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一冊 (15)
第一冊 (15)
1. 傷濕
若因浴出,未解裙衫,身上未乾,忽爾熟睡,攻及腎經,外腎腫痛,腰背攣曲,只以五苓散一帖,入真壞少許,下青木香丸,如此三服,臟腑才過,腫消腰直,其痛自止。濕熱相搏者,清熱滲濕湯。其證肩背沉重疼痛,上熱胸膈不利,及遍身疼痛者,拈痛湯。酒面乳酪停滯不能運化,而濕自內盛者,除濕散及蒼白二陳湯,加消息之藥燥之。
白話文:
若洗澡後沒有換下濕衣服,身體未乾就睡著了,寒濕之邪就會侵犯腎經,導致外腎腫痛、腰背僵硬彎曲。只需服用五苓散一劑,加入少許真壞(指附子),再服用青木香丸,這樣服用三次,臟腑就會恢復正常,腫脹消退,腰背挺直,疼痛自然消失。
如果是濕熱交困,則用清熱滲濕湯治療。症狀表現為肩背沉重疼痛,上焦胸膈不適,以及全身疼痛者,則服用拈痛湯。
如果因為飲酒、食用乳酪等食物停滯不化,導致體內濕氣積聚,則服用除濕散和蒼白二陳湯,並加入一些溫燥的藥物來乾燥體內濕氣。
2. 傷燥
《內經》曰:諸燥枯涸,幹勁皴揭,皆屬於燥。乃陽明燥金肺與大腸之氣也。燥之為病,皆屬燥金之化,然能令金燥者火也,故曰燥萬物者,莫熯乎火。夫金為陰之主,為水之源,而受燥氣,寒水生化之源竭絕於上,而不能灌溉周身,營養百骸,色干而無潤澤皮膚,滋生毫毛者,有自來矣。
或大病而克伐太過,或吐利而亡津液,或預防養生誤餌金石之藥,或房勞致虛,補虛燥劑,食味過厚,辛熱太多,醇酒炙肉,皆能偏助狂火而損害真陰。陰中伏火,日漸煎熬,血液衰耗,使燥熱轉甚為諸病。在外則皮膚皴揭,在上則咽鼻焦乾,在中則水液衰少而煩渴,在下則腸胃枯涸,津不潤而便難,在手足則痿弱無力,在脈則細澀而微,此皆陰血為火熱所傷也。
治法當以甘寒滋潤之劑,甘能生血,寒能勝熱,陰得滋而火殺,液得潤而燥除,源泉下降,精血上榮,如是則氣液宣通,內神茂而外色澤矣。滋燥養榮湯、大補地黃丸、清涼飲子、導滯通幽湯、潤腸丸、八正散,皆燥病中隨症酌用之方藥也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說:所有乾燥、枯槁、乾裂、粗糙的現象,都屬於燥。這是因為陽明燥金肺和大腸的氣所導致的。燥這種病,都屬於燥金所造成的變化,然而能夠讓金乾燥的是火,所以說使萬物乾燥的,沒有比火更厲害的了。金是陰的主宰,是水的源頭,卻受到燥氣的影響,寒水生化的源頭在上面枯竭,不能灌溉全身,滋養各個器官,導致皮膚乾燥沒有光澤,毛髮也長不出來,原因就在這裡。
有的是大病後過度攻伐,有的是嘔吐腹瀉而喪失體液,有的是預防保健時錯誤地服用金石類的藥物,有的是因為性生活過度導致虛弱,又服用補虛的燥熱藥劑,或是飲食過於濃厚,辛辣燥熱的食物吃太多,還有濃酒烤肉,這些都能偏向地助長狂妄的火氣而損害真正的陰液。陰液中潛藏火氣,日漸煎熬,血液衰敗耗損,使燥熱變得更加嚴重,產生各種疾病。表現在外,皮膚會粗糙開裂;表現在上,咽喉鼻子會焦乾;表現在中,體內津液衰少而感到煩渴;表現在下,腸胃會枯竭,津液不潤滑導致大便困難;表現在手足,會感到痿弱無力;表現在脈象,會細微遲滯而無力,這些都是陰血被火熱所傷的緣故。
治療方法應該用甘甜寒涼滋潤的藥劑,甘味能夠補血,寒性能夠勝過熱邪,陰液得到滋潤,火邪就會被壓制,津液得到潤滑,乾燥就會去除,水的源頭下降,精血就能夠上榮,這樣就能夠使氣液順暢流通,內在精神旺盛,外在氣色光潤。像滋燥養榮湯、大補地黃丸、清涼飲子、導滯通幽湯、潤腸丸、八正散,這些都是在燥病中根據不同情況酌情選用的方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