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一冊 (14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一冊 (14)

1. 傷濕

濕有天之濕,霧露雨是也。天本乎氣,故先中表之榮衛。有地之濕,水泥是也。地本乎形,故先傷皮肉筋骨血脈。有飲食之濕,酒水乳酪之類是也。胃為水穀之海,故傷於脾胃。有汗液之濕,汗液亦氣也,止感於外。有人氣之濕,太陰濕土之所化也,乃動於中。治天之濕,當同司天法,濕上甚而熱者,平以苦溫,佐以甘辛,以汗為效而止。

如《金匱要略》諸條之謂,風濕相搏,身上疼痛者是也。治地之濕,當同在泉法,濕淫於內,治以苦熱,佐以酸淡,以苦燥之,以淡泄之。治飲食之濕,在中奪之,在上吐之,在下引而竭之。汗液之濕,同司天者治。雖人氣屬太陰脾土所化之濕者,在氣交之分也,與前四治有同有異。

何者?土兼四氣,寒熱溫涼,升降浮沉,備在其中。脾胃者,陰陽異位,更實更虛,更逆更從,是故陽盛則木勝,合為風濕;至陽盛則火勝,合為濕熱,陰盛則金勝,合為燥濕;至陰盛則水勝,合為陰濕。為兼四氣,故淫泆上下中外,無處不到。大率在上則病嘔吐,頭重胸滿,在外則身重腫,在下則足脛胕腫,在中腹脹中滿痞塞,當分上下中外而治,隨其所兼寒熱溫涼以為佐使。至若先因乘克,以致脾虛津積而成濕者,則先治勝克之邪。

或脾胃本自虛而生濕者,則用補虛為主。或鬱熱而成濕者,則以發熱為要。或脾胃之濕淫泆流於四臟,筋骨皮肉血脈之間者,大概濕主乎痞塞,以致所受之臟,澀不得通疏,本臟之病因而發焉。

其筋骨皮肉血脈受之則發為痿痹,緩弱痛重,不任為用,所治之藥,各有所入,能入於此者,不能入於彼,且濕淫為病,《內經》所論,疊出於各篇,本草治濕,亦不一而見,凡切於治功者,便是要藥。今丹溪書乃止歸重蒼朮一味,豈理也哉。傷濕為病,發熱惡寒,身重自汗,骨節疼痛,小便秘澀,大便多泄,腰腳痹冷,皆因坐臥卑濕,或冒雨露,或著濕衣所致,併除濕湯。具前諸症,而腰痛特甚,不可轉側,如纏五六貫重者。

濕氣入腎,腎主水,水流濕,從其類也。腎著湯、滲濕湯。小便秘,大便溏,雨淫腹疾故也。五苓散吞戊己丸。戊己屬土,土剋水,因以得名。五苓乃濕家要藥,所謂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傷濕而兼感風者,既有前項證,而又惡風不欲去衣被,或額上微汗,或身體微腫,汗漬衣濕,當風坐臥,多有此證。宜除濕湯、桂枝湯各半帖和服,令微發汗。

若大發其汗,則風去濕在。已得汗而發熱不去者,敗毒散加蒼朮一錢,防己半錢。傷濕又兼感寒,有前諸症,但無汗慘慘煩痛,宜五積散和除濕湯半帖,和五苓散半帖。傷濕而兼感風寒者,汗出身重,惡風喘滿,骨節煩疼,狀如歷節風,臍下連腳冷痹不能屈伸,所謂風寒濕合而成痹。宜防己黃耆湯,或五痹湯。

白話文:

傷濕

濕氣分為三種來源:一是來自天氣的濕氣,如霧、露、雨等,天氣的濕氣會先影響身體表面的衛氣和營氣;二是來自地面的濕氣,如泥濘等,地面的濕氣會先傷害皮膚、肌肉、筋骨和血脈;三是來自飲食的濕氣,如酒、水、乳酪等,飲食的濕氣會傷害脾胃,因為脾胃是消化水穀的器官;另外還有汗液的濕氣,汗液也屬於氣的一種,它只影響身體的表面。還有一種是人體自身的濕氣,是由太陰脾土所化生的,這種濕氣會從身體內部發作。

治療天氣的濕氣,應該按照司天的方法,濕氣偏盛而且發熱的,可以用苦溫的藥物來平和,輔助以甘辛的藥物,以發汗為目標,達到效果就停止。這就像《金匱要略》裡提到的,風濕相搏,導致身體疼痛的情況。治療地面濕氣,應該按照在泉的方法,濕氣侵入體內,可以用苦熱的藥物來治療,輔助以酸淡的藥物,用苦味來燥濕,用淡味來利濕。治療飲食的濕氣,對於停留在上部的,可以催吐;停留在下部的,可以引導排出。汗液的濕氣,治療方法和天氣的濕氣相同。

至於人體自身因太陰脾土所化生的濕氣,屬於氣交變化的部分,與前面四種治療方法有所相同,也有不同之處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因為脾土兼具四種氣的變化,即寒、熱、溫、涼,以及升、降、浮、沉等特性,脾胃的陰陽位置不同,有時虛弱,有時強盛,有時逆向,有時順從。因此,陽氣偏盛,就會導致木氣旺盛,與濕氣結合形成風濕;陽氣極盛,就會導致火氣旺盛,與濕氣結合形成濕熱;陰氣偏盛,就會導致金氣旺盛,與濕氣結合形成燥濕;陰氣極盛,就會導致水氣旺盛,與濕氣結合形成陰濕。由於兼具四種氣,濕邪會侵犯身體的上下內外,無處不到。

大體來說,濕邪在上就會導致嘔吐、頭重、胸悶;在外就會導致身體沉重、腫脹;在下就會導致腿腳浮腫;在中間就會導致腹脹、腹部痞塞不通。應該根據濕邪所在的上下內外部位來進行治療,並根據其兼夾的寒、熱、溫、涼等特性來選擇輔助藥物。至於那些先因外邪侵犯,導致脾虛積液形成濕氣的,應該先治療導致脾虛的外邪。

如果脾胃本身就虛弱而產生濕氣的,應該以補虛為主。如果是鬱熱引起的濕氣,應該以發散熱邪為重點。如果脾胃的濕氣流竄到其他臟腑,以及筋骨、皮膚、肌肉、血脈之間,大體上來說,濕氣主要表現為痞塞不通,導致所影響的臟腑,因為澀滯而無法疏通,使得臟腑的疾病因此而發作。

如果筋骨、皮膚、肌肉、血脈受到濕邪侵襲,就會導致痿痹,出現肢體軟弱無力、疼痛沉重,難以活動。治療的藥物各有其所入的部位,能入這個部位的,就不能入那個部位。而且濕邪所引起的疾病,《內經》中在各篇都有論述,本草中治療濕氣的藥物也很多。凡是能夠切實治療疾病的藥物,就是好的藥物。現在丹溪的書只看重蒼朮一味藥,這是沒有道理的。

感受濕邪引起的疾病,會出現發熱惡寒、身體沉重、自汗、關節疼痛、小便不利、大便多泄、腰腿麻木冰冷等症狀,這都是因為坐在潮濕的地方、淋雨、穿濕衣服所引起的。可以用除濕湯來治療。如果出現上述多種症狀,而且腰痛特別嚴重,無法轉動身體,感覺像被五六貫重的東西纏住一樣,

這是濕氣侵入腎臟的表現。腎臟主管水液,水濕同類相從。可以服用腎著湯或滲濕湯來治療。如果出現小便不利、大便稀溏的症狀,這是因為連日陰雨導致腹瀉。可以用五苓散配合吞服戊己丸來治療。戊己屬於土,土可以克水,因此得名。五苓散是治療濕病的要藥,所謂治療濕病不應當只是利小便,不是好的治療方法。

如果感受濕邪同時兼有風邪的,除了有前面的症狀外,還會出現怕風、不想脫衣服、額頭稍微出汗、身體稍微浮腫、汗水浸濕衣服等症狀,多因在當風的地方坐臥而引起。可以用除濕湯和桂枝湯各半帖來調和服用,讓身體稍微發汗。

如果大量發汗,風邪會被驅除,但是濕氣仍然會留在體內。如果已經出汗,但是發熱沒有退去,可以用敗毒散加蒼朮一錢、防己半錢來治療。如果感受濕邪同時兼有寒邪,除了有前面的症狀外,還會出現無汗、身體發冷疼痛等症狀,可以用五積散和除濕湯各半帖,再加入五苓散半帖來調和服用。如果感受濕邪同時兼有風寒,會出現出汗、身體沉重、怕風、喘滿、關節疼痛,症狀像歷節風一樣,肚臍以下連到腿腳都冰冷麻木,無法彎曲伸直,這就是所謂的風寒濕三邪合在一起形成的痹症。可以用防己黃耆湯或五痹湯來治療。

如果是因為洗浴後,沒有及時穿好衣服,身體還沒乾就睡著了,導致邪氣侵犯腎經,就會出現外腎腫痛、腰背攣曲的症狀,只要用五苓散一帖,加入少量真壞,再配青木香丸服用,服用三次後,臟腑就會通暢,腫脹消退,腰也會挺直,疼痛自然停止。如果是濕熱相搏,可以用清熱滲濕湯來治療。如果出現肩背沉重疼痛、上半身發熱胸膈不適、以及全身疼痛等症狀,可以用拈痛湯來治療。如果是因為飲酒、食用麵食、乳酪等導致停滯不能運化,體內濕氣過盛,可以用除濕散和蒼白二陳湯,再加入可以消導的藥物來燥濕。