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一冊 (14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一冊 (14)

1.

婁全善曰:王太僕云:厥者,氣逆上也。世謬傳為腳氣,讀此始知其病,上古稱之為腳氣也。經曰:寒厥者,手足寒也。曰熱厥者,手足熱也。曰痿厥者,痿病與厥雜合而足弱痿無力也。曰痹厥者,痹病與厥病雜合而腳氣頑麻腫痛也。曰厥逆者,即前寒厥、熱厥、痿厥、痹厥、風厥等氣逆上,而或嘔吐,或迷悶,或脹或氣急,或小腹不仁,或暴不知人,世所謂腳氣衝心者是也。今人又以忽然昏運不省人事為厥。

或問世以手足冷者名為厥,何如?曰非也。在張仲景論傷寒,則以手足熱者為熱厥,手足冷者為寒厥,冷者曰逆。謂凡厥者,陰陽不相順接便為厥,厥者手足逆冷也。是故於陽虛而不接者則溫之,於陽陷而伏深,不與陰相順者則下之,於邪熱入而未深者,則散其傳陰之熱,隨其淺深輕重以為治。此乃為傷寒之邪自表入里,至太陰手足厥者,獨歸於二經也。

白話文:

婁全善說:王太僕說:「厥,是指氣逆上衝。」世人錯誤地將厥傳為腳氣,讀了這些才明白厥的真正病症。上古時代稱之為腳氣。

經書記載:「寒厥,是指手足冰冷。」「熱厥,是指手足發熱。」「痿厥,是指痿病和厥症結合,導致足部無力軟弱。」「痹厥,是指痹病和厥症結合,導致腳氣頑固麻木腫痛。」「厥逆,就是指上述寒厥、熱厥、痿厥、痹厥、風厥等氣逆上衝,並且可能伴隨嘔吐、昏迷、腹脹、氣急、下腹不仁、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等症狀,世俗所稱的腳氣衝心就是指這種病症。」現代人又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稱為厥。

有人問:世人以手足冰冷為厥,這怎麼說呢?

婁全善說:「這是不對的。」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,將手足發熱稱為熱厥,手足冰冷稱為寒厥,冰冷就叫做逆。總而言之,凡是陰陽失調、不能順暢接通的狀態,就叫做厥,厥症表現為手足逆冷。因此,對於陽氣虛弱、不能接通的患者,應該溫補陽氣;對於陽氣衰敗、陷入深處,不能與陰氣相順的患者,應該瀉下濁氣;對於邪熱入侵但尚未深入的患者,應該散去傳入陰經的熱邪。根據病情的輕重深淺,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。這是因為傷寒邪氣從表層入侵,到達太陰經導致手足厥症,這就歸屬於兩個經脈的病症。

蓋自傷寒六經傳邪者論,故厥陰是兩陰交盡之經,熱傳至此,乃極深之時,故曰厥陰。及《內經》厥論篇之義則不然,概以足之三陽起於足五指之表,三陰起於足五指之裡,故陽氣勝則足下熱,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。論得寒厥之由,則謂前陰者,宗筋之所聚,太陰陽明之所合也。

此人質壯,秋冬陰氣盛,陽氣衰之時也,奪於所用,下氣上爭不能復,精氣溢下,邪氣因從之而上,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,陽氣日損,陰氣獨在,故手足為之寒也。論得熱厥之由,則謂人必數醉,若飽以入房,氣聚於脾中,腎氣有衰,陽氣獨勝,故手足為之熱也。

觀其微旨,殆將為腎得先身生之精,元氣從此而充,二臟相因,脈道乃行,運陰陽於內外,各有所司,陽主表,其氣溫,陰主裡,其氣寒,表裡之脈,循環相接於四肢,是故舉此脾胃傷於酒色,致陰陽二厥之大者為例,著於篇首,續敘十二經之厥逆者,止出本經氣逆病形,皆不言手足之厥,亦不及受病之由,亦非一言而可足。既設二例在前,於此便可推而及之,故不復言也。

白話文:

傷寒論說到六經傳邪,厥陰是陰氣交匯的經脈,熱邪傳到這裡,就到了最深處,所以叫做厥陰。但《內經》的厥論篇則不同,它認為足部的三陽經起於足五指的外側,三陰經起於足五指的內側,所以陽氣旺盛時腳底會熱,陰氣旺盛時則從五指到膝蓋會寒。

關於寒厥的原因,是因為前陰是宗筋聚集、太陰陽明經交匯的地方。這個人體質健壯,秋冬季節陰氣盛,陽氣衰弱,過度勞作,導致下氣上爭,無法恢復,精氣下泄,邪氣乘機上犯,陽氣衰弱,無法滋養經絡,陽氣日漸損耗,陰氣獨存,所以手腳就變冷。

至於熱厥的原因,是因為此人經常飲酒,或飽食後行房事,導致氣滯於脾,腎氣衰弱,陽氣獨盛,所以手腳就發熱。

這些理論的精妙之處在於,腎臟得到先天之精,元氣由此充盈,兩臟相互依存,脈道才能運行,陰陽在內外運轉,各司其職。陽氣主表,氣溫暖,陰氣主裡,氣寒冷。表裡經脈在四肢循環相接。所以,文章以脾胃受損於酒色,導致陰陽兩厥為例,作為開篇,之後再敘述十二經的厥逆,只說明本經氣逆的病症,沒有提及手腳的厥逆,也沒有說明患病的原因,這些內容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。既然前面已經舉了兩個例子,接下來就可以類推,所以不再贅述。

雖然更以諸篇有關於厥者,詳陳以明之。如太陰陽明論曰:陽明者,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,今脾病不能與胃行其津液於三陰,胃亦不能行津液於三陽,四肢不得稟水穀氣,日以益衰,陰道不利,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。即此而言,脾胃有更實更虛,互相盛衰,衰者不行津液,盛者獨行,獨行必寒,此脾胃之致厥一也。又十二經皆稟氣於胃,受胃之寒,則經氣亦寒,受胃之熱,則經氣亦熱。

因之經脈不和,比流行相接之際,必有所遺寒熱於四末,此脾胃之致厥二也。更有脾胃是腎之勝臟,脾胃有邪,必乘於腎,腎乃治下,主厥者也。腎受邪則厥,此脾胃之致厥三也。《靈樞》曰:衝脈者,與少陰大絡同出於腎,為五臟六腑之海,故五臟六腑皆稟焉。其上者,滲諸陽,灌諸精,其下者,並少陰之經,滲三陰,灌諸絡,而溫肌肉,其別絡結則胕上不動,不動則厥,厥則寒矣。

白話文:

雖然許多篇章都有關於厥的詳細說明,但我還是想進一步闡述。例如《太陰陽明論》中提到,陽明經脈掌管五臟六腑的氣機,都依賴脾胃運化水谷精微。當脾胃失調,無法將津液運送到三陰經脈,胃也無法將津液運送到三陽經脈,四肢就無法獲得水穀精微的滋養,日漸衰弱,陰道不利,筋骨肌肉也失去生機。也就是說,脾胃虛實盛衰相互影響,虛弱的一方無法運送津液,而盛的一方獨自運行,獨自運行必然寒凝,這就是脾胃導致厥的一個原因。

此外,十二經脈都依靠脾胃提供氣血,如果脾胃受寒,經脈也會寒凝;脾胃受熱,經脈也會熱盛。因此,經脈運行不暢,在交接流通的過程中,就會將寒熱遺留到四肢末端,這是脾胃導致厥的另一個原因。另外,脾胃是腎臟的“勝臟”,脾胃有邪氣,必然會影響腎臟,而腎臟主管下焦,也是主導厥證的器官。腎臟受到邪氣侵襲就會導致厥,這是脾胃導致厥的第三個原因。

《靈樞》中提到,衝脈與少陰經脈共同起源於腎臟,是五臟六腑的總匯,所以五臟六腑都受其影響。衝脈向上運行,滋養陽經,灌注精氣;向下運行,與少陰經脈相通,滋養三陰經脈,灌注絡脈,溫養肌肉。如果衝脈的支脈阻塞,就會導致肌肉僵硬,不能活動,進而出現厥證,寒凝體內。

夫衝脈者,是行腎臟治內之陽者,陽即火也,故陽動之以正,則為生物溫養之少火,動之以妄,則為炎熾害物之壯火,火壯則元真之陽亦衰。李東垣謂火與元氣不兩立,一勝則一負是也。如前厥論,謂下氣上爭,邪氣因從之而上者,非別有其邪,即此火所亂,陰陽之淫氣起而上逆者也。故經以逆氣為衝脈之病,病機亦言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

諸厥皆屬於下。然而在腎之陰陽和則下治,不和則下不治,不治則寒熱之厥生矣,此腎主厥之道也。至於衝脈與胃,皆以海名,故十二經稟氣而致厥病悉同。又若他篇論厥,有謂因陽氣煩勞則張,精絕闢積於夏,使人煎厥者;有二陽一陰發病,為風厥者;有志不足則厥者;有臟厥者;有暴不知人之厥者;有五絡俱竭而屍厥者。

白話文:

衝脈負責運行腎臟的陽氣,陽氣就如同火一樣。如果陽氣正常運作,它就像溫暖滋養生命的小火;但若陽氣失控,就會變成灼燒傷害萬物的烈火。烈火過盛,就會消耗人體的元氣。李東垣說:「火與元氣不能共存,一方強盛,另一方就會衰弱。」就像先前提到厥證的論述,下焦之氣上衝,邪氣也隨之而上,並不是真的有其他邪氣,而是陽火失控,導致陰陽失調而上逆。所以,經書中將逆氣視為衝脈的病症,病機也提到諸逆衝上,都屬於火性。

各種厥證都屬於下焦病變。但腎臟的陰陽和諧,下焦才能治好,陰陽失調,下焦就無法治療,無法治療就會產生寒熱的厥證,這就是腎臟主宰厥證的道理。衝脈和胃都以「海」命名,因此十二經脈因稟受的氣息而導致的厥證都相似。此外,其他篇章論述厥證,有的認為因陽氣過度勞損而張弛失度,精氣虧損積聚於夏季,導致煎厥;有的認為二陽一陰發病,導致風厥;有的認為意志薄弱導致厥證;有的認為臟腑虛損導致厥證;有的認為突然昏迷不省人事導致厥證;有的認為五絡氣血枯竭導致屍厥。

凡此諸因上逆之邪,皆相火與五火相扇而起,起則變亂其經氣,所以屬風寒燥濕熱之五氣相從而起,五氣多相兼化,風燥同熱化,濕同寒化,病甚則手足經從其所化之寒熱以為厥。蓋所逆之氣自下而上者,非得之火炎之勢而能之乎。如三焦、足少陽、沖、任、督,皆自司相火在下者,然而統屬乎腎。

何則?足少陰子與手少陰午對化者,寄於其間,如是則腎之元氣安於治下。若相火妄動,須當先救其腎,分正治從治,折其沖逆,辨五氣所從之盛衰者,補瀉之。雖然亦有不因氣逆而遽冷者,如《原病式》謂陰水主清淨,故病寒則四肢冷是也。乃為陽虛而陰獨在故寒,即仲景所謂先厥後熱,因寒邪外中,陽氣未能勝之,故先厥也。

白話文:

所有這些導致氣逆上行的病因,都是因為相火和五臟之火互相煽動而引發的。氣逆上行就會擾亂經氣,因此會伴隨著風寒燥濕熱五種氣出現,而且五種氣經常互相轉化,風和燥互相化為熱,濕和寒互相化為寒。病情嚴重時,手足經脈會隨著寒熱變化而出現厥逆。因為逆行的氣體是由下往上走的,沒有火炎的力量是不可能達成的。例如三焦、足少陽、沖脈、任脈、督脈,都是從下往上主管相火,但最終都歸屬於腎臟。

為什麼呢?因為足少陰(腎經)與手少陰(心經)在子午時刻互相交替,腎臟的元氣就寄存在其中,這樣腎臟的元氣就能夠安定在下方。如果相火妄動,就必須先救治腎臟,根據病情的不同,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,抑制氣逆上行,辨別五種氣的盛衰,再進行補瀉治療。當然,也有一些情況不是因為氣逆而導致身體冰冷,例如《原病式》中說陰水主清淨,所以寒證患者四肢會冰冷。這屬於陽虛而陰氣獨存,所以才會寒冷,就像仲景所說的「先厥後熱」,這是因為寒邪入侵體內,陽氣還沒有力量抵抗,所以先出現厥逆。

雖邪有內外之分,然在溫之則一耳。

【寒熱二厥】《素問》黃帝曰:厥之寒熱者,何也?岐伯對曰: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,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。帝曰:熱厥之為熱也,必起於足下者,何也?岐伯曰: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,陰脈者,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,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。帝曰:寒厥之為寒也,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?岐伯曰:陰氣起於五指之裡,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,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,其寒也,不從外,皆從內也。帝曰:寒厥何為而然也?岐伯曰:前陰者,宗筋之所聚,太陰陽明之所合也。

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,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,此人者質壯,以秋冬奪於所用,下氣上爭不能復,精氣溢下,邪氣因從之而上也。氣因於中,陽氣衰不能滲榮其經絡,陽氣日損,陰氣獨在,故手足為之寒也。帝曰:熱厥何如而然也?岐伯曰:酒入於胃,則絡脈滿而經脈虛,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。

白話文:

雖然邪氣有內外之分,但遇到溫熱的治療方法,都是一樣的。

陰氣虛則陽氣入,陽氣入則胃不和,胃不和則精氣竭,精氣竭則不榮其四肢也。此人必數醉,若飽以入房,氣聚於脾中不得散,酒氣與穀氣相搏,熱盛於中,故熱遍於身,內熱而溺赤也。夫酒氣盛而慓悍,腎氣日衰,陽氣偏勝,故手足為之熱也。《靈樞·顛狂》篇,厥逆為病也,足暴清,胸若將裂,腸若將以刀切之,煩而不能食,脈大小皆澀。暖取足少陰,清取足陽明。

清則補之,溫則瀉之。《儒門事親》云:西華李政之病寒厥,其妻病熱厥,前後十餘年,其妻服逍遙散十餘劑,終無效。一日命予診之,二人脈皆浮大而無力。政之曰:吾手足之寒,時時漬以熱湯,漬而不能止;吾婦手足之熱,終日沃以冷水,沃而不能已者,何也?予曰:寒熱之厥也。此皆得之貪飲食,縱嗜欲,遂出《內經·厥論》證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陰氣不足,陽氣就會過度聚集,導致胃部失衡,進而耗損精氣,使四肢得不到滋養。這種人容易經常喝醉酒,如果吃飽了就進房,氣就會積聚在脾臟中無法散開,酒氣和食物氣交匯,熱氣充盈於體內,所以全身發熱,內熱而小便發紅。因為酒氣過盛而強悍,腎氣日漸衰弱,陽氣過於旺盛,所以手腳會發熱。根據《靈樞·顛狂》篇記載,厥逆是種病症,表現為腳突然發冷,胸部好像要裂開,腸子像是要被刀割,心煩意亂,無法進食,脈搏沉澀。可以用溫熱的方法治療足少陰經,用清涼的方法治療足陽明經。

治療原則是,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。《儒門事親》書中記載,西華李政患有寒厥,他的妻子患有熱厥,前後十多年,妻子服用逍遙散十餘劑,始終無效。有一天李政請我診斷,他們二人的脈象都浮大而無力。李政說:「我的手腳冰冷,經常泡在熱水裡,但始終無法止住寒冷;我妻子手腳發熱,整天用冷水浸泡,但始終無法消退熱度,這是為什麼呢?」我說:「這是寒熱厥逆的病症。」這都是因為貪圖飲食,縱情慾樂造成的,這符合《內經·厥論》中的描述。

政之喜曰:十年之疑,今而釋然,縱不服藥,愈過半矣。僕曰:熱厥者,寒在上也。寒厥者,熱在上也。寒在上者,以溫劑補肺金。熱在上者,以涼劑清心火。分取二藥,令服之不輟,不旬日,政之詣門謝曰,寒熱厥者皆愈矣。《原病式》謂厥者有陰陽之辨,陰厥者,原病脈候皆為陰證,身涼不渴;脈遲細而微也。

陽厥者,原病脈候皆為陽證,煩渴譫妄,身熱而脈數也。若陽厥極深,或失下而至於身冷,反見陰證,脈微欲絕而死者,正為熱極而然也。王安道曰:熱極而成厥逆者,陽極似陰也。寒極而成厥逆者,獨陰無陽也。陽極似陰用寒藥,獨陰無陽用熱藥,不可不辨也。葉氏曰:《內經》所謂寒熱二厥者,乃陰陽之氣逆而為虛損之證也。

白話文:

政之喜曰:十年來的疑惑,如今終於解開,即使不服用藥物,也已經好過一半了。僕曰:熱厥是由於寒邪在上所致,寒厥是由於熱邪在上所致。寒邪在上者,應以溫劑補益肺金;熱邪在上者,應以涼劑清心火。將兩種藥物分開服用,不間斷地持續服用,不到十天,政之便來到門前道謝,說寒熱厥都已痊癒了。《原病式》中提到厥症有陰陽之分,陰厥者,其原病、脈象皆屬於陰證,身體發涼不渴,脈象遲緩細微。

陽厥者,其原病、脈象皆屬於陽證,煩躁口渴、神志不清、身體發熱,脈象數快。若陽厥極度深重,或出現脫肛等症狀,導致身體變冷,反倒出現陰證,脈象微弱欲絕而致死,正是由於熱邪過盛所致。王安道曰:熱邪過盛而導致厥逆,陽氣極盛反而似陰證;寒邪過盛而導致厥逆,則只剩陰氣而無陽氣。陽氣極盛似陰證,需用寒藥治療;只剩陰氣而無陽氣,需用熱藥治療,不可不辨也。葉氏曰:《內經》中所說的寒熱二厥,乃陰陽之氣逆亂而導致虛損的症狀。

寒厥補陽,熱厥補陰。正王太僕所謂壯水之主以鎮陽光,益火之原以消陰翳,此補其真水、火之不足耳。仲景、河間、安道所論厥證,乃傷寒手足之厥冷也。證既不同,治法亦異。寒厥,表熱裡寒,下利清穀,食入即吐,脈沉伏,手足冷,四逆湯主之。熱厥,腹滿身重,難以轉側,面垢譫語遺溺,厥冷自汗,脈沉滑,白虎湯主之。

熱厥,手足熱而遊赤,宜升陽泄火湯。若大便結實,大柴胡湯主之。寒厥,手足冷,以附子理中湯。指尖冷,謂之清,理中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遇到寒厥就該補陽,熱厥則需補陰。正如王太僕所說,要壯水之主以鎮壓陽光,滋養火之原以消散陰翳,這其實就是補益真水、真火不足。仲景、河間、安道所論的厥證,主要是指傷寒導致的手足厥冷。由於證狀不同,治療方法也自然有別。寒厥表現為表熱裡寒,下痢清穀,食入即吐,脈沉伏,手足冷,這時可用四逆湯治療。熱厥則腹滿身重,難以轉側,面色污濁,神志不清,大小便失禁,厥冷伴隨自汗,脈沉滑,可以用白虎湯治療。

熱厥若伴隨手足發熱且泛紅,則適合用升陽泄火湯。如果大便乾燥,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。寒厥若手足冰冷,可用附子理中湯。若僅指尖冰冷,則稱為清,可以用理中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