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11)
第五冊 (11)
1. 破傷風
牙關緊不能開,用蜈蚣一條,焙乾研細末,擦牙吐涎立蘇。狗咬破傷風,人參不拘多少,桑柴火上燒令煙絕,用盞子合研為末摻瘡上,仍以魚膠煮烊封固。《嬰童百問》云:縣尹張公嘗言吾有一妙方,治破傷風如神,用人家糞堆內蠐螬蟲一枚,爛草房上亦有之,捏住其脊,待其蟲口中吐水,就抹在瘡口上,覺麻即汗出,立愈。後試之,果然。
其蟲仍埋故處,勿傷其命。
白話文:
破傷風
嘴巴緊閉張不開,可以用一條蜈蚣烘乾研成細末,擦在牙齒上,吐出唾液就能立刻痊癒。如果被狗咬傷導致破傷風,可以用任意份量的人參,用桑樹柴火燒到沒有煙,研磨成粉末,敷在傷口上,再用煮熔的魚膠封住。 《嬰童百問》記載:縣令張公曾說他有一個治療破傷風的神奇偏方,用糞堆裡或爛草房裡找到的一隻蠐螬蟲(把蟲子捏住背部,等它從嘴裡吐出水),將蟲子嘴裡吐出的水塗抹在傷口上,感覺麻木後就會出汗,立刻就能痊癒。後來有人嘗試過,確實有效。 記得要把蟲子放回原處,不要傷害它的性命。
2. 痙
(《說文》僵直也,而無痓字。《廣韻》痓、惡也,非僵直明矣。作痓者誤,今正之。)
《金匱》云:病者身熱足寒,頸項僵急,惡寒,時頭熱面赤目赤,獨頭動搖,卒口噤,背反張者,痙病也。(《活人書》云:外證發熱惡寒,與傷寒相似,但其脈沉遲弦細,而項背反張為異耳。)太陽病,發熱無汗,反惡寒者,名曰剛痙。太陽病,發熱汗出而不惡寒,名曰柔痙。
太陽病,其證備,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痙,栝蔞桂枝湯主之。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噤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剛痙為病,胸滿口噤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(此陽明經藥也,陽明總宗筋,以風寒濕熱之邪入於胃中,津液不行,宗筋無所養,故急宜此湯下濕熱行津液。
故《宣明》云:痙病目直口噤,背強如弓臥搖動,手足搐搦,宜三一承氣湯下之,亦此意也。然非察證之明,的有實熱者,亦不可輕用也。)按:世知治痙之法創自仲景,而不知仲景之論傷寒,皆自《內經》中來,其所謂剛痙者,為中風發熱重感於寒而得之,與《內經》所謂赫羲之紀,上羽,其病痙,其義一也。
風淫之熱與火運之熱無少異,其重感於寒亦與上羽之寒同是外郁者,熱因鬱則愈甚,甚則熱兼燥化而無汗,血氣不得宣通,大小筋俱受熱害而僵直,故曰剛痙也。其所謂柔痙者,為太陽發熱重感於濕而得之,即《內經》所謂諸痙項僵,皆屬於濕。又謂因於濕,首如裹,濕熱不攘,大筋軟短,小筋弛長,軟短為拘,弛長為痿。
肺移熱於腎,傳為柔痙。注云:柔謂筋柔而無力,痙謂骨強而不隨。三者之義,比之仲景所言重感於濕為柔痙者,豈不同是小筋得濕則痿弛而無力者乎。其搖頭髮熱,頸項強急,腰背反張,瘛瘲口噤,與剛痙形狀等者,又豈不同是大筋受熱則拘攣強直者乎。後代方論,乃以無汗為表實,有汗為表虛。
不思濕勝者自多汗出,乃以為表虛而用姜附溫熱等劑,寧不重增大筋之熱歟。及守仲景方者,但知剛痙用葛根湯,柔痙用桂枝加葛根湯。而不解《金匱》於柔痙之脈沉遲者,在桂枝湯不加葛根而加栝蔞根。蓋用葛根,不惟取其解肌之熱,而取其體輕、可生在表陽分之津,以潤筋之燥急。
今因沉遲,沉乃衛氣不足,故用桂枝以和之,遲乃榮血不足,故用栝蔞根,其體重、可生在表陰分之津,此仲景隨脈浮沉,用藥淺深之法也。至於太陽傳入陽明,胸滿口噤,臥不著席,腳攣齘齒者,與大承氣,亦可見治痙,與傷寒分六經表裡,無纖毫之異矣。
至若所謂太陽病,發汗太過,及瘡家不可汗而汗之,因致痙者;太陽病,發熱脈沉細而病痙者;病者身熱足寒,頸項強急,惡寒,時頭熱面赤,獨頭動搖,卒口噤背反張;若發其汗,寒濕相得,其表益虛,即惡寒甚,發其汗已,其脈如蛇者;暴腹脹大為欲解,脈如故,反伏弦為痙者,皆不出方言治。雖然,能識療傷寒隨機應變之法,則無患方之不足用也。
白話文:
「痙」這個字在《說文解字》中指的是僵直,並沒有「痓」這個字。《廣韻》中,「痓」指的是不好的意思,並非僵直,所以把「痙」寫成「痓」是錯誤的,現在要改正它。
《金匱要略》中說:病人發熱,但腳卻是冷的,脖子僵硬,怕冷,有時頭發熱,臉和眼睛發紅,頭部會自己搖晃,突然嘴巴緊閉,背部向後彎曲的,這種就是痙病。(《活人書》中說:外在症狀是發熱怕冷,和傷寒很像,但它的脈象是沉、遲、弦、細,並且有脖子和背部向後彎曲的症狀,這是和傷寒不同的地方。)太陽病如果發熱沒有汗,反而怕冷,就叫做剛痙。太陽病如果發熱有汗,但不怕冷,就叫做柔痙。
太陽病,如果各種症狀都出現了,身體僵硬,肌肉跳動,脈象反而沉遲,這也是痙病,可以用栝蔞桂枝湯來治療。太陽病,沒有汗而且小便反而很少,氣往上衝到胸口,嘴巴緊閉說不出話,這是要發剛痙的徵兆,可以用葛根湯來治療。剛痙這個病,會胸悶、嘴巴緊閉、躺不下去、腳抽筋,一定會磨牙,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(這藥是治療陽明經的,陽明經主宰全身的筋,因為風、寒、濕、熱這些邪氣進入胃中,使津液無法運行,筋得不到滋養,所以要用這個藥來排除濕熱,使津液運行。)
所以《宣明論方》中說:痙病會眼睛直視、嘴巴緊閉、背部僵硬像弓一樣、躺在床上會搖動、手腳抽搐,應該用三一承氣湯來攻下,也是這個道理。但是,如果不是清楚辨別證候,確認是實熱的,也不可以輕易使用這個藥。 總之,世人知道治療痙病的方法是從張仲景開始的,卻不知道張仲景論述傷寒的理論都是從《內經》來的。他所說的剛痙,是指中風發熱又重感寒邪而引起的,和《內經》所說的赫羲之紀,上羽,病會出現痙攣,意思是一樣的。
風邪引起的熱和火邪引起的熱沒有什麼差別,重感寒邪也和上羽的寒邪一樣都是外在的鬱結,熱因為鬱結就會更嚴重,嚴重就會熱與燥結合而沒有汗,血氣無法流通,大筋和小筋都受到熱邪的損害而僵直,所以稱為剛痙。而他所說的柔痙,是指太陽病發熱又重感濕邪而引起的,也就是《內經》所說的,各種痙攣和脖子僵硬,都是因為濕邪引起的。又說,因為濕邪,所以頭會感覺像被裹住一樣,濕熱不去,大筋會軟而短,小筋會鬆弛而長,軟短會造成拘攣,鬆弛會造成痿軟。
肺部的熱傳到腎,會變成柔痙。注釋說:柔是指筋柔軟無力,痙是指骨頭強硬但不能隨意活動。這三者的意思,和張仲景所說的重感濕邪導致的柔痙,難道不是因為小筋得到濕氣而痿軟無力嗎?而搖頭發熱、脖子僵硬、腰背反張、抽搐、嘴巴緊閉,這些和剛痙的症狀很像,難道不是因為大筋受到熱邪而拘攣強直嗎?後代的醫方理論,認為沒有汗是表實,有汗是表虛。
沒有想到濕氣重的本來就容易出汗,反而認為是表虛而用薑、附子等溫熱的藥劑,豈不是更增加了大筋的熱邪嗎?而遵守張仲景藥方的人,只知道剛痙用葛根湯,柔痙用桂枝加葛根湯。卻不了解《金匱要略》中對柔痙脈沉遲的病人,在桂枝湯中不加葛根而是加栝蔞根。用葛根,不只是要它的解肌熱的效果,也是要它體輕,可以生髮在表的陽分津液,來潤澤乾燥僵急的筋。
現在因為脈沉遲,沉是衛氣不足,所以用桂枝來調和,遲是榮血不足,所以用栝蔞根,它體重,可以生髮在表陰分的津液,這是張仲景隨著脈象的浮沉,來用藥深淺的方法。至於太陽病傳入陽明,胸悶、嘴巴緊閉、躺不下去、腳抽筋、磨牙的病人,用大承氣湯來治療,也可以看出治療痙病,和治療傷寒一樣,根據六經的表裡來辨證,沒有一點不同。
至於所謂太陽病,發汗太多,以及有瘡的人不應該發汗卻發汗,因而導致痙病的;太陽病,發熱脈沉細而病痙的;病人發熱,但腳卻是冷的,脖子僵硬,怕冷,有時頭發熱,臉和眼睛發紅,頭部會自己搖晃,突然嘴巴緊閉,背部向後彎曲的;如果再發汗,寒濕結合,表虛更嚴重,就會更怕冷,發汗之後,脈象像蛇一樣的;肚子突然脹大,這是要好轉的現象,脈象如果和之前一樣,反而轉為伏弦,那就會變成痙病。這些情況都沒有另外的藥方可以治療。雖然這樣,但如果能了解治療傷寒隨機應變的方法,就不必擔心藥方不夠用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