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12)
第五冊 (12)
1. 痙
海藏云:發汗太多因致痙,身熱足寒,項強惡寒,頭熱面腫目赤,頭搖口噤,背反張者,太陽痙也。若頭低視下,手足牽引,肘膝相構,陽明痙也。若一目或左右斜視,並一手一足搐搦者,少陽痙也。汗之、止之、和之、下之,各隨其經,可使必已。(太陽痙屬表,無汗宜汗之,有汗宜止之。
陽明痙屬裡,宜下之。少陽痙屬半表半裡,宜和之。所謂各隨其經也。)神術湯加羌活、麻黃,治剛痙解利無汗。白朮湯加桂心、黃耆,治柔痙解利有汗。太陽陽明加川芎、荊芥穗。正陽陽明加羌活、酒大黃。少陽陽明加防風、柴胡根。熱而在表者加黃芩。寒而在表者加桂枝、黃耆、附子。
熱而在裡者加大黃。寒而在裡者加乾薑、良薑、附子。右王氏分經論痙,固得仲景傷寒之法矣。其間用仲景方,去葛根、栝蔞根,更風藥者,殆從風痙筋強而然也。及《原病式》論筋勁項強而不柔和者,則不然,乃邪在濕淫條下,謂土主安靜故耳,亢則害承乃制,故濕過極,反兼風化制之,然兼化者虛象,而實非風也,豈可盡從風治乎。又海藏分六經不及厥陰,厥陰固有痙矣。
經云:厥陰在泉,客勝則大關節不利,內為痙強拘急,外為不便者,非乎。《靈樞》又謂足少陰筋病主癇瘛及痙,此非六陰經痙病之例乎。抑海藏所遺,非獨此而已。至若《內經》有謂太陽所至為寢汗痙,手陽明、少陽厥逆,發喉痹、痙者,乃是人之六經所屬,風寒濕熱燥火之氣自相盛衰,變而為痙者也,亦皆勿論。予嘗思,夫外感內傷之邪病痙,治法迥別,不可不辨。
天氣因八風之變,鼓舞六淫而入,是為經風外傷腠理,內觸五臟,故治邪必兼治風。人氣因五性勞役,感動厥陽,君相二火相扇,六經之淫邪而起,遂有五陽勝負之變,故勝者瀉、負者補,必兼治火調胃土,以復火傷之氣,蓋不可瘥也。苟於內傷而用外感藥以散邪,則原氣愈耗,血竭神離,而至於不救矣。
丹溪云:大率與癇相似,比癇為甚,蓋因氣血大虛,挾痰挾火而成。藥宜人參、竹瀝之類,不可用風藥。一男子二十餘歲,患痘瘡,靨謝後,忽患口噤不開,四肢強直不能屈,時或繞臍腹痛一陣,則冷汗如雨,痛定則汗止,時作時止,其脈極弦緊而急。此因勞倦傷血,山居多風寒乘虛而感。
又因痘瘡,其血愈虛。當用辛溫養血,辛涼散風,遂用當歸身、芍藥為君,川芎、青皮、鉤藤為臣,白朮、陳皮、甘草為佐,桂枝、木香、黃連為使,更加紅花少許,煎十二帖而安。薛新甫云:痙病,因傷寒汗下過度,與產婦、潰瘍等病,及因克伐之劑,傷損氣血而變。若金衰木旺,先用瀉青丸,後用異功散,腎水虛用六味丸。
肝火旺,先用加味小柴胡湯,次用加味四物湯,發熱用加味逍遙散。若木侮脾土,用補中益氣加芍藥、山梔。脾經鬱結,用加味歸脾湯。脾土濕熱,用三一承氣湯。大凡病後氣血虛弱,用參、術濃煎,佐以薑汁、竹瀝,時時用之。如不應,用十全大補湯;更不應,急加附子,或用參附湯,緩則不救。
白話文:
痙
古代醫家認為痙攣是由於出汗過多、邪氣侵犯等原因導致的。根據症狀的不同,可以分為太陽痙、陽明痙和少陽痙。太陽痙表現為身熱足寒、項強惡寒、頭熱面腫目赤、頭搖口噤、背反張;陽明痙表現為頭低視下、手足牽引、肘膝相構;少陽痙表現為一目或左右斜視,並一手一足抽搐。治療上,要根據痙攣的類型和病情,選擇不同的方法,例如汗法、止汗法、和解法和下法等。太陽痙屬表證,無汗則宜發汗,有汗則宜止汗;陽明痙屬裡證,宜瀉下;少陽痙屬半表半裡證,宜和解。
治療痙攣的藥方,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。例如,神術湯加羌活、麻黃可以治療剛痙(症狀較為急劇的痙攣),且伴有汗出不足;白朮湯加桂心、黃耆則治療柔痙(症狀較為緩和的痙攣),且伴有汗出。根據不同的經絡受邪,可以加入川芎、荊芥穗、羌活、酒大黃、防風、柴胡根等藥物。如果病情伴有表熱,則加黃芩;表寒,則加桂枝、黃耆、附子;裡熱,則加大黃;裡寒,則加乾薑、良薑、附子。
王氏的經絡分型論痙,繼承了張仲景《傷寒論》的治療方法,但去除了葛根、栝蔞根等藥物,而增加了更多風藥,這可能是因為他認為風痙導致筋強的緣故。然而,《原病式》則認為筋勁項強而不柔和,是因為濕邪侵犯,而非單純風邪。因此,治療痙攣不能單純依賴風藥。海藏的六經辨證法中未提及厥陰經,但厥陰經也可能導致痙攣。
《內經》中提到,太陽經的病變可引起寢汗痙,手陽明經、少陽經的厥逆也可引起喉痹、痙攣。總之,六經的病變,以及風寒濕熱燥火等邪氣的盛衰,都可能導致痙攣。 內外感引起的痙攣,治療方法截然不同,必須加以區分。外感痙攣,由於八風之邪侵犯,治則必須兼顧祛風;內傷痙攣,則是由於五臟勞損,導致陰陽失衡,治則應著重於調和陰陽,補益氣血。若內傷用外感藥,則會加重病情。
丹溪認為痙攣與癇證相似,但比癇證更嚴重,多因氣血虛弱,挾痰挾火而成,宜用人參、竹瀝等滋補藥物,不宜使用風藥。文中舉例說明一男子患痘瘡後出現口噤、四肢強直等痙攣症狀,其治療方案為採用辛溫養血、辛涼散風的藥物,以恢復氣血。
薛新甫認為痙攣與傷寒汗下過度、產後、潰瘍等病以及攻伐過度損傷氣血有關。治療上應根據臟腑虛實寒熱,選用不同的藥物,例如瀉青丸、異功散、六味丸、加味小柴胡湯、加味四物湯、加味逍遙散、補中益氣湯、加味歸脾湯、三一承氣湯等。病後氣血虛弱者,可用人參、白朮濃煎,佐以薑汁、竹瀝等。若效果不佳,則可使用十全大補湯,甚至參附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