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一冊 (17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一冊 (17)

1. 傷飲食

口與氣口同,口曰坤者,口乃脾之候,故胃傷而氣口緊盛。夫傷有多少,有輕重,如氣口一盛,得脈六至,則傷於厥陰,乃傷之輕也,枳朮丸之類主之。氣口二盛,脈得七至,則傷於少陰,乃傷之重也,雄黃聖餅子、木香檳榔丸、枳殼丸之類主之。氣口三盛,脈得八至九至,則傷太陰,填塞悶亂,則心胃大痛,備急丸、神保丸、消積丸之類主之。兀兀欲吐不已,俗呼食迷風是也。

經曰:上部有脈,下部無脈,其人當吐不吐者死,瓜蒂散主之。如不能吐,是無治也。經曰:其高者因而越之,此之謂也。或曰盛食填塞胸中痞亂,兩寸脈當用事,今反兩尺脈不見,其理安在?曰:胸中有食,是木鬱宜達,故探吐之。食者物也,物者坤土也,是足太陰之號也。

胸中者肺也,為物所塞,肺者手太陰金也,金主殺伐,與坤土俱在手上,而旺於天。金能剋木,故肝木發生之氣伏於地下,非木鬱而何。吐去上焦陰土之物,木得舒暢則鬱結去矣。食塞於上,脈絕於下,若不明天地之道,無由達此至理。水火者,陰陽之徵兆,天地之別名也。

故獨陽不生,獨陰不長。天之用在於地下,則萬物生長。地之用在於天上,則萬物收藏。此乃天地交而萬物通也,此天地相根之道也。故陽火之根本於地下,陰水之源本於天上,故曰水出高源。故人五臟主有形之物,物者陰也,陰者水也,右三部脈主之,偏見於寸口,食塞於上,是絕五臟之源,源絕則水不下流,兩尺脈之絕,此其理也,何疑之有。

然必視所傷之物冷熱,隨證加減,如傷冷物一分,熱物二分,則用寒藥二停,熱藥一停,隨時消息。經云:必先歲氣,無伐天和,此之謂也。既有三陰可下之法,亦必有三陰可補之法。故曰內傷三陰可用溫劑。若飲冷內傷,雖云損胃,未知色脈,各在何經。若面色青黑,脈浮沉不一,弦而弱者,傷在厥陰。

若面色紅赤,脈浮沉不一,細而微者,傷在少陰。若面色黃潔,脈浮沉不一,緩而遲者,傷在太陰也。傷在厥陰肝之經,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、生薑湯之類主之。傷在少陰腎之經,通脈四逆湯主之。傷在太陰脾之經,理中丸湯主之。大便耎者宜湯,結者宜丸。凡諸脾脈微洪,傷苦澀物。

經曰:咸勝苦。微弦,傷冷硬物。經云:溫以克之。微澀,傷辛辣物。經云:苦勝辛。微滑,傷腥咸物。經云:甘勝咸。弦緊,傷酸硬物。經云:辛勝酸。洪緩,傷甜爛物。經云:酸勝甘。微遲,傷冷痰積聚惡物,溫胃化痰。單伏主物不消化,曲糵、三稜、廣朮之類。浮洪而數,皆中酒,葛根、陳皮、茯苓。

傷食作瀉不止,於應服藥中,加肉豆蔻、益智仁以收固之。傷食兼感風寒,其證與前同,但添身疼,氣口人迎俱盛,俗謂夾食傷寒,宜生料五積散,或養胃湯、香蘇飲、和解飲。

白話文:

傷飲食

嘴巴和氣口是相通的,嘴巴屬陰土(坤),是脾的徵兆,所以胃受損就會導致氣口緊閉。胃傷的程度有輕重之分,如果氣口略微緊閉,脈搏六次跳動,則傷在厥陰,屬輕度胃傷,可用枳朮丸等藥物治療。氣口緊閉較嚴重,脈搏七次跳動,則傷在少陰,屬重度胃傷,可用雄黃聖餅子、木香檳榔丸、枳殼丸等藥物治療。氣口非常緊閉,脈搏八到九次跳動,則傷在太陰,會感到胸腹脹滿、堵塞、煩悶,心胃劇痛,可用備急丸、神保丸、消積丸等藥物治療。如果噁心欲吐不止,俗稱「食迷風」。

經書記載:上部有脈搏,下部無脈搏,病人想吐卻吐不出來,就會死亡,此時可用瓜蒂散治療。如果無法吐出來,就無法治療了。經書還說:如果病情嚴重,就要採取更積極的治療措施。有些人因為暴飲暴食導致胸中脹滿、堵塞、煩悶,按理說應該在寸口脈(兩寸脈)上有所反應,但卻在尺脈(兩尺脈)上沒有反應,這是什麼原因呢?因為胸中有食物阻塞,這是肝氣鬱結需要疏通,所以需要催吐。食物屬土,屬足太陰經。

胸部是肺,被食物阻塞,肺屬手太陰金,金主肅殺,金土都在手上,且金氣旺盛。金能剋木,所以肝木的生發之氣被抑制,才會出現肝氣鬱結。通過催吐去除上焦的陰土之物,肝木就能舒暢,鬱結也就消除了。食物阻塞在上焦,而下焦脈搏消失,如果不懂天地之道,就無法理解這個道理。水火是陰陽的徵兆,也是天地不同的名稱。

因此,單獨的陽氣不能生長,單獨的陰氣不能繁衍。天的作用在於滋養大地,萬物才能生長;地的作用在於承接天降雨露,萬物才能收藏。這就是天地交感,萬物流通,天地相生相依的道理。所以,陽火的根本在於地下,陰水的源頭在於天上,所以說「水出高源」。人的五臟主導著有形之物,這些物質屬陰,陰屬水,右三部脈搏主導這些,主要體現在寸口脈上。食物阻塞在上焦,就會阻斷五臟的元氣,元氣受阻,水就不能下流,所以尺脈消失,這就是原因,有什麼好懷疑的呢?

但是,必須觀察食物的冷熱屬性,根據具體情況增減藥物劑量,例如,如果吃冷食一分,吃熱食二分,就用寒涼藥物兩份,溫熱藥物一份,隨時調整藥量。經書記載:必須順應季節氣候,不要違背天和,這就是所謂的「天人合一」。既然有三陰的瀉法,也必須有三陰的補法。所以說,內傷三陰可以用溫補的藥物。如果喝冷飲導致內傷,雖然說是損傷了胃,但面色和脈象還不清楚,分別屬於哪條經絡。如果面色青黑,脈搏浮沉不一,弦細而弱,則是傷在厥陰。

如果面色紅赤,脈搏浮沉不一,細微而弱,則是傷在少陰。如果面色黃白,脈搏浮沉不一,緩慢而遲,則是傷在太陰。傷在厥陰(肝經),可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、生薑湯等治療。傷在少陰(腎經),用通脈四逆湯治療。傷在太陰(脾經),用理中丸湯治療。大便稀軟者宜用湯藥,大便乾燥者宜用丸藥。凡是脾脈微弱而洪大的,都是因為吃了苦澀的食物。

經書記載:鹹勝苦。脈搏微弦,是傷了冷硬的食物。經書記載:溫熱可以克制它。脈搏微澀,是傷了辛辣的食物。經書記載:苦味可以克制辛味。脈搏微滑,是傷了腥鹹的食物。經書記載:甘味可以克制鹹味。脈搏弦緊,是傷了酸硬的食物。經書記載:辛味可以克制酸味。脈搏洪大而緩慢,是傷了甜膩的食物。經書記載:酸味可以克制甘味。脈搏微遲,是傷了冷痰積聚等惡物,需要溫胃化痰,單獨的食物消化不良,可用曲糵、三稜、廣朮等藥物。脈搏浮大而數,是飲酒過多,可用葛根、陳皮、茯苓等藥物治療。

傷食導致腹瀉不止,可在服用藥物的基礎上,加入肉豆蔻、益智仁等藥物以收斂止瀉。傷食又兼見風寒,症狀與前面類似,但會伴有身痛,氣口和人迎脈都充盛,俗稱「夾食傷寒」,可用生料五積散,或養胃湯、香蘇飲、和解飲等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