藥力進入手陽明經;為了潤燥,再用芍藥、甘草,專門補益脾氣,使脾臟不受風寒邪氣的侵擾而能驅退木邪,專門補益肺金;加入人參來補充元氣,作為輔助;加入當歸身來消除裡急後重,調和氣血、滋潤乾燥,這個方子叫做活血通經湯。再讓他待在暖房中,靠近火爐搓揉他的手,這才痊癒。
《本事方》說,春夏服用養血地黃丸,秋天服用羚羊角湯,冬天服用烏頭湯。下部虛弱,會伴隨腰膝疼痛,用防風散治療。上部虛弱,會伴隨心神煩躁,睡不著覺,用麥門冬散、黃耆丸治療。外感風濕導致四肢拘攣,可以用蒼耳子搗碎後煎服。將木瓜用酒煮爛,搗成粥狀,用來包裹筋脈拘急的地方,冷了就換。如果因為筋脈拘急而無法行走,內踝筋脈拘急,就灸內踝穴四十壯,外踝筋脈拘急,就灸外踝穴三十壯,馬上就會好。
2. 眩暈
眩謂眼黑眩也,運如運轉之運,世謂之頭旋是也。《內經》論眩,皆屬肝木,屬上虛。丹溪論眩,主於補虛治痰降火。仲景治眩,亦以痰飲為先也。趙以德曰:丹溪先生主火而言者,道也。然道無所之而不在,道之謂何?陰陽水火是也。其順淨清謐者水之化,動擾撓亂者火之用也。
腦者,地氣之所生,故藏於陰,目之瞳子,亦腎水至陰所主,所以二者皆喜靜謐而惡動擾,靜謐則清明內持,動擾則掉擾散亂,是故腦轉目眩者,皆由火也。《靈樞》曰: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目而為之精,筋骨血氣之精與脈併為目系,上屬於腦,後出於項中,故邪中於項,因逢其身之虛,其入深,則隨眼系以入於腦,入於腦則腦轉,腦轉則引目系急,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。所謂邪者。
風寒濕熱內外之諸邪也。然諸邪晝謂以火之所成眩者何?《內經》謂諸風掉眩,皆屬肝木者,是專言風邪矣。《原病式》釋之曰:風火皆屬陽,多為兼化,陽主乎動,兩動相搏,則頭目為之眩暈而旋轉,火本動也,焰得風則自然旋轉,於是乎掉眩掉搖也,眩昏亂旋運也,此非風邪之因火所成者歟。然風有內外,外入者、兼火化者、則如是。
若內發者,尤是因火所生之風也。及諸篇中考之,有謂厥陰司天,客勝,耳鳴掉眩。厥陰之勝者亦然。此司天之氣,從上受者,外入者也。又謂發生之紀,與歲木運太過,皆掉眩巔疾,善怒。肝脈太過,善忘,忽忽冒眩巔疾。又徇蒙招尤,過在足少陽、厥陰者,言目瞤動蒙暗也。
巢氏亦謂脅下痛頭眩者,肝實也。此或得於肝臟,應天氣者所動,或因本臟虛實之氣自動,皆名之為風,非火之烈焰,何能上於巔也。至於木鬱之發,甚則耳鳴眩轉,目不識人,善暴僵仆者,尤是肝木中火發之甚也。此天氣內應於臟,與肝虛實之氣動者,是皆名內發之風者也。
又謂太陽之勝,熱反上行,頭項頂腦中痛,目如脫。註文謂寒氣凌逼,陽不勝之,太陽之氣,標在於巔,入絡於腦,故病如是。謂太陽司天,善悲,時眩僕。《靈樞》謂邪在心者病亦同。二者皆是邪逼於心下,致神志不安則悲,心火不行則妄動上炎。謂太陰之復,陰氣上厥,飲發於中,頭項胸痛而掉瘛尤甚。
註文謂濕氣內逆,寒氣不行,太陽上留,故為是病。謂太陰在泉,病沖頭痛,目似脫。註文云亦是足太陽病也。謂太陰司天,頭項痛,善眩。《靈樞》謂邪在腎,頸項時眩。此皆濕邪害腎,逼太陽之氣留於上而然也。至於《金匱要略》謂心下有支飲,其人苦冒眩者,亦是格其心火不行而上衝也。
謂尺脈浮為傷腎,趺陽脈緊為傷脾,風寒相搏,食谷即眩。謂陽明脈遲,食難用飽,飽則發煩頭眩。二者因脾胃虛而陽氣不足,所以外見遲緊之脈,內受濕飲之郁,不足之微陽者,始與所郁之熱,並而衝上於胸目也。用此比類言之,則眩運之病,非一邪而可終。若夫太乙天真元氣,皆得胃脘之陽以行於周身,分三陰三陽之經脈。
白話文:
所謂眩暈,是指眼睛發黑、看不清楚的感覺,運是指像轉動一樣的暈眩,也就是俗稱的頭暈。《內經》認為眩暈都和肝木有關,屬於上虛的症狀。朱丹溪認為治療眩暈應該以補虛、化痰、降火為主。張仲景治療眩暈,也認為應該先從痰飲下手。趙以德說:丹溪先生說的火,是指自然之道。然而道無處不在,道是什麼呢?就是陰陽水火。順應自然、清淨平和的是水的特性,躁動不安的是火的作用。
腦是地氣所生的,所以屬陰而藏於內,眼睛的瞳孔也由腎水所主,屬至陰。所以腦和眼睛都喜歡安靜,討厭擾動。安靜時,則清明內守;擾動時,則浮動散亂。因此,腦轉動、眼睛眩暈,都是因為火的緣故。《靈樞》說: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上注於眼睛,使眼睛有精神;筋骨血氣的精華與脈絡共同形成眼系,向上連接著腦,向下則從脖子後面出來。所以邪氣如果侵犯脖子,趁著身體虛弱的時候,就會深入體內,沿著眼系進入腦部,導致腦部轉動,腦部轉動則會牽引眼系,使眼系緊張,眼睛因此產生眩暈感。這裡說的邪氣,是指風、寒、濕、熱等內外各種邪氣。那麼,為什麼說這些邪氣常常會導致火的產生,進而引發眩暈呢?《內經》說,各種風邪導致的眩暈,都與肝木有關,這是專門指風邪而言。《原病式》解釋說,風火都屬陽,常常同時出現,陽氣主動,兩者相搏,就會導致頭暈目眩。火本來就容易動,加上風的助長,就會旋轉,所以才會出現頭暈目眩、搖晃不定的感覺。這難道不是風邪因為火而造成的嗎?風邪有外來和內生之分,外來的風邪,兼夾火邪時,就會出現以上情況。
如果是內生的風,更是因為火而產生。從各篇醫書的記載來看,有的說厥陰司天時,如果出現客勝,就會導致耳鳴頭暈。厥陰之氣過盛也是如此。這是因為承受了上天的氣候,屬於外來的邪氣。還有的說,在發生季節,與當年的木運太過時,容易出現頭暈目眩、癲狂、容易發怒等症狀。肝脈如果太過旺盛,容易健忘,常常出現頭昏目眩、癲狂等症狀。又說,因為過度煩惱招致病患,問題出在足少陽、厥陰經脈,指的是眼睛跳動、視力模糊。
巢氏也認為,脅肋疼痛、頭暈目眩,是肝臟實熱的表現。這種情況,可能是因為肝臟受到天氣的影響,也可能是因為肝臟本身的虛實之氣自動發動。這些情況,都稱之為「風」。如果沒有火的強烈作用,怎麼會上竄到頭頂呢?至於肝氣鬱結,發作嚴重時,則會出現耳鳴、頭暈、眼睛看不清人、突然僵硬倒地等症狀,這更是肝木中火發作的嚴重表現。這種情況,是天氣內應於臟腑,以及肝臟虛實之氣妄動所造成的,都屬於內發之風。
另外,太陽之氣過盛,熱就會逆行向上,導致頭頂、腦部疼痛,眼睛像要脫落一樣。注釋說,這是因為寒氣侵襲,陽氣不能抵抗,太陽之氣在頭頂,連接著腦部,所以會出現這種症狀。又說,太陽司天時,容易悲傷,時常出現頭暈昏倒。而《靈樞》則說,邪氣在心時,也會有類似的症狀。這兩種情況,都是邪氣侵擾心下,導致神志不安而悲傷,心火不暢則會妄動上炎。還說,太陰之氣恢復正常時,陰氣上逆,水飲停留在體內,就會導致頭、脖子、胸部疼痛,甚至抽搐更加嚴重。
注釋說,這是濕氣逆行,寒氣不暢,太陽之氣停留在頭部所致。還說,太陰在泉時,會出現衝頭疼痛,眼睛像要脫落一樣。注釋說,這也是足太陽經的病症。還說,太陰司天時,會出現頭、脖子疼痛,容易頭暈。《靈樞》說,邪氣在腎時,脖子會時常出現眩暈。這些情況都是濕邪損傷腎臟,逼迫太陽之氣停留在頭部所致。至於《金匱要略》中說,心下有水飲,人會感到頭暈目眩,也是因為水飲阻礙心火運行而上衝所致。
還說,尺脈浮,是損傷腎臟;趺陽脈緊,是損傷脾臟。如果風寒侵襲,吃東西就會頭暈。陽明脈遲緩,難以吃飽,如果吃飽就會煩躁頭暈。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脾胃虛弱,陽氣不足,所以外在表現為遲緩或緊澀的脈象,內在受到濕飲的阻礙,虛弱的陽氣與鬱積的熱邪一起上衝到胸部和眼睛。用這些例子來說明,眩暈這種病,不是單一邪氣造成的。如果人體的太乙天真元氣,都通過胃脘的陽氣運行到全身,分佈到三陰三陽經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