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二冊 (1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二冊 (1)

1. 諸氣

經云:諸痛皆因於氣。百病皆生於氣。怒則氣上,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寒則氣收,熱則氣泄,驚則氣亂,勞則氣耗,思則氣結,九氣不同也。按子和云:天地之氣,常則安,變則病。而況人稟天地之氣,五運迭侵於外,七情交戰於中,是以聖人嗇氣如持至寶,庸人役物而反傷太和,此軒岐所以論諸痛皆因於氣,百病皆生於氣,遂有九氣不同之說。氣本一也,因所觸而為九,怒、喜、悲、恐、寒、熱、驚、思、勞也。

蓋怒氣逆甚則嘔血及餐泄,故氣逆上矣。怒則陽氣逆上而肝木乘脾,故甚則嘔血及餐泄也。喜則氣和志達,榮衛通利,故氣緩矣。悲則心系急,肺布葉舉,而上焦不通,榮衛不散,熱氣在中,故氣消矣。恐則精卻,卻則上焦閉,閉則氣逆,逆則下焦脹,故氣不行矣。寒則腠理閉,氣不行,故氣收矣。

白話文:

古書中說,所有的疼痛都是因為氣的運行不暢而引起的,百病也都是由於氣的失衡而產生。生氣會導致氣往上衝,開心會使氣緩和,傷心會消耗氣,害怕會使氣往下沉,寒冷會使氣收縮,發熱會使氣散失,驚嚇會使氣紊亂,勞累會使氣虛耗,思慮過度則會使氣鬱結,這九種情緒變化都會導致氣的不同表現。

古人認為,天地之氣運行正常則人體安康,氣息變化則會生病。人體承載著天地之氣,外在環境的變化和內心的七情六欲都會影響氣的運行。因此,明智的人就像珍藏至寶一樣小心呵護著自身的氣息,而愚蠢的人卻過度操勞,反而損害了身體的平衡。這就是古人為何說所有的疼痛都是因為氣的運行不暢而引起的,百病也都是由於氣的失衡而產生,並提出九氣不同的觀點。

氣本質上是相同的,只是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而產生了不同的表現形式,這些因素包括怒、喜、悲、恐、寒、熱、驚、思、勞。

生氣會導致氣逆行,嚴重者甚至會嘔血或腹瀉,這是因為怒氣會使陽氣逆流向上,肝氣過盛而克伐脾土。開心則氣順暢,精神振奮,血氣流通順利,所以氣會緩和。傷心會使心神緊繃,肺氣上浮,導致上焦不通暢,血氣無法正常運行,熱氣淤積在體內,因此氣會消散。害怕會使精氣內收,上焦閉塞,氣逆流而下,導致下焦脹滿,氣無法正常運行。寒冷會使毛孔閉塞,氣無法正常運行,所以氣會收縮。

熱則腠理開,榮衛通,汗大泄,故氣泄矣。驚則心無所倚,神無所歸,慮無所定,故氣亂矣。勞則喘息汗出,內外皆越,故氣耗矣。思則心有所存,神有所歸,正氣留而不行,故氣結矣。

嘗考其為病之詳,變化多端,如怒氣所至為嘔血,為餐泄,為煎厥,為薄厥,為陽厥,為胸滿脅痛,食則氣逆而不下,為喘渴煩心,為消癉,為肥氣,為目暴盲,耳暴閉,筋緩,發於外為癰疽。喜氣所至,為笑不休,為毛革焦,為內病,為陽氣不收,甚則為狂。悲氣所至,為陰縮,為筋攣,為肌痹,為脈痿,男為數溲血,女為血崩,為酸鼻辛頞,為目昏,為少氣不能報息,為泣則臂麻。恐氣所至,為破䐃脫肉,為骨酸痿厥,為暴下綠水,為面熱膚急,為陰痿,為懼而脫頤。

白話文:

當人體發熱時,毛孔張開,血液循環通暢,大量出汗,導致氣血外泄。

當人受到驚嚇時,心神不定,精神無所依附,思緒混亂,導致氣血紊亂。

當人過度勞累時,會出現喘息出汗,氣血內外奔流,導致氣血耗損。

當人過度思考時,心神專注於某事,氣血停滯不流,導致氣血瘀結。

我曾仔細研究疾病的變化,發現其變化多端。例如,怒氣所導致的病症包括:嘔血、飲食不消化、身體抽搐、四肢冰冷、陽氣虛弱、胸悶脅痛、吃飯時氣逆不上,出現喘氣口渴心煩、消瘦乏力、肥胖、突然失明、突然耳聾、筋骨無力、皮膚表面出現瘡癰等。

喜氣所導致的病症包括:不停地笑、毛髮枯燥、內臟疾病、陽氣不收斂,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狂躁。

悲氣所導致的病症包括:陰部收縮、筋骨攣縮、肌肉麻痹、脈搏虛弱、男性頻繁尿血、女性月經量多、鼻子酸痛、眼睛昏花、呼吸困難、哭泣時手臂發麻等。

恐懼所導致的病症包括:皮膚破裂、肌肉脫落、骨頭酸痛、身體虛弱、突然拉肚子並排出綠色的水、面部發熱皮膚緊繃、性功能減退、因害怕而下巴脫落等。

驚氣所至,為潮涎,為目睘,為口呿,為癡癇,為不省人,為僵仆,久則為𤸷痹。勞氣所至,為嗌噎病,為喘促,為嗽血,為腰痛骨痿,為肺鳴,為高骨壞,為陰痿,為唾血,為冥目視,為耳閉,男為少精,女為不月,衰甚則潰潰乎若壞都,汨汨乎不可止。思氣所至,為不眠,為嗜臥,為昏瞀,為中痞,三焦閉塞,為咽嗌不利,為膽癉嘔苦,為筋痿,為白淫,為得後與氣,快然如衰,為不嗜食。寒氣所至,為上下所出水液,澄徹清冷,下利清白(云云)。

熱氣所至,為喘嘔吐酸,暴注下迫(云云)。竊又稽之《內經》治法,但以五行相勝之理,互相為治。如怒傷肝,肝屬木。怒則氣並於肝,而脾土受邪。木太過則肝亦自病。喜傷心,心屬火。喜則氣並於心,而肺金受邪。火太過則心亦自病。悲傷肺,肺屬金。悲則氣並於肺,而肝木受邪。

白話文:

驚嚇引起的症狀,會出現口水過多、眼睛睜不開、張嘴無力、癲癇、意識不清、倒地不動等情況,長期下去可能會導致四肢麻木。勞累引起的症狀,會導致咽喉阻塞、喘不過氣、咳嗽帶血、腰痛、骨頭萎縮、肺部聲音異常、骨頭損壞、性功能下降、咳血、眼睛看不清楚、耳朵堵塞、男性精液減少、女性月經不調,極度疲憊時會感覺像是整個身體崩潰,流汗不停。

思考過度引起的症狀,會導致失眠、嗜睡、頭腦混亂、腹部脹滿、三焦阻塞、咽喉不順暢、膽部疼痛、嘔吐苦味、筋肉萎縮、白濁的分泌物、容易消化不良,感到舒適卻又好像疲憊不堪、對食物沒有興趣。

寒冷引起的症狀,會導致上半身或下半身的水分排泄增多,清澈冷涼,大便稀薄。

熱氣引起的症狀,會導致喘息、嘔吐酸水、突然腹痛、下腹壓迫感等情況。我再次參考了《內經》的治療方法,只是根據五行相剋的道理,進行相互治療。例如,怒傷肝,肝屬木,怒氣會讓肝氣加重,脾土因此受到影響。如果木氣過盛,肝也會自行受到損害。喜傷心,心屬火,喜悅會使心氣加重,肺金因此受到影響。如果火氣過盛,心也會自行受到損害。悲傷肺,肺屬金,悲傷會使肺氣加重,肝木因此受到影響。

金太過則肺亦自病。恐傷腎,腎屬水。恐則氣並於腎,而心火受邪。水太過則腎亦自病。思傷脾,脾屬土。思則氣並於脾,而腎水受邪。土太過則脾亦自病。寒傷形,形屬陰。寒勝熱則陽受病。寒太過則陰亦自病。熱傷氣,氣屬陽。熱勝寒則陰受病。熱太過則陽亦自病。凡此數者,更相為治。

故悲可以治怒,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。喜可以治悲,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。恐可以治喜,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。怒可以治思,以汙辱欺罔之言觸之。思可以治恐,以慮彼志此之言奪之。凡此五者,必詭詐譎怪無所不至,然後可以動人耳目,易人視聽。若胸中無才器之人,亦不敢用此法也。

白話文:

金氣過盛,會導致肺部生病。恐懼會傷腎,腎屬水,恐懼時氣會聚集在腎,影響心火,造成心火受邪。水氣過盛,會導致腎臟生病。思慮過度會傷脾,脾屬土,思慮時氣會聚集在脾,影響腎水,造成腎水受邪。土氣過盛,會導致脾臟生病。寒冷會傷形體,形體屬陰,寒勝熱則陽氣受病。寒冷過度,會導致陰氣受病。炎熱會傷氣,氣屬陽,熱勝寒則陰氣受病。炎熱過度,會導致陽氣受病。這幾個方面,彼此之間可以相互治療。

因此,悲傷可以治療憤怒,用悲傷、痛苦的言語去感化他;喜悅可以治療悲傷,用幽默、戲謔的言語去娛樂他;恐懼可以治療喜悅,用迫切死亡的言語去嚇唬他;憤怒可以治療思慮,用羞辱、欺騙的言語去刺激他;思慮可以治療恐懼,用計謀、策略的言語去迷惑他。這五種方法,必須使用詭異、奇特的技巧,才能夠影響他的耳目,改變他的觀點。如果內心沒有才華的人,也不敢使用這種方法。

熱可以治寒,寒可以治熱,逸可以治勞,習可以治驚。經曰:驚者平之。夫驚以其忽然而遇之也,使習見習聞則不驚矣。如丹溪先生治一女子,許婚後,夫經商二年不歸,因不食困臥如癡,他無所病,但向里床坐,此思想氣結也,藥難獨治,得喜可解,不然令其怒。(脾主思,過思則脾氣結而不食。

怒屬肝木,怒則木氣升發而衝開脾氣矣。)因激之大怒而哭至二時許,令解之,與藥一帖,即求食矣。然其病雖愈,必得喜方已,乃紿以夫回,既而果然病不舉。又如子和治一婦人,久思而不眠,令觸其怒,婦果怒,是夕困睡,捷於影響。惟勞而氣耗,恐而氣奪者為難治。喜者少病,百脈舒和故也。

白話文:

中醫認為,熱能治寒,寒能治熱,休息能治勞累,習慣能治驚嚇。古籍記載,驚嚇需要平復。因為驚嚇是突如其來的,讓病人經常接觸,經常聽聞,就能不再害怕。就像丹溪先生治療一位女子,她婚後丈夫經商兩年未歸,因此不吃飯,整天昏昏沉沉像個傻子,除了坐在床邊,其他沒什麼病症,這是思慮過度導致氣結,藥物難以單獨治療,只有快樂才能解開。如果藥物無法奏效,就讓她生氣。因為脾臟主管思慮,思慮過度就會導致脾氣鬱結,造成食慾不振。而怒氣屬於肝木,生氣就能讓木氣上升,衝開脾氣。於是醫生激怒她,讓她大哭兩個時辰,然後開藥,她就開始想吃飯了。雖然她的病好了,但必須開心才能徹底痊癒,於是醫生欺騙她說丈夫回來了,果然病症就不再出現。又例如,子和治療一位婦人,她長時間思慮導致失眠,醫生讓她生氣,婦人果然生氣了,當晚就睡著了,效果立竿見影。不過,勞累導致氣虛,害怕導致氣奪,這兩種情況比較難治。喜悅的人很少生病,因為百脈舒暢,氣血流通的緣故。

又聞莊先生治喜勞之極而病者,莊切其脈,為之失聲,佯曰:吾取藥去,數日更不來,病者悲泣,後即愈矣。《素問》曰:懼勝喜,可謂得玄關者也。凡此之類,《內經》自有治法,庸工廢而不行,亦已久矣。幸河間、子和、丹溪數先生出,而其理始明,後之學者,宜知所從事。

丹溪云:冷氣、滯氣、逆氣,皆是肺受火邪,氣得炎上之化,有升無降,熏蒸清道,甚而轉成劇病,《局方》類用辛香燥熱之劑,以火濟火,咎將誰執。氣無補法,世俗之言也。以其為病,痞悶壅塞,似難於補,不思正氣虛者不能運行,邪滯著而不出,所以為病。經曰:壯者氣行則愈,怯者著而成病。

白話文:

聽說莊先生曾治過一個因過度勞累而生病的病人,莊先生仔細把脈後,刻意失聲,假裝說要開藥,過幾天再來。病人因此傷心落淚,結果病就好了。《素問》說,害怕勝過喜悅,才能算是真正掌握了醫術的精髓。像這種病症,《內經》裡早就有了治療方法,只是那些庸醫不去研究,也已經很久了。幸好有河間、子和、丹溪等醫學大家出現,才讓這些道理重見天日。後來的學習者,應該知道自己的方向。

丹溪說,冷氣、滯氣、逆氣都是肺部受到火邪入侵,氣往上衝,不能下降,熏蒸著清道,嚴重就會變成嚴重的疾病。《局方》裡的藥方常用辛香燥熱的藥材,以火攻火,這樣做到底要怪誰呢?氣不能補,這是世俗的錯誤觀念。因為病人出現痞悶壅塞的症狀,看起來很難補,但他們沒有意識到是正氣虛弱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邪氣滯留體內無法排出,才導致生病。經書說:身體強壯的人,氣血流通就能痊癒;身體虛弱的人,邪氣停滯就會生病。

苟或氣怯,不用補法,氣何由行。氣屬陽,無寒之理。上升之氣覺惡寒者,亢則害,承乃制也。氣有餘,便是火。冷生氣者,高陽生之謬言也。自覺冷氣自下而上者,非真冷也。蓋上升之氣,自肝而出,中挾相火,自下而上,其熱為甚,火極似水,陽亢陰微也。(按河間論氣為陽而主輕微,諸所動亂勞傷。

乃陽火之化,神狂氣亂而病熱矣。又云:五志過極,皆為火也。而其治法,獨得言外之意。凡見喜、怒、悲、恐、思之證,皆以平心火為主。至於勞者傷於動,動便屬陽,驚者駭於心,心便屬火,二者必以平心火為主。俗醫不達此者,遂有寒涼之謗。)氣鬱,用香附、蒼朮、撫芎。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氣虛,就不需要補氣,因為氣需要運行才能發揮作用。氣屬於陽性,不存在寒性。如果上升的氣導致覺得寒冷,那是因為氣上亢,需要抑制。氣充盈就會化為火。認為冷氣可以生氣,是錯誤的说法。感覺冷氣從下往上,並不是真正的寒氣,而是上升的氣從肝臟出來,挾帶著相火,自下而上,熱氣非常強,火盛似水,陽亢陰虛。

(按照河間的說法,氣屬於陽性,主輕微,容易導致各種動亂勞傷。也就是陽火轉化,神志狂亂,氣機紊亂,導致發熱。又說:五志過極,都會化為火。治療方法,在言外之意。凡是看到喜、怒、悲、恐、思等症狀,都要以平心火為主。至於勞累傷於運動,運動屬陽,驚嚇傷於心,心屬火,這兩種情況都要以平心火为主。俗醫不懂這個道理,就用寒涼之法來治,反而造成誤診。)氣鬱可以使用香附、蒼朮、撫芎。

調氣用木香,然味辛,氣能上升,如氣鬱而不達,固宜用之。若陰火衝上而用之,則反助火邪矣。故必用黃柏、知母,而少用木香佐之。氣從左邊起者,肝火也。氣刺痛,皆屬火。當降火藥中加枳殼。破滯氣用枳殼,枳殼能損至高之氣,二三服即止,恐傷真氣,氣實者可服。

實熱在內,相火上衝,有如氣滯,用知母、黃柏、芩、連。陰虛氣滯,用四物以補血。因事氣鬱不舒伸而痛者,木香調達之。憂而痰氣,香附五錢,栝蔞一兩,貝母、山楂各三錢,半夏一兩。稟受素壯而氣刺痛,用枳殼、烏藥。因死血而痛者,桃仁、紅花、歸頭。解五臟結氣,益少陰經血,用梔子炒黑為末,入湯同煎,飲之甚效。

白話文:

木香能調氣,但它辛味上行,適合用於氣鬱不達的情況。若有陰火上衝,反而會助長火邪,因此需配合黃柏、知母使用,並適當減少木香用量。氣從左邊起,屬於肝火,氣刺痛也屬火症,應在降火藥中加入枳殼。枳殼可破滯氣,但它會損耗高位之氣,服用二三劑即需停止,以免傷及真氣,氣實者可服用。

實熱在內,相火上衝,如同氣滯,可用知母、黃柏、黃芩、黃連。陰虛氣滯,則用四物湯補血。因事氣鬱不舒而痛者,可使用木香調達。憂思導致痰氣,可用香附、栝蔞、貝母、山楂、半夏。稟受素壯而氣刺痛,可用枳殼、烏藥。因死血而痛者,可使用桃仁、紅花、當歸頭。解五臟結氣,益少陰經血,可用梔子炒黑研末,加入湯中同煎,飲用效果甚佳。

河間云:婦人性執,故氣疾為多,宜正氣天香湯先導之。戴復庵云:七氣致病,雖本一氣,而所以為氣者,隨症而變,《三因方》論最詳。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,謂之七氣。有痰在咽喉間,如綿絮相似,咯不出,咽不下,並宜四七湯,未效,進丁沉透膈湯。(內有熱者不宜。

)審知是思慮過度,宜四七湯去茯苓,加半夏、人參、菖蒲。審知是盛怒成疾,面色青黃,或兩脅脹滿,宜調氣散,或四七湯加枳殼、木香各半錢。因驚恐得疾,心下怔忡者,見驚悸門。脈滑者,多血少氣。澀者,少血多氣。大者,血氣俱多。小者,血氣俱少。下手脈沉,便知是氣。

白話文:

河間先生說:婦人的性格容易執著,所以氣病比較多,應該用正氣天香湯來引導治療。戴復庵先生說:七情致病,雖然根源都是氣,但導致氣病的因素,會隨著症狀而變化,《三因方》中論述最詳細。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,稱為七情。如果患者有痰停留在咽喉之間,像棉絮一樣,咳不出來,也咽不下去,可以用四七湯治療。如果四七湯無效,再服用丁沉透膈湯。(內有熱者不宜服用。)

如果確定是思慮過度導致的疾病,可以用四七湯去茯苓,加上半夏、人參、菖蒲。如果確定是盛怒導致的疾病,面色青黃,或兩脅脹滿,可以用調氣散治療,或者在四七湯中加入枳殼、木香各半錢。如果因為驚恐導致的疾病,心下怔忡,可以參考驚悸門。

脈象滑利,多半是血多氣少。脈象澀滯,多半是血少氣多。脈象洪大,多半是血氣俱多。脈象細小,多半是血氣俱少。如果摸到脈象沉伏,就知道是氣病。

其或沉滑,氣兼痰飲。脈弦軟,或虛大,虛滑微弱,飲食不節,勞傷過度,精神倦怠,四肢困乏,法當補益。補中益氣湯、調中益氣湯、十全大補湯。夏月清暑益氣湯、四君、四物之類加減。脈結澀,或沉弦,急疾收斂,四肢腹脅腰胯間牽引疼痛,不能轉側,皆由七情鬱滯,䟶閃傷損,謹察病原,隨證疏導。《三因》七氣湯、流氣飲子、大七氣湯、蘇子降氣湯、化氣散、四磨湯、大玄胡湯選用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者的脈象沉滑,並且伴隨氣虛痰飲,脈象弦而軟,或虛大、虛滑微弱,飲食不節,勞傷過度,精神倦怠,四肢困乏,就應該採取補益的治療方法。可以考慮使用補中益氣湯、調中益氣湯、十全大補湯等方劑。夏季則可以使用清暑益氣湯,以及四君子湯、四物湯等方劑加減使用。

如果患者的脈象結澀,或沉弦,並且急促收斂,四肢、腹部、脅肋、腰胯之間感到牽引疼痛,無法轉側,這大多是因七情鬱滯、跌打損傷所致。應仔細觀察病因,隨症疏導。可以考慮使用三因極旨中的七氣湯、流氣飲子、大七氣湯、蘇子降氣湯、化氣散、四磨湯、大玄胡湯等方劑。

脈沉滑,氣兼痰飲者,二陳湯、桔梗半夏湯、四七湯,枳殼、烏藥、紫蘇、大腹皮、桑白皮之類,隨證加減。

白話文:

脈象沉而滑,伴有氣滯痰飲者,可以選用二陳湯、桔梗半夏湯、四七湯等方劑,並根據實際情況加減枳殼、烏藥、紫蘇、大腹皮、桑白皮等藥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